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歐洲盟友打響「反抗第一槍」? 葡萄牙對美製F-35說「不」

博客文章

歐洲盟友打響「反抗第一槍」? 葡萄牙對美製F-35說「不」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歐洲盟友打響「反抗第一槍」? 葡萄牙對美製F-35說「不」

2025年03月16日 14:46 最後更新:14:51

在美國一度叫停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後,烏軍的美製「海馬斯」火箭炮失去了遠程精確打擊能力,歐洲對美國武器的疑慮也與日俱增。如今,葡萄牙成了首個對美製F-35戰鬥機說「不」的盟友,真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轉折!

據美國《政治》網站的歐洲版報道,葡萄牙宣佈取消F-35A戰鬥機的採購計劃。多年來,葡萄牙一直是美製戰鬥機的忠實粉絲,現有的F-16戰鬥機也快到「退休」年齡了。原本,葡萄牙空軍打算繼續引進F-35A隱形戰鬥機,但即將離任的國防部長努諾·梅洛卻表示:「我們在決策時必須考量地緣政治環境。美國近期採取的立場,促使我們必須審慎評估最優選擇,因為盟友的可預測性是我們更需要重視的資產。」

這番話可不是空穴來風。在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國優先」政策的背景下,葡萄牙對美國的擔憂加劇,尤其是特朗普曾威脅要吞併格陵蘭島,外界更是對美國可能切斷軟件升級和備件供應的想法感到不安,這讓F-35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美國媒體也不得不承認,雖然F-35內部並沒有致命開關,但其後勤維護完全掌握在美國手中,該機的作戰系統也極度依賴美國提供的戰場情報,一旦美國斷絕服務,其他國家的F-35戰鬥力將大打折扣。梅洛對此看得非常透徹:「世界格局已經改變,我們必須考慮所有可能性,尤其是歐洲本土生產的潛力,特別是對葡萄牙經濟的回報。」

「保加利亞軍事」網站14日稱,如果說,葡萄牙曾將F-35視為成為航空強國的跳板,那麼如今白宮的一系列政策波動,已經讓這個計劃在啓動前就灰飛煙滅。從2019年開始,F-35就成為葡萄牙空軍的心頭好,前參謀長若昂·卡塔佐·阿爾維斯在北約會議上探性探討第五代戰機採購可能引發了廣泛關注,2024年4月,他還曾釋出重磅消息指葡萄牙正「向F-35轉型」,但實情是,關於葡萄牙採購F-35的計劃並沒有進入正式招標程序,只能算是「未來願景」。如今梅洛的表態,更是讓葡萄牙採購F-35的可能性跌至谷底。

但必須承認的是,目前葡萄牙的新型戰鬥機採購計劃,選擇並不多。歐洲軍工巨頭已經拋出各自的替代方案,德國、西班牙、英國使用的「歐洲戰鬥機」強調多任務能力,符合北約作戰體系,但作為非隱形戰鬥機,其價格與F-35不相上下;法國「陣風」戰鬥機算得上是掙脫美國供應鏈的束縛,但它與葡萄牙空軍現在的美制製裝備的兼容問題恐成後勤噩夢。

葡萄牙對F-35說「不」的消息,讓美國軍工圈瞬間緊張。作為重要的出口型武器,F-35的未來銷量關係到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生死存亡。「正是海外銷售支撐著F-35生產線的運轉,緩解了五角大樓1.7萬億美元巨額投資的壓力」。

葡萄牙的決定,似乎刺破了F-35在歐洲盟友中不可替代的泡沫。五角大樓和洛克希德正密切關注事態發展,生怕更多盟友跟進。洛克希德股價此前受益於F-35出口,若更多盟友動搖,可能引發波動;而五角大樓希望通過共享F-35維繫北約一體化——戰機互聯、基地互通。若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反復嚇退更多美國盟友,五角大樓的如意算盤很可能落空。

《政治》網站也提到,隨著葡萄牙對F-35說「不」,接下來會不會有其他美國盟友效仿,成為了焦點。例如,荷蘭國防大臣不久前表示,荷蘭不會取消現有的F-35採購合同,但尚未正式簽署協議。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近年來,美軍一直為遠程空對空導彈的射程不足問題而發愁。

