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俄特種兵「捐窿」突襲烏方細節曝光:管道僅1.4米闊,俄軍攜氧氣瓶爬15公里待命4日

博客文章

俄特種兵「捐窿」突襲烏方細節曝光:管道僅1.4米闊,俄軍攜氧氣瓶爬15公里待命4日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俄特種兵「捐窿」突襲烏方細節曝光:管道僅1.4米闊,俄軍攜氧氣瓶爬15公里待命4日

2025年03月10日 18:09 最後更新:18:16

一切看來都像極了電影情節——數百名俄特種兵從廢棄的地下天然氣管道中鑽出,從烏軍後方發動突襲。

內地環球網報道,據外電援引開源地圖的信息稱,去年夏天突襲進入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的烏克蘭軍隊,目前「幾乎全部被俄羅斯軍隊包圍」。地圖顯示,過去3天,烏克蘭軍隊在庫爾斯克的戰況急劇惡化,烏軍被一分為二,主要補給線面臨被切斷危險。分析人士稱,在庫爾斯克的烏軍面臨艱難選擇:撤退或者被俘、被殺。

環球網援引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報道披露了一些細節:數百名俄特戰隊員潛伏在一條棄用的天然氣管道中,行進15公里,等待攻擊時機,最終在8日從烏軍後方發動突襲。因為管道中仍存有甲烷,許多人因此中毒,一些人死亡。

俄方稱,這次「管道突襲」行動取得成功。烏總參謀部則聲明稱,俄軍確實利用管道試圖佔據一個立足點,但很快就被烏軍發現並攻擊。

據報道,烏連戈伊-波馬里-烏日哥羅德管道在2025年1月之前一直用於通過烏克蘭境內向歐洲輸送俄羅斯天然氣。然而,自1月1日起,天然氣運輸完全停止,管道被廢棄。俄軍利用這些空置管道,實施了此次代號為「管道」的特別行動。

據悉,行動本身於3月1日啟動,氧氣瓶被運送到入口區域。俄特戰隊員攜帶氧氣瓶,耗時兩天行進了超過15公里。他們大多時間彎著腰,有些地方甚至需要爬行。為了運送水和其他必需品,隊員在管道內使用了小推車。此外,由於管道內殘留著天然氣,他們還使用了防護裝備以避免中毒。

蘇賈的天然氣設施

蘇賈的天然氣設施

俄軍事專家克利莫夫分析稱:「整個行動歷時一周:兩天用於行進,四天在管道內等待合適的攻擊時機……在甲烷中毒、食物和水幾乎耗盡的情況下,我們的戰士潛入敵後並發動了打擊。」

兩天後,隊員在管道內等待命令,在等待中度過了四天——沒有光線、空氣稀薄,食物和水極度匱乏。一名參與者描述稱:「我們在尋找氧氣、準備物資的過程中,許多人的健康受到了損害。我們在管道裡拉通訊線、運水,連續多日生活在其中。」

據報道,俄羅斯社交媒體展示了特種部隊佩戴防毒面具和照明設備、在看似大型管道內部行進的照片。據悉,突襲命令於3月7日晚間下達。

烏克蘭總參謀部8日證實,俄軍爬過一條直徑1.4米的未使用的天然氣管道,襲擊了在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蘇賈的烏克蘭軍隊。聲明稱,俄軍士兵確實利用管道試圖佔據一個立足點,但很快就被烏軍發現,並遭到火箭、火炮和無人機的攻擊。

俄方稱,在俄軍突擊隊出管道約30分鐘後,烏軍開始向管道投擲集束彈藥,但為時已晚。這次出其不意的攻擊帶來了顯著效果:烏軍陷入恐慌,開始逃跑。克利莫夫指出,烏軍向一座被毀的橋樑逃竄,丟棄了裝備,隨後徒步逃離。

俄羅斯軍事分析師阿列欣透露:「幾乎所有人都到達了目的地,但途中也有損失。從敵方的反應來看,他們未能偵察到我們的計劃,也無法迅速應對我方部隊出現在後方的情況。我們看到他們從多個定居點逃跑。」

「突擊志願者軍團」新聞處透露,超過800名俄羅斯軍人和志願者通過烏連戈伊-波馬里-烏日哥羅德天然氣管道潛入蘇賈。3月9日,俄軍成功解放了該市的工業區,並開始在私人住宅區展開戰鬥。

不過,烏方消息人員對此表示,俄軍大約出動了100名士兵在天然氣管道爬行突襲。

早些時候,參與「管道」行動的軍人和志願者還在管道內錄視頻,向女性同胞送上了3月8日國際婦女節的祝福。

俄軍事博主日沃夫透露,為了準備在蘇賈的「管道」行動,俄軍借鑒了2022年在阿夫傑耶夫卡獲得的經驗。2022年,俄軍通過一條廢棄的排水管道潛入烏軍後方。當時,俄軍提前在管道上切割通風口,規劃了多個出入口,以便在指定時間從不同位置同時襲擊烏軍,最終將敵軍包圍。

日沃夫說:「據我所知,參與阿夫傑耶夫卡行動的部分成員也參與了蘇賈的行動。這次需要在管道多個位置切割入口,以便進入並檢查內部的呼吸和移動條件。此類行動的主要風險在於空氣不足,因此戰士必須使用呼吸設備。」

