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科學家找到「造蛋」關鍵基因 時間或早於動物進化歷程

大視野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科學家找到「造蛋」關鍵基因  時間或早於動物進化歷程
大視野

大視野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科學家找到「造蛋」關鍵基因 時間或早於動物進化歷程

2024年11月14日 13:20 最後更新:15:27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個問題其實隱藏了生命演化的奧秘。日內瓦大學研究團隊通過對一種古老單細胞生物的研究,發現了「造蛋」關鍵基因,其出現時間可能早於動物進化歷程。

單細胞原生生物「染色球藻」提供早期生命演化線索

據科學網站《IFLScience》報導,科學家長期以來認為,從單一受精卵(合子)發育成多細胞胚胎的過程是動物演化過程中高度保守的現象。然而,這一關鍵過程的起源和演化機制仍然充滿未知。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單細胞生物,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機制讓它們演化成複雜的多細胞動物?

研究團隊選擇了近日被發現的遠親——單細胞原生生物「染色球藻」(Chromosphaera perkinsii)。這種生物在數十億年前就與動物的演化路徑分道揚鑣,提供了研究早期生命演化的珍貴線索。

細胞約65小時後會分裂成多細胞群落

透過「長期明視野活體影像技術」,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觀察了染色球藻的生長過程。他們發現,這些細胞在約65小時後會分裂成多細胞群落,且不再繼續生長,與動物胚胎發育的「分裂期」驚人地相似。

染色球藻在動物出現前已具備類似於動物生殖系統的分子工具箱

進一步的研究重點在於分析染色球藻在此階段的基因表現及其產生的生物分子。結果顯示,在細胞分裂前,染色球藻會累積關鍵細胞成分,如蛋白質和脂質,這一模式與動物卵母細胞的成熟過程極為類似。這意味著,早在動物出現之前,染色球藻就已具備了類似於動物生殖系統的分子工具箱。

時間或早於動物進化歷程

領導此研究的博士杜丁表示:「儘管染色球藻是單細胞生物,其行為卻展現了多細胞協調和分化的機制,這一切發生的時間遠早於第一批動物的出現。」這項發現不僅讓我們得以窺見數十億年前生命演化的奧秘,還為理解生命起源、胚胎發育的起源以及生物複雜性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線索。

單細胞生物 「染色球藻」(Chromosphaera perkinsii)的多細胞發育過程(Nature 期刊)

單細胞生物 「染色球藻」(Chromosphaera perkinsii)的多細胞發育過程(Nature 期刊)

研究的第一作者奧利維塔指出:「能透過研究一個如此古老的物種,讓我們回溯生命演化的歷程,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發現。」

鯊魚向來被認為是沉默的致命獵手,以至於當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尼德爾(Carolin Nieder)在研究這種海洋掠食者的聽覺敏銳度時,完全沒預料到牠們竟會主動發出聲響。

科學家首度錄到鯊魚「咔嗒」發聲

據UNILAD的報導,當尼德爾錄製體長可達1米的「星鯊」(Mustelus mustelus)的聲音時,記錄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聲響。這種較溫和的鯊魚長著扁平牙齒,主要以海底螃蟹等生物為食,不會攻擊游泳的人類。

尼德爾向《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透露:「起初我們完全無法理解,因為鯊魚理論上不該發出任何聲音。我記得回家後,我反覆思索著這些聲響有多麼的詭異。」

科學家觸碰鯊魚後的10秒內  咔嗒聲頻率顯著高於10秒後

錄音顯示,這種奇特的咔嗒聲完全顛覆人們對鯊魚的認知。為驗證假設,尼德爾將10條幼年星鯊分批放入裝有錄音設備的水槽,結果發現更奇特的現象:在科學家觸碰鯊魚後的10秒內,咔嗒聲頻率顯著高於10秒後,推測這是鯊魚受驚時的反應。

研究數據顯示,這些鯊魚在水槽中20秒內平均發出9次咔嗒聲,每次持續48毫秒。尼德爾逐漸意識到自己可能取得了重大的發現,也就是史上首例的鯊魚出聲紀錄。

尼德爾猜測:咔嗒聲或能讓掠食者瞬間暈眩

針對發出聲響的原因,尼德爾向《ABC新聞》解釋:「星鯊體型較小,容易成為捕食目標。或許這種咔嗒聲能讓掠食者瞬間暈眩,創造逃生機會。」

觀看影片

推測可能是扁平牙齒猛烈咬合產生的聲響

至於發聲機制是什麼,尼德爾團隊則在上週發表的研究中指出:「根據其板狀牙齒結構與聲學特徵,我們推測這可能是扁平牙齒猛烈咬合產生的聲響。未來需進一步展開研究,確認這究竟是不是具有行為意義的自然聲響反應。」

NIWA图片

NIWA图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