近日,遼寧瀋陽市于洪區委宣傳部視頻號「于洪文旅」發布了一段推介當地大米的影片。影片中該區文旅副局長彭勃親自出鏡,先是站在稻田裏,用英語開場後,又用東北話叫趙叔「幫咱介紹一下……」隨後,彭勃又切換回英語。
由於流暢的英語和東北話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感,影片的巧妙構思引發了眾多網友關注,表示「一聲趙叔,直接從英國莊園到東北大莊戶」「有種炕上吃西餐的感覺」。
于洪區成立於1964年,位於瀋陽市西北部,是瀋陽市九城區之一。據介紹,這期視頻是4條宣傳瀋陽市于洪區的拍攝主綫之一,正好近期稻子到了收割時間,於是就地取材進行了拍攝。數據顯示,該視頻播出不到三天,全網累計播放量已經突破千萬。
在策劃時,彭勃和同事們參考了網上很多成功的案例,正好她是英文專業,就採用了這種英文加東北話介紹的形式。彭勃說,這條視頻的走紅讓她覺得很突然。她認為,視頻的走紅除了英文和東北話的反差,真誠、接地氣是主要的原因。
「都是自然流露,沒有表演成分,對大地、對稻米的熱愛都是很真誠的。」視頻中,彭勃坐在農田裏和「趙叔」等人一起吃飯。「趙嬸一直給我添飯,生怕我吃不飽。我們都是第一次見面,但都嘮得特別好。」
「拍攝是比較倉促的,也沒有大規模的拍攝團隊,就是我和于洪區融媒體的工作人員呂培源一起想的本子,然後一起完成的。」彭勃笑言,當初真的沒想到出圈了。
視頻發出後不到1小時,就收到了大量的評論和轉發,還得到了人民網等央媒的肯定,稱視頻「有力量、有內容」。也是從那時起,彭勃便舉著手機,逐條回復網友的留言、評論。彭勃表示,視頻播出後自己幾乎兩天兩夜沒有合眼,忙著跟網友們互動。
彭勃說道:「我生怕錯過大家的任何一條評論,我怕大家對我們瀋陽、對于洪的期待得不到回應,我希望能够通過我們的解答,讓大家第一時間感受東北的熱情,讓大家了解于洪都有啥,歡迎大家到我們于洪來玩。」
「有網友問我們的視頻傳到哪裏了,有沒有出遼寧省,下面很多人在接龍回覆,有新疆、海南,甚至還有國外的美國、澳大利亞等等。」彭勃說,看到自己的視頻和于洪的産品被這麽多的網友、這麽遠的網友都看到了,自己感到特別震撼。
當看到台灣同胞出現在評論區,彭博說:「我們回覆,東北大米熟了,趕緊回來吃飯!」
推介大米的視頻走紅後,于洪蟹田大米負責人趙叔告訴記者,視頻帶貨效果很顯著,現在每天都要接幾百個電話,街道還專門成立團隊幫助自己。「彭局長能推,我非常高興。」趙叔稱。據彭勃介紹,這幾天村裏已經賣出了20多萬斤大米。
不過,這次走紅給彭勃和同事們帶來了很大壓力,她說這幾天幾乎沒有生活,除了和網友互動、接受採訪,就是在準備後續的工作。「怕大家對我們後續作品失望,對于洪的後續失望,所以我們所有部門都聯動起來,鉚足了勁(工作)。」
彭勃和村民們的合影。圖源:瀋陽晚報
對於自己的「英式發音」,彭勃則透露稱,自己其實是英語專業畢業。18年前,她考入于洪區成為「新于洪人」。起初,她以翻譯的身份在于洪區外事辦工作了幾年。「當時主要是以筆譯為主,譯寫于洪區的項目招商簡介。」後來,彭勃調任基層,在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同時,又兼任了于洪區文旅推薦官的工作,成為英文推薦官,英語也得以堅持下來。
公開信息顯示,彭勃曾任于洪區迎賓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等職,今年6月任于洪區文化旅遊廣電局副局長。