俄軍事專家丹德金表示,此次行動的主要目標是讓烏克蘭部隊陷入混亂,「庫爾斯克邊境地區的烏軍集群相當強大,他們正在為戰鬥做準備。計劃是通過突襲引發敵方恐慌,這一目標實現了。現在已經可以看到,一些烏軍部隊開始試圖突圍,撤離蘇賈。這是一次心理層面的打擊,目的是協助俄軍從北部和其他方向發起進攻,將烏軍逐出多個定居點。」

這場冒險突襲恰逢美烏關係敏感時刻。自2月底美國總統特朗普暫停對烏軍援後,俄軍明顯加快攻勢。

美國和烏克蘭高級官員將於3月11日在沙特舉行會談。烏方稱,烏方代表計劃與美國代表團討論兩國之間的礦產協議、軍事援助以及與俄羅斯對話的形式。烏方仍然準備與美國達成礦產協議,不排除在沙特簽署這一文件的可能性。

有分析稱,若烏軍失去庫爾斯克這塊「唯一的領土談判籌碼」,將削弱基輔在和談中的地位。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近年來,美軍一直為遠程空對空導彈的射程不足問題而發愁。

美國「動力」網站稱,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在近日發布的武器研發項目介紹中,首次公開新一代AIM-260A超遠程空對空導彈的外形設計圖。《環球時報》旗下軍事微信公眾號「樞密院十號」注意到,盡管該導彈的真身還沒有公開,但台媒就興奮地指著PPT說,「台灣有望獲得這種先進導彈」。

美媒稱,該項目自2017年啟動以來,一直處於高度機密狀態,2022年時任美國空戰司令部司令凱利曾發布一張改進型F-22「猛禽」隱形戰鬥機發射「未知新導彈」的概念圖,如今才確認該導彈就是AIM-260A。

應該說,美軍如今是迫切希望盡快獲得超遠程空對空導彈。此前俄軍已經研製並裝備R-37M超遠程空對空導彈,射程可達300公里,專門為攻擊位於二線的運輸機、加油機和預警機等重要的特殊機型而研製。有報道稱,不久前俄軍蘇-35戰鬥機曾發射一枚R-37M導彈,在130公里外擊落一架烏軍戰鬥機。

至於中國方面,珠海航展上公開展示了射程超過150公里的「霹靂-15」遠程空對空導彈,此外,中國空軍官方發布的照片顯示,殲-16已經掛載體積更大的超遠程空對空導彈,西方猜測射程可能遠達300公里。相比之下,美軍在相關領域已經處於明顯劣勢,美國空軍現役射程最遠的AIM-120D極限射程約180公里。報道稱,「美國軍方曾明確表示,擔心射程越來越遠的中國空對空導彈是啟動AIM-260A項目的關鍵動力。」

那麼AIM-260A性能到底如何呢?這次公布的設計圖首次對外詳細展示了它的外形設計特點:外形尺寸與現役AIM-120系列空對空導彈基本相當,這也意味該導彈可以納入隱形戰鬥機的內部彈艙中,從而避免外掛模式破壞隱形效果。從這次公布的設計圖上看,它的外形還針對高速和降低阻力進行優化,彈體非常光滑,只有4片尾翼。相比之下,AIM-120不但有4片尺寸更大的尾翼,彈體中部還有4片彈翼。

與此同時,為應對未來複雜的空戰環境,AIM-260A採用先進的複合制導模式,可能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紅外成像導引頭和採用被動射頻元件的反輻射導引頭。此外,「動力」網站還猜測,該導彈很可能具備通過專用數據鏈從其他平台獲取空中目標信息的能力,從而可以在不開啟自身雷達的情況下實現隱蔽的「一擊斃命」。

至於AIM-260A的實際射程,美軍沒有透露具體數據。「動力」網站猜測,由於它的外形尺寸與AIM-120系列相差無幾,不太可能像中俄新一代超遠程空對空導彈那樣,用加大體積的辦法增加更大的內部燃料空間,換取更遠射程,更可能是借助更先進的燃料和新一代雙脈衝火箭發動機,再加上減阻設計,從而獲得更高飛行速度和更遠射程。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此前發布的消息稱,通過新一代導彈動力組合,可以將導彈射程額外增加一半。

報道還提到另一種可能,就是縮小戰鬥部體積,並採用更先進的引導頭,千方百計騰挪出部分內部空間容納更多燃料——反正在外形尺寸大體不變的情況下,提升導彈射程就只有這些辦法。

而台灣《自由時報》則注意到,在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的介紹中,列舉了其負責的各種先進空對空導彈,以及裝備這些美製武器的海外用戶。其中引進美製F-16戰鬥機的台灣,在美軍介紹中赫然在列。台媒由此猜測,台灣2023年已經獲批從美國引進AIM-120D空對空導彈,根據這次美軍的介紹,未來台灣有望引進這種先進空戰武器。

不過,「動力」網站對AIM-260A的前景並沒有那麼看好。報道稱,目前尚不清楚該導彈何時才能加入美軍。該項目於2019年首次公開,當時目標是在2022年服役。此後盡管不斷有消息稱,AIM-260A在進行各種測試,但一直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它開始服役,甚至連AIM-260A的真實照片也從未公布。去年,美國海軍「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甚至開始掛載尺寸巨大的AIM-174B超遠程空對空導彈,它屬於艦載「標準-6」防空導彈的空射版本。美國海軍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因為AIM-260A的研製進度不順,而被迫採取應急措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