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社會,科技的迅速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尤其對長者而言,適應這種變化可能面臨許多挑戰,例如政府不少預約服務都改變成網上預約,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所設立的SmartPLAY康體通更一度讓青年使用者摸不著頭腦,更何況是長者。
首先,政府可以針對長者的需求設計專門的教育課程。這些課程應涵蓋基本的數位技能,比如如何使用智能手機、電腦,以及基礎的互聯網操作。課程的設計應盡量簡單明瞭,避免使用過於技術化的術語。同時,課程導師應鼓勵長者提問,並提供實際操作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
除了教育培訓外,建立一個支援系統也很重要。這可以是社區內的義工團體,或由家人和朋友組成的支援小組。他們可以在長者遇到技術問題時提供即時協助,讓長者感受到社會的關懷和支持。此外,透過定期的社交活動,增強長者之間的交流,促進他們對學習運用科技的興趣。
科技和電子產品公司在開發產品時,應考慮長者的使用習慣和需求。例如,設計簡單易懂的界面、大字體和高對比度的顏色,可以有效降低長者在使用科技產品時的困難。設計產品時還可以考慮加入語音助手等功能,讓長者在操作中更加方便。
許多長者對科技持有懷疑或恐懼的態度,這往往源自於對新事物的不熟悉。因此,社會應加強對科技正面影響的宣傳,例如介紹科技如何改善生活質量、提供便利的服務等。透過成功案例的分享,讓長者看到科技的實際益處,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
政府各部門在推出各項網上或電話小程式的預約服務前,都需要作出相應的使用者評估,並讓市民知道科技是為大家帶來生活的便利,並非刁難或阻礙市民的生活方式。政府和地區工作者都應該鼓勵長者擁有終身學習的心態,而在持續不斷的科技的發展中,長者若能保持學習的熱情,將能更好地適應各種新技術和新應用。社區亦可以組織各類講座和工作坊,讓長者了解最新的科技趨勢,並向他們提供持續學習的機會。
協助長者適應快速發展的科技社會,不僅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還需要從教育、支援、產品設計、宣傳等多方面入手。通過建立友好的學習環境和支援系統,增強長者的自信心,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數位時代,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和樂趣,好讓我們的社會實現真正的包容與共融。
孫嘉寶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