有業內人士評價稱,「彭勃的英語其實挺純正,是傳統的英音,和美劇裏的不同。」對此評價,彭勃連連擺手,十分謙遜,「謝謝大家對我的肯定,我的英語還需要進一步修煉。」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寫一本淨賺3萬」「一年實現10萬副業不是夢……」近日,為老人代寫回憶錄的分享帖文突然火了,似乎成了「銀髮經濟」的新風口。不過,這更像是利用誇大的文案,為「知識付費」生意引流。
網上的宣傳文案。
幫老人製作一本回憶錄,大概要花多少錢?內地《北京日報》記者詢問了多家開展相關業務的公司、工作室,以及可「接單」的個人,發現價格跨度很大。每千字從兩三百元到千元(人民幣,下同)左右均有報價,顯得相當隨意。訪談方式,大多通過視頻軟件、語音軟件等綫上進行。篇幅短的話,安排一個半天,長些的話分為數次進行。
買家也可以給出預算,由寫作方出一份對應方案。記者以一萬元預算為例,得到的方案大概是,1.5萬至4萬字不等的「電子書」,包含封面設計和內頁排版,不包印刷。更便宜的價格也有,有寫手推薦用AI寫作,套上通版框架,幾千塊錢就能做一本。「就是缺一些感情,不能特別細看。」
不少經驗帖下,有意入行的人擠滿了評論區,表示「心動了」。
回憶錄「賽道」突然火熱,但在北京,給老人寫回憶錄其實並不是新鮮事。早在十餘年前,北京就曾興起為老人寫回憶錄的公益項目,以政府購買形式,由社工志願團體提供服務。愛行志願者團隊、北京先河社工服務中心等,當時均參與過類似項目並接受記者採訪。
以「愛行」為例,與朝陽門外街道合作,於2012年起,用6年時間,為25名老人撰寫了回憶錄。負責人於輝介紹,志願者都是三到五人一組服務一位老人,利用周末時間聽老人們回憶往事。「持續大半年的傾聽後進入到寫作環節,循著老人口述的綫索查閱資料,補充歷史背景和細節,再進行整理校對,每份回憶錄需要一年左右才能完成。」
先河社工則是與回龍觀和霍營街道合作,於2015年為50位老人完成了長短不一的回憶錄製作。負責人王世宏回憶,當時的主力撰寫者顧蘭英,是一位雜志社的退休老編輯。「我們那會兒哪有什麽AI,都是先去老人家裏採訪,回來後查閱大量的傳記和史料,把歷史和人物脉絡搞清楚,再一個個字寫出來,配上照片裝訂成册。讓老人、家屬都滿意,可沒有那麽容易!」
公益項目如此,作為賺錢的營生呢?在出版社工作的采薇,今年偶然看到一位博主在做「老人回憶錄」,受到觸動,便也進行嘗試。目前,她操作的回憶錄已經寫了三四萬字,定價相比她關注到的博主算是實惠,總共就收了兩萬多元。
采薇告訴記者,是老人的外孫通過私信聯繫的她,對方是開外貿公司的,很有經濟實力。「老人退休前是一家電視台的台長,年紀太大,很多事記不清楚,好在以前寫過很多文章,對自己生平有過一些記錄,在此基礎上操作會稍容易些。」
即便如此,項目推進也較為緩慢。「比如家族中、子女間有些事情老人可能不太願意講,叙述過程中思路也沒有那麽清晰,你沒辦法催促,急不得。另外我寫的時候還要查一下當時的年代背景,揣摩老人的心理和表情,關注一些他沒有說出來的情緒。想要寫好、寫生動,是需要做很多工作的。」采薇感慨,面對老人,從頭到尾做下來實難高效,她已經進行了兩個多月,還沒有完全結束。
記者諮詢的報價中,最貴的是一家開設網店的文化公司。店主透露是請作協的老師來採訪寫作的,收費為每萬字一千元。以一本十萬字的回憶錄為例,前後製作要半年時間,收費約十萬元。「這就是一分錢一分貨,很多便宜的都是AI生成,根本就不怎麽採訪。」
