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12時,嗇色園黃大仙祠在大殿舉行祈福科儀,監院兼道長李耀輝敬上第一爐香,為市民祈福。
大殿外鐘鼓齊鳴24響,一批市民及旅客,同步在公眾香爐上香。
較早前在踏入子時、晚上11點後,亦有一批市民及旅客在大殿外上「頭炷香」。
黃大仙祠會通宵開放至大年初一晚9時,大年初二至十四由早上7時半開放至下午6時。正月十五則延長開放至晚上9時。
This is a modal window.
香港電台
午夜12時,嗇色園黃大仙祠在大殿舉行祈福科儀,監院兼道長李耀輝敬上第一爐香,為市民祈福。
大殿外鐘鼓齊鳴24響,一批市民及旅客,同步在公眾香爐上香。
較早前在踏入子時、晚上11點後,亦有一批市民及旅客在大殿外上「頭炷香」。
黃大仙祠會通宵開放至大年初一晚9時,大年初二至十四由早上7時半開放至下午6時。正月十五則延長開放至晚上9時。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於新冠疫情期間出世的嬰兒,過敏症發病率比疫情前出生的多46%。團隊相信是疫情期間著重防疫,嬰兒身處在過度乾淨的環境,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較嚴重,增加過敏及濕疹情況,呼籲家長審視日常的消毒習慣,避免矯枉過正。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菌群團隊分析及比較兩批分別在新冠疫情前,以及在疫情期間出世合共1152名嬰兒情況,研究人員再分析當中700名嬰兒糞便樣本,結果顯示,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腸道明顯缺少建構免疫功能的益菌。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兼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表示,嬰兒出世後的100天是建立免疫系統的黃金期,需要接觸不同的細菌,最重要是不能夠過度乾淨。她指出有良好的腸道微生態,身體自然健康,有助長大後預防疾病,例如濕疹。如嬰兒在這段期間使用抗生素,腸道會進一步失去益菌。
中大醫學院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聯合總監陳家亮表示,以往的家長會讓子女在地上爬行活動,但現時家長則較為緊張,很多時都要消毒清潔所有東西才讓子女接觸。他強調過份著重消毒的衞生習慣,趕走人體的好菌及壞菌,導致腸道微生態生衡惡化,如市民繼續沿用疫情時的過度消毒習慣,擔心相關情況會持續。
中大醫學院表示,兒童要有健康身體,飲食需要均衡,多吃蔬果等纖維,有助製造益菌,而充足的戶外活動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