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觀塘敬業街明渠完成活化工程 變身翠屏河為都市注入活力

社會事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Â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社會事

      社會事

      觀塘敬業街明渠完成活化工程 變身翠屏河為都市注入活力

      2025年01月27日 08:50 最後更新:11:44

      水橋相鄰、綠樹成蔭,昔日的觀塘敬業街明渠完成活化工程,搖身一變成為今日的翠屏河,為都市注入活力,更將河畔城市概念帶入觀塘,為市民提供既近水,也舒適宜人的公共空間。

      近水體驗: 翠屏河上設有人工浮島,連接河道兩旁,人工島也會隨潮汐升降,為市民提供與眾不同的近水體驗和休憩空間。政府新聞網圖片

      近水體驗: 翠屏河上設有人工浮島,連接河道兩旁,人工島也會隨潮汐升降,為市民提供與眾不同的近水體驗和休憩空間。政府新聞網圖片

      沿河林蔭  鬧市綠洲

      多項優化河道及綠化工程,構建繁華鬧市中的一片綠洲,渠務署在打造河道生態和設計景觀時,加入不少心機與巧思。為打造生態保育和實用性俱備的河道環境,渠務署保留河道兩岸超過50棵細葉榕,成為林蔭走廊。除在河道安裝鳥桿、岩石池,以及栽種水生植物,部門也採用天然物料取代部分混凝土河床,營造可以吸引更多物種棲息的環境,為翠屏河注入生命力。

      思慮周全: 溫南豐表示,渠務署在翠屏河下游設智能水閘,精準調控水位,降低水浸風險。政府新聞網圖片

      思慮周全: 溫南豐表示,渠務署在翠屏河下游設智能水閘,精準調控水位,降低水浸風險。政府新聞網圖片

      管理水位  精密調控

      往日的敬業街明渠如遇暴雨、水位升高,或會引致水浸。為減低水浸風險,當局在活化工程期間挖深部分河床,又在下游裝設智能水閘,以新技術管理河道水位。渠務署高級工程師(排水工程)溫南豐表示,翠屏河的運作由一套精密的系統控制。「該系統連接天文台的天氣預報系統,並利用設置於河道內的水位監察儀器,收集河水、潮水水位資料,再分析數據,按實際情況作出調控。」

      嶄新地標: 鄭偉豪期望通過翠屏河項目,將原有明渠打造成一個綠色和充滿活力的基礎設施。政府新聞網圖片

      嶄新地標: 鄭偉豪期望通過翠屏河項目,將原有明渠打造成一個綠色和充滿活力的基礎設施。政府新聞網圖片

      智能水閘  功效良多

      至於在下游設置的智能水閘,能夠隨潮汐漲退而升降,適當調節水位,形成蓄水區,穩定翠屏河的水體,同時減少河道乾涸的機會,改善過去曾經出現的氣味問題。當天氣惡劣或河道水位上升,智能水閘會降低,以維持河道正常排水能力。智能水閘功用繁多,除調節水位,當河水向下流,水閘更會營造小瀑布的效果,在確保排洪能力的同時,美化景觀。

      另外,在工程設計階段,當局在沿河附近多個位置抽取水樣本分析,並在瑞和街、敬業街及偉發道設置合共三個旱季截流器,將雨水渠內受污染的旱季水流堵截並輸送到污水收集系統處理,從而改善河道水質。

      親水近水  貫通社區

      政府近年着力推動近水文化,期望藉河流帶動人流,當局首次於明渠上設置人工浮島,連接河道兩旁,人工島也會隨潮汐升降,為市民提供與眾不同的近水體驗和休憩空間。渠務署吉祥物「下水水」也以75個不同造型「現身」,與市民打卡合照。同時,為便利市民出入,當局沿河興建六條跨河通道,其中一條連接茶果嶺和觀塘海濱。

