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中國演員王星(星星)赴泰被騙緬甸電詐園一事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雖然如今王星已經平安回到上海,但越來越多被困緬甸受害者的信息卻浮出水面。其中一則引起熱議的尋人啟事中寫道,兩位女生於2024年12月26日前往泰國後,同樣被騙到緬東妙瓦底,並於今年1月5日失聯。
最新的消息指,其中一位失聯女生許某寧的父親已接到女兒從泰國曼谷打來的視頻電話,稱已經安全,並準備於次日回到老家湖北。另一失聯女生林某玲的男友也證實,林某玲在1月9日18點53分報平安,人已在武漢,兩個女生都未遭遇人身傷害。
近年來,緬甸的詐騙園區愈來愈猖獗,成為全球販賣人口最嚴重的地方之一。據資料,電詐團夥來到緬甸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左右,一開始先到緬北,緬東則相對稍晚。知情人士介紹,2015年以後電詐行業在緬北、緬東快速發展,到了2020年前後達到頂峰。
如今,隨著反詐宣傳及國際社會對電詐進行聯合打擊,這一行業在緬甸逐漸衰落。一名逃離電詐園區工作的人士估算,高峰時期,一個一般規模的電詐園區,一年詐騙所得高達幾個億,大園區一年的收入或有幾十個億。
電詐園區的「成功」,背後充斥著大量的利益交換。據悉電詐園區內的電詐公司詐騙得手後,要進行多方分成,包括給園區運營方和物業、當地武裝力量等。隨著近年來中國反電詐宣傳的普及,以及反詐軟件等技術手段對於電信詐騙攔截的推廣,使得電詐分子在中國的得手率越來越低。
曾多次參與營救緬甸被困人員的志願者表示,被困者所在的園區也叫高科技園區,類似於國內的工業園區,開發商將這些樓租出去,園區裏每一棟辦公樓裏都有數家從事網絡詐騙的公司。一名曾經從妙瓦底某一電詐園區逃出的男子阿成(化名)曾這樣描述園區的情況。「外面來的人被騙得傾家蕩產,這里的人在放煙花慶祝。」
阿成回憶,園區最鼎盛的時候,幾乎每天都在放煙花,但如今已很少能見到了。逃出前不久,據說園區里有個人騙了40萬元,那天晚上放了煙花。但半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沒有業績的人大有人在,他們天天被打。最誇張的時候,他曾經被要求一天工作超過22個小時。「淩晨3點下班,5點上班,每天只吃一頓飯。」
另一名逃離妙瓦底電詐園區的男子也提到,他曾經所在園區大部分人如果沒有業績,要麽找家人拿錢贖身,要麽去騙錢,拿錢「辦理離職」。但是也有可能花了錢也出不來,有些黑心的園區收到家屬匯入的贖金後,臨時提高價碼,讓想離開的人的親屬不斷打錢。
還有那些家里出不了錢又堅決不肯「幹活」的人,大概率被打得遍體鱗傷,最後就被當作「豬仔」,賣給願意花錢買他的園區。即使在電詐園區待了幾年,通過電詐騙到錢得到分成,按照規矩也是「園區掙錢園區花,一分別想帶回家」。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星期五(3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全球40多位工商界巨擘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的《幽燕金秋圖》前,與國家領導層圍坐一堂。但一個細節卻引發熱議,蘋果CEO庫克(Tim Cook)未出現在這場高規格會晤的名單中,成為大合照的「缺席者」。
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並拍攝大合照。
今年與去年比較,國際商界與國家領導人的會晤名單出現耐人尋味的轉變。參會企業涵蓋美、德、法、英、日、韓、沙地、巴西8大經濟體,歐洲企業數量有15家,遠超美國的4家。當蘋果庫克忙著在中國到處「打卡」、在內地的Apple Store與消費者自拍時,其與會「入場券」已悄悄喪失了。
蘋果庫克曾到上海apple store 。
出席者以產業性質劃分,包括物流(聯邦快遞)、汽車(平治、豐田)、生物醫藥(賽諾菲)、半導體(SK海力士)、能源(沙地阿美)等七大產業巨頭齊聚,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閉環。
分析指,這種轉變背後,是中國對外合作邏輯的策略性升級,凸顯中國在關鍵科技領域的「多頭下注」,透過綁定歐洲車企如平治、BMW,不僅是避險美國對華技術封鎖的策略,也是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注入競爭活力;至於亞洲半導體如韓國三星、SK海力士,以分化美西方科技聯盟,直指晶片供應鏈自主可控的目標。
而沙地阿美(石油)、淡水河谷(鐵礦)的高層亦作為座上賓,也是直指能源與原料供應鏈的自主,建立抵禦外部衝擊的「安全網」,尤其在新能源與製造業升級的關鍵窗口期,資源穩定供應成為「重中之重」。
國家主席習近平。新華社圖片
至於橋水達利歐、黑石蘇世民等金融巨鱷現身,為跨國資本流動鋪路,透過吸引國際資本參與產業投資,中國正將全球資金引入「一帶一路」與科技創新領域,形成「資本 - 產業 - 市場」的良性循環。
另會場座次的排列,也解讀了中國產業政策的「密碼」,第一排包括8位企業家,代表8大經濟體加8大產業,包括美國(聯邦快遞)vs德國(賓士)、法國(賽諾菲)vs英國(匯豐)、日本(日立)vs韓國(SK海力士)、沙地(石油)vs巴西(鐵礦),既平衡了大國關係,也錨定了關鍵產業。
至於第二排, 橋水與黑石分列兩側,美中貿易委員會與英中貿易協會隔空相對,三星的李在鎔與豐田的豐田章男並肩而坐,暗示產業合作需以資本為紐帶,以行會為橋樑。
值得注意的是,物流(聯邦快遞、DHL)、生物醫藥(賽諾菲)、半導體(SK海力士)、汽車(平治、寶馬)4大領域代表佔據核心席位,正正與中美科技戰的4大戰場(晶片、新能源車、生物技術、高端製造)高度重合,反映中國正用「以歐美、以亞穩鏈」的策略,建構「去美國化」的產業生態。
有分析指,今次會晤釋放兩大訊號:包括中歐產業「聯姻」,德國平治、BMW與法國賽諾菲,對應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市場的全面開放;德國DHL物流巨頭入場,也暗示中歐班列、跨國供應鏈的深度整合。
至於三星李在鎔、SK海力士郭魯正與豐田章男同框,暗合中國芯片國產化及汽車電動化的雙軌戰略;日立的東原敏昭作為日本代表,或將在氫能、智慧製造領域與中國展開技術置換。
這種佈局是將歐洲的技術資本與亞洲的製造能力,嵌入中國主導的「雙循環」體系。
另從與會名單可窺見中國產業開放的3大優先事項,包括生物製藥、記憶體芯片、能源礦產及物流。
反觀蘋果,其在華業務仍以市場銷售為主,核心技術如芯片、作業系統始終未轉移到中國,在「市場換技術」轉向「市場控技術」的新階段,這類「輕資產」巨頭正逐漸失去政策紅利;亦有分析指,這正反映「設計在美、組裝在亞」的舊模式,已不符合中國「技術本土化、供應鏈自主化」的新要求。
蘋果的缺席是「後全球化」時代的分水嶺——當技術主權成為大國博弈的籌碼,企業的價值不再由市值決定,而取決於其在國家戰略棋盤中的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