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24小時內兩度攻擊「杜魯門」號戰鬥群 究竟胡塞武裝能擊沉一艘美國航母嗎?

博客文章

24小時內兩度攻擊「杜魯門」號戰鬥群  究竟胡塞武裝能擊沉一艘美國航母嗎?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24小時內兩度攻擊「杜魯門」號戰鬥群 究竟胡塞武裝能擊沉一艘美國航母嗎?

2025年03月18日 11:17 最後更新:11:22

也門「胡塞武裝」周一(17日)表示,他們在24小時內兩度攻擊位於紅海的美國航空母艦「杜魯門」號(USS Harry S. Truman)戰鬥群,以報復美軍早前空襲他們多個據點,更揚言會將美航母列爲攻擊目標。胡塞武裝能擊沉一艘美國航母嗎?究竟胡塞武裝有何實力能與美國航母編隊「硬碰」?這不單是美媒的提問,近期亦令不少網民熱議。

胡塞武裝發言人16日表示,美軍上周六對胡塞武裝掌控的也門首都薩那在內多處發動攻擊,造成至少53人死亡,傷者人數升至98人。發言人表示,該組織將出動18枚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以及一架無人機,對位於紅海北部的杜魯門號及其隨行軍艦展開軍事行動。

胡塞武裝發言人葉海亞·薩雷亞在薩那發表聲明。

胡塞武裝發言人葉海亞·薩雷亞在薩那發表聲明。

過去一年,美國和胡塞武裝相互襲擊,後者多次宣稱打擊了美國航母。新華社根據武裝衝突地點與事件資料庫項目統計,2023年10月巴以衝突升級以來,胡塞武裝對往來紅海的軍艦、商船、以色列目標和其他目標發動136次打擊,擊沉了2艘船隻。

其中以美國航空母艦等軍艦為目標的攻擊包括:2024年5月31日,胡塞武裝宣稱向「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發射一枚飛彈;2024年6月22日,胡塞武裝稱使用飛彈在紅海襲擊了「艾森豪威爾號」航母,「成功達成目標」;2024年11月12日,胡塞武裝稱用無人機和彈道飛彈襲擊了在阿拉伯海上的「林肯號」航母和紅海上的2艘驅逐艦;2024年12月22日,胡塞武裝稱以「杜魯門號」航空母艦及其護航艦隻為目標,發射了8枚飛彈和17架無人機,並擊落一架「試圖攔截我們飛彈和無人機」的美海軍F/A-18戰鬥機,「迫使敵機從也門領空撤退」;2025年1月11日,胡塞武裝稱過去24小時使用巡航飛彈和無人機對位於紅海北部的「杜魯門號」航空母艦發動新一輪打擊,共持續9小時,「成功實現目標並迫使航空母艦逃離」;2025年3月17日,胡塞武裝指在過去24小時內在紅海對「杜魯門號」航空母艦及其護航艦隻發動兩次打擊,以回應美軍大規模空襲。

先看看胡塞武裝的軍事實力。據來自多個來源的報告顯示,胡塞武裝從2014年9月攻佔薩那並迫使也門政府遷至南部亞丁至今,軍力迅速壯大,完成由遊擊隊轉型到正規軍。

美國航空母艦「杜魯門」號戰鬥群。

美國航空母艦「杜魯門」號戰鬥群。

  
聯合國有關報告數據亦顯示,胡塞武裝現有作戰人員超過35萬人;美國五角大廈評估,胡塞武裝戰鬥人員甚至超過80萬,其裝備包括數以千計的坦克、裝甲車、自走砲及數百架各型戰機和武裝直升機。

由胡塞武裝控制的媒體聲稱,他們擁有多種類型的先進無人機和多個系列的導彈,其中包括「雅法」遠程多用途無人機,而無人機配備高爆彈頭,能躲避雷達偵測,並具有較強突防能力;而胡塞武裝的「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飛彈射程可達2150公里,具有高機動性,能避開強大的防空系統。而且,依照美方說法,胡塞武裝還獲得伊朗支持。

胡塞武裝多次宣稱打擊了美國航母,但美方的回應多是「不存在針對航母的攻擊」、或者「攻擊失敗」、或胡塞武裝的導彈和無人機「被美軍武器攔截」或「落入海中」。

胡塞武裝16日攻擊「杜魯門」號航空母艦編隊時,多家媒體引述美國軍方人士的說法,12小時內發射11架攻擊無人機和至少1枚飛彈,但無人機未及靠近「杜魯門」號便被擊落,其中10架被美空軍戰鬥機擊落,1架被海軍戰鬥機擊落美艦1枚飛彈落入海艦的船隻中。

據報道,美國「1945」網站的國防專欄作家艾薩克·塞茨曾在文章指,美國航母不僅自身有防禦武器,而且有軍艦護航,攻擊航母的武器需突破多層防禦。美國航母打擊群有強大的態勢感知能力,「宙斯盾」防空系統能同時探測大批來襲目標,而且配備各種射程的防空飛彈和速射近防砲,還能採用電子干擾和發射各種誘餌彈。