      鬧市綠洲: 渠務署打造河道生態時加入不少心機與巧思,包括保留河道兩岸超過50棵細葉榕,成為林蔭走廊。政府新聞網圖片

      鬧市綠洲: 渠務署打造河道生態時加入不少心機與巧思,包括保留河道兩岸超過50棵細葉榕,成為林蔭走廊。政府新聞網圖片

      全新地標  注入活力

      政府近年銳意把九龍東發展為綠色核心商業區。發展局起動九龍東辦事處高級工程策劃經理鄭偉豪表示,期望通過翠屏河項目,將原有明渠打造成一個綠色和充滿活力的基礎設施。「我們冀翠屏河成為觀塘區別具特色的綠化河道走廊,創造以河道為中心的公共休憩空間,貫穿住宅和商貿區。」

      鄭偉豪又指,在起動九龍東政策帶動下,九龍東現已轉型為一個獨特、富吸引力、多元的核心商業區。現時,九龍東已成為香港綠色建築物密度最高的地區,期望翠屏河成為觀塘新地標後,可吸引更多跨國公司、金融機構,以至初創企業進駐九龍東。除吸引企業落戶,隨着區內休憩空間越來越多,當局也期望將九龍東打造成讓市民找到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地區。

      《BP大平台》的博客文章指出,渠務署用機械人清理雨水箱型暗渠,助力解決荃灣海傍臭味。

      近日荃灣海傍臭味再度困擾該區居民,立法會議員陳恒鑌積極跟進此事。去年,荃灣海傍臭味已改善八成,但近期居民反映臭味再次出現。陳恒鑌議員致電政府有關部門了解情況,得知臭味重返的原因是政府清理箱型暗渠淤泥的工程。

      陳恒鑌議員視察荃灣海傍。《BP大平台》圖片

      陳恒鑌議員視察荃灣海傍。《BP大平台》圖片

      《BP大平台》圖片

      《BP大平台》圖片

      陳恒鑌在3月6日與荃灣海傍的居民實地視察周邊情況,居民表示「做到嘢」。

      渠務署代表向陳恒鑌及地區人士講解,政府目前正使用高壓水槍和遙控清淤機械人清理主要雨水箱型暗渠,包括大河道、大涌道及馬頭壩道的近排水口段。這項工程自今年1月開始,預計將於3月底分階段完成。大涌道雨水箱型暗渠近排水口段的清理工作已完成,目前正在清理馬頭壩道雨水箱型暗渠近排水口段和大河道箱型暗渠近大河道北段。

      渠務署用遙控清淤機械人清理主要雨水箱型暗渠。《BP大平台》圖片

      渠務署用遙控清淤機械人清理主要雨水箱型暗渠。《BP大平台》圖片

      《BP大平台》圖片

      《BP大平台》圖片

      渠務署用遙控清淤機械人清理主要雨水箱型暗渠。《BP大平台》圖片

      渠務署用遙控清淤機械人清理主要雨水箱型暗渠。《BP大平台》圖片

      《BP大平台》圖片

      《BP大平台》圖片

      為了緩解雨水渠出水口隔泥幕內的氣味問題,渠務署表示會適時安排吸缸車來吸取隔泥幕內的水體作為臨時措施,隔泥幕會在完成各箱型暗渠清理工作後逐一移除。渠務署代表亦指出,傳統清淤方法涉及高風險密閉空間工作,並且清淤前或需完成臨時排水改道,工作僅限在旱季進行。利用遙控清淤機械人能打破過往傳統清淤工作面對的限制,增加清淤工作的彈性及效能,亦讓工作人員更安全地工作。

      環保署則表示,荃灣海濱氣味已減少超過90%,硫化氫的平均濃度從2022年4月的36ppb下降至2025年1月的2.5ppb。自從渠務署在2024年第4季進行清淤工程以來,2024年第4季的硫化氫平均濃度為3.4ppb,比第3季減少了近一半。環保署將繼續收集監測數據以監察氣味的改善情況。

      《BP大平台》圖片

      《BP大平台》圖片

      《BP大平台》圖片

      《BP大平台》圖片

      陳恒鑌高度關注清淤工程的路段位置,並期望政府能對淤泥進行恆常性的清理。他表示,雖然在清理過程中可能會有臭味釋放,但工程完成後,相信將徹底解決海傍臭味的問題,有效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渠務署會繼續使用無人機和新型的閉路電視密切監視暗渠內的積淤情況。

      想知更多社區資訊,請瀏覽《BP大平台》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