美國「動力」網站稱,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在近日發布的武器研發項目介紹中,首次公開新一代AIM-260A超遠程空對空導彈的外形設計圖。《環球時報》旗下軍事微信公眾號「樞密院十號」注意到,盡管該導彈的真身還沒有公開,但台媒就興奮地指著PPT說,「台灣有望獲得這種先進導彈」。

美媒稱,該項目自2017年啟動以來,一直處於高度機密狀態,2022年時任美國空戰司令部司令凱利曾發布一張改進型F-22「猛禽」隱形戰鬥機發射「未知新導彈」的概念圖,如今才確認該導彈就是AIM-260A。

應該說,美軍如今是迫切希望盡快獲得超遠程空對空導彈。此前俄軍已經研製並裝備R-37M超遠程空對空導彈,射程可達300公里,專門為攻擊位於二線的運輸機、加油機和預警機等重要的特殊機型而研製。有報道稱,不久前俄軍蘇-35戰鬥機曾發射一枚R-37M導彈,在130公里外擊落一架烏軍戰鬥機。

至於中國方面,珠海航展上公開展示了射程超過150公里的「霹靂-15」遠程空對空導彈,此外,中國空軍官方發布的照片顯示,殲-16已經掛載體積更大的超遠程空對空導彈,西方猜測射程可能遠達300公里。相比之下,美軍在相關領域已經處於明顯劣勢,美國空軍現役射程最遠的AIM-120D極限射程約180公里。報道稱,「美國軍方曾明確表示,擔心射程越來越遠的中國空對空導彈是啟動AIM-260A項目的關鍵動力。」

那麼AIM-260A性能到底如何呢?這次公布的設計圖首次對外詳細展示了它的外形設計特點:外形尺寸與現役AIM-120系列空對空導彈基本相當,這也意味該導彈可以納入隱形戰鬥機的內部彈艙中,從而避免外掛模式破壞隱形效果。從這次公布的設計圖上看,它的外形還針對高速和降低阻力進行優化,彈體非常光滑,只有4片尾翼。相比之下,AIM-120不但有4片尺寸更大的尾翼,彈體中部還有4片彈翼。

與此同時,為應對未來複雜的空戰環境,AIM-260A採用先進的複合制導模式,可能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紅外成像導引頭和採用被動射頻元件的反輻射導引頭。此外,「動力」網站還猜測,該導彈很可能具備通過專用數據鏈從其他平台獲取空中目標信息的能力,從而可以在不開啟自身雷達的情況下實現隱蔽的「一擊斃命」。

至於AIM-260A的實際射程,美軍沒有透露具體數據。「動力」網站猜測,由於它的外形尺寸與AIM-120系列相差無幾,不太可能像中俄新一代超遠程空對空導彈那樣,用加大體積的辦法增加更大的內部燃料空間,換取更遠射程,更可能是借助更先進的燃料和新一代雙脈衝火箭發動機,再加上減阻設計,從而獲得更高飛行速度和更遠射程。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此前發布的消息稱,通過新一代導彈動力組合,可以將導彈射程額外增加一半。

報道還提到另一種可能,就是縮小戰鬥部體積,並採用更先進的引導頭,千方百計騰挪出部分內部空間容納更多燃料——反正在外形尺寸大體不變的情況下,提升導彈射程就只有這些辦法。

而台灣《自由時報》則注意到,在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的介紹中,列舉了其負責的各種先進空對空導彈,以及裝備這些美製武器的海外用戶。其中引進美製F-16戰鬥機的台灣,在美軍介紹中赫然在列。台媒由此猜測,台灣2023年已經獲批從美國引進AIM-120D空對空導彈,根據這次美軍的介紹,未來台灣有望引進這種先進空戰武器。

不過,「動力」網站對AIM-260A的前景並沒有那麼看好。報道稱,目前尚不清楚該導彈何時才能加入美軍。該項目於2019年首次公開,當時目標是在2022年服役。此後盡管不斷有消息稱,AIM-260A在進行各種測試,但一直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它開始服役,甚至連AIM-260A的真實照片也從未公布。去年,美國海軍「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甚至開始掛載尺寸巨大的AIM-174B超遠程空對空導彈,它屬於艦載「標準-6」防空導彈的空射版本。美國海軍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因為AIM-260A的研製進度不順,而被迫採取應急措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