「除非是很快採完、很快寫完,對方又很滿意,那客單價或許是可觀的。」采薇分析,可能有家屬也讀不出來什麽是好的,什麽是不好的。「如果一個人不經常讀書的話,其實對文本的好壞很難判斷。即便是流水帳,一看寫得都對,是不是也能同意收貨?那就是個人的評判標準了。」
拋開內容上的良莠不齊,潜在客戶尋找,其實是更大的難題。王世宏坦言,幾年前自己曾找過東城區某事業單位,提出想面向退休老幹部,再開展一次代寫回憶錄的公益項目。結果對方詢問老人們意願後婉拒了,稱大家都很謙虛,覺得自己沒什麽好寫的。
事實上,在「愛行」團隊和先河社工當年的公益項目中,不少受訪老人都是團隊一再邀請,「盛情難却」下才敞開心扉的。公益項目都如此,讓老人自費掏出幾萬元就更難了。王世宏分析,像老幹部、教授,知識分子等,實在想寫可能自己就寫了。「收費的話估計得找經商的,有一定家族傳承的才行。」
采薇5月中旬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發力」,不過到目前也只寫了一本。當然她本身有主業工作,回憶錄只是作為兼職,沒有全身心規劃經營。「但找我諮詢的人確實已經很多了,不過基本都是問問價格,就沒有後文了。」
「關鍵的不是寫,是怎麽獲得老年客戶。」有從業者如是稱,綫上推廣的話,看到的可能多是老人的子女、孫輩,始終隔了一層。想要直接接觸老人,還得搞「地推」,瞄準「有錢的大爺大媽」。一些招「助手推廣員」的帖子則稱,有過導游帶老年團經驗者優先、能和廣場舞阿姨打成一片者優先、認識私企老闆或國央企退休職工者優先……
令采薇啞然失笑的是,目前客戶還沒見著太多,但每當有粉絲在她的評論中提及,「也有點兒想給家裏老人寫」,就會有另外的博主回復或發去私信稱,他的收費更低,讓粉絲去找他寫。「競爭老激烈了!有種還沒醞釀出什麽實在客戶的時候,想做生意的人就自顧自搶成一團的感覺。」
「小縣城幫退休老人寫了三本回憶錄,收入够買一輛車。」「最困難的時候靠給老人寫自傳賺了18萬,文筆不好的可以試試」……社交平台上的「經驗帖」,為什麽總是傳遞出「輕鬆賺大錢」的感覺呢?
「我不能說人家一定是假的,只能說,真實性存疑,推測是出於流量考慮吧。」采薇感慨,最離譜的是她曾見到一個博主,原封不動抄了她的文案,只將個別詞改了改。「我心想不至於吧,目前我也沒做得特別突出啊!」
在一篇描述「回憶錄多麽賺錢」的分享帖下,記者看到不少評論說,「你這個內容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才大一」「這個文案上次看,是在90年代的青年文摘上……」一些所謂的「成功路徑」分享,其實全然無從查證。
不管是否容易賺錢,先將其包裝成很賺錢的樣子,再圍繞「教別人如何去做」來做生意,倒是一些博主的現實思路。
一份某博主「初中畢業,代寫回憶錄月入2萬」標題下,培訓課包正在火熱銷售。該課包標價298元,目前顯示已售37份。一位只寫過3本回憶錄的寫手,更開辦了數期AI+回憶錄寫作訓練營,培訓百余學員,每人收費499元。對此有評論戲稱,「已經腦補出錄音筆直接轉文字,再扔給大模型整理的一條龍了。」
也曾有人聯繫采薇,稱自己是做AI的,可以談合作一起接單寫回憶錄。「但有沒有客戶另說啊,我是出於興趣想自己寫的,就沒有理會。」在她看來,肯定有真正用心在做這一行的人,文筆也相當好,是可以穩定地獲得不錯收入的。「只是過程和周期遠不如宣稱的那麽順利,因為老人確實太慢了!要說是風口,可能還得好好琢磨。否則想靠這件事很輕鬆地賺很多錢,似乎不存在一個好的商業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