西班牙《世界報》評論指,胡塞武裝對美航母的襲擊可能不會影響航空母艦繼續正常部署,但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打擊。雖然飛彈和無人機不易突破美國航母的防禦圈,但正如美國海軍少將馬克·米格斯去年8月曾說「胡塞武裝只需要擊中一次」,美航母便可能被「撞破」。

所以,今年2月12日深夜,「杜魯門號」航母就在埃及蘇伊士運河附近被一艘普通商船撞上,艦體受損,停靠希臘蘇達灣港口檢查和維修。約一周後,美媒報道,「杜魯門」號艦長戴夫·斯諾登被撤職,主要原因是上級對「其指揮能力失去信心」。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近年來,美軍一直為遠程空對空導彈的射程不足問題而發愁。

美國「動力」網站稱,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在近日發布的武器研發項目介紹中,首次公開新一代AIM-260A超遠程空對空導彈的外形設計圖。《環球時報》旗下軍事微信公眾號「樞密院十號」注意到,盡管該導彈的真身還沒有公開,但台媒就興奮地指著PPT說,「台灣有望獲得這種先進導彈」。

美媒稱,該項目自2017年啟動以來,一直處於高度機密狀態,2022年時任美國空戰司令部司令凱利曾發布一張改進型F-22「猛禽」隱形戰鬥機發射「未知新導彈」的概念圖,如今才確認該導彈就是AIM-260A。

應該說,美軍如今是迫切希望盡快獲得超遠程空對空導彈。此前俄軍已經研製並裝備R-37M超遠程空對空導彈,射程可達300公里,專門為攻擊位於二線的運輸機、加油機和預警機等重要的特殊機型而研製。有報道稱,不久前俄軍蘇-35戰鬥機曾發射一枚R-37M導彈,在130公里外擊落一架烏軍戰鬥機。

至於中國方面,珠海航展上公開展示了射程超過150公里的「霹靂-15」遠程空對空導彈,此外,中國空軍官方發布的照片顯示,殲-16已經掛載體積更大的超遠程空對空導彈,西方猜測射程可能遠達300公里。相比之下,美軍在相關領域已經處於明顯劣勢,美國空軍現役射程最遠的AIM-120D極限射程約180公里。報道稱,「美國軍方曾明確表示,擔心射程越來越遠的中國空對空導彈是啟動AIM-260A項目的關鍵動力。」

那麼AIM-260A性能到底如何呢?這次公布的設計圖首次對外詳細展示了它的外形設計特點:外形尺寸與現役AIM-120系列空對空導彈基本相當,這也意味該導彈可以納入隱形戰鬥機的內部彈艙中,從而避免外掛模式破壞隱形效果。從這次公布的設計圖上看,它的外形還針對高速和降低阻力進行優化,彈體非常光滑,只有4片尾翼。相比之下,AIM-120不但有4片尺寸更大的尾翼,彈體中部還有4片彈翼。

與此同時,為應對未來複雜的空戰環境,AIM-260A採用先進的複合制導模式,可能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紅外成像導引頭和採用被動射頻元件的反輻射導引頭。此外,「動力」網站還猜測,該導彈很可能具備通過專用數據鏈從其他平台獲取空中目標信息的能力,從而可以在不開啟自身雷達的情況下實現隱蔽的「一擊斃命」。

至於AIM-260A的實際射程,美軍沒有透露具體數據。「動力」網站猜測,由於它的外形尺寸與AIM-120系列相差無幾,不太可能像中俄新一代超遠程空對空導彈那樣,用加大體積的辦法增加更大的內部燃料空間,換取更遠射程,更可能是借助更先進的燃料和新一代雙脈衝火箭發動機,再加上減阻設計,從而獲得更高飛行速度和更遠射程。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此前發布的消息稱,通過新一代導彈動力組合,可以將導彈射程額外增加一半。

報道還提到另一種可能,就是縮小戰鬥部體積,並採用更先進的引導頭,千方百計騰挪出部分內部空間容納更多燃料——反正在外形尺寸大體不變的情況下,提升導彈射程就只有這些辦法。

而台灣《自由時報》則注意到,在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的介紹中,列舉了其負責的各種先進空對空導彈,以及裝備這些美製武器的海外用戶。其中引進美製F-16戰鬥機的台灣,在美軍介紹中赫然在列。台媒由此猜測,台灣2023年已經獲批從美國引進AIM-120D空對空導彈,根據這次美軍的介紹,未來台灣有望引進這種先進空戰武器。

不過,「動力」網站對AIM-260A的前景並沒有那麼看好。報道稱,目前尚不清楚該導彈何時才能加入美軍。該項目於2019年首次公開,當時目標是在2022年服役。此後盡管不斷有消息稱,AIM-260A在進行各種測試,但一直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它開始服役,甚至連AIM-260A的真實照片也從未公布。去年,美國海軍「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甚至開始掛載尺寸巨大的AIM-174B超遠程空對空導彈,它屬於艦載「標準-6」防空導彈的空射版本。美國海軍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因為AIM-260A的研製進度不順,而被迫採取應急措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