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碳海突圍:香港企業如何借綠色升級出海國際?

博客文章

碳海突圍:香港企業如何借綠色升級出海國際?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碳海突圍:香港企業如何借綠色升級出海國際?

2025年04月16日 17:00

極端天氣頻發、碳關稅實施、消費者環保意識抬頭,全球正經歷一場低碳轉型浪潮。《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要求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2035年減排50%,這不僅是政策要求,更是市場新標準。

 碳關稅衝擊:香港出口的隱形成本

幫助企業實現低碳化,也是轉型重點之一。價格優勢或許是企業過去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但現在綠色生產認證更有助企業打造品牌形象和拓展市場,產品與生產工藝是否環保常常是「敲門磚」,在某些市場,如果沒有綠色認證,企業可能連報價的資格都不具備。歐盟碳邊境稅(CBAM)的實施、亞馬遜「氣候友好承諾」計劃的推行,均顯示碳管理能力已成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隱形簽證」。據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前年的「碳中和進展與挑戰」業界調查結果,當時仍然有超過七成受訪企業不熟悉「碳中和」,只有不足兩成已制定具體的減碳目標,加上在推行低碳轉型時要面對較高的財務資本,以及缺乏需求等障礙,令減碳之路困難重重。

「碳中和進展與挑戰」業界調查

「碳中和進展與挑戰」業界調查

電子製造業的碳數據實踐

生產力局在減排和碳消除方面扮演關鍵角色,近年推動多項低碳技術,如將廢塑膠及生物質熱解產生燃料油和生物炭技術,鋰電池回收再利用技術,減少生產及運輸過程的碳排放。當中,香港一間擁有44年歷史的電子製造商的案例展現碳管理如何從被動合規轉化為主動競爭優勢。在國際採購商日益嚴格的碳數據要求下,生產力局為這間電子製造商進行的生命週期碳足跡盤查,是供應鏈碳管理的示範案例。研究涵蓋20個上游供應商、逾300道生產工序,識別出各個工序及材料的碳足跡貢獻度並找出熱點。企業因應分析結果制定具針對性的減排策略,實踐低碳製造。

它們更將碳管理融入產品設計概念,並開發出模組化機艙消噪耳機。這種可輕鬆拆卸維修的設計,不僅延長產品壽命,更減少運輸維修產生的碳足跡,體現設計思維在綠色轉型中的關鍵價值,為傳統製造業在低碳經濟中開創新的競爭維度。

非產品原圖,圖片只供參考

非產品原圖,圖片只供參考

當建築廢棄物變身「碳捕手」

上述提及的產品轉型案例證明綠色轉型不僅能滿足合規要求,更能創造新商機。建築業作為香港另一個高碳排產業,正嘗試利用技術創新將二氧化碳從負擔轉化為資源,其突破點竟藏在廢棄的混凝土中。香港建築業佔全港碳排放15%,有本地企業與生產力局合作研發「碳捕獲混凝土」並以此生產環保磚,每平方米環保磚可封存約2公斤二氧化碳。這項創新不僅可以封存利用二氧化碳,還可以提升混凝土強度,現時已應用於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部分發展項目。因此,低碳建材除了可以緩解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更可額外產生碳信用價值。作為建材製造商,推廣低碳建材不僅有助於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形象,還可以促進技術創新、開拓新的市場機會、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並助力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面對2035年減碳50% 目標,若全港有一成的新建築採用此技術,年減碳量相當於關閉1.5座煤電廠。當務之急是建立碳標籤制度,區分真偽低碳建材,避免「漂綠」沖淡企業綠色轉型動能。香港若能把握碳消除技術(如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的先行優勢,或可從國際碳市場的跟隨者,躍升為綠色建材標準的制定者。

捕獲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左圖)碳捕獲混凝土製備裝置(右圖)

捕獲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左圖)碳捕獲混凝土製備裝置(右圖)

 賦能企業  投向綠續轉型

今年過後,缺乏碳數據的企業將逐步被市場淘汰。然而,危機亦是轉機,香港企業若想在全球市場保持競爭力,必須將碳管理納入核心戰略。生產力局深明業界所需,致力協助業界制定務實的減排策略和措施,攜手為實現「碳中和」做好準備。生產力局為不同行業研發全面的碳評估工具,協助不同業界掌握它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制定合適的減碳目標;同時也提供各類專業顧問服務,繼續研發和激勵業界應用更多低碳科技,促進業界加快低碳轉型。

有別於上市企業擁有大量資源維持企業永續發展表現,資源有限的中小企可善用認可機構,如生產力局 ESG One平台提供一系列的ESG實踐方案及工具,協助企業從「了解」、「增值」及「聯繫」開展可持續發展旅程。ESG One提供的免費線上自我評估,企業可實時獲得「ESG One 績效卡」,了解企業在「E」、「S」、「G」的表現,配合行業特性及發展,更有專家教分享心得,制定合適的方案;另外, ESG One的「綠色科技專區」為企業提供一系列「增值」方案,涵蓋環保產品、服務,以及數碼方案等,提升企業ESG執行能力;同時,企業亦可透過列入「ESG One綠色名錄」、展示「ESG One電子徽章」及「ESG One 績效卡」具體地對外展示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表現及承諾,大大提升企業的ESG品牌價值。

都永海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創新總監




「都」同您說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根據2023年香港65歲以上的長者人口已高達170萬人,佔總人口23%。更值得關注的是,預計到2028年,該數字會淨增加38萬人,屆時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會增至28%。在此趨勢之下 ,長者正在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造就「銀髮經濟」應運而生。

面對這個新興的經濟領域,2024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成立「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當中強調發展「銀色產業」,和推動樂齡科技產品市場化及產業化的重要性。市面上亦隨之出現越來越多專門針對銀髮族的需求設計和開發的智能產品,結合創新科技和安老、復康元素,涵蓋醫療保健、飲食、起居、交通出行等四大生活範疇。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賽馬會樂齡科技與智友安居計劃2024年年底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九成半受訪者對樂齡科技產品的應用前景持積極態度,反映市民支持透過使用樂齡科技產品協助長者安老。 

本地的安老政策以「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為方針。居家安老作為主流的養老模式,樂齡科技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既能提升他們晚年的自理能力,又能減低無人照料帶來的風險。創新科技在健康管理方面的應用,為長者提供更為全面的健康保障。以生產力局研發的「療癒新視界」為例,面對腦退化症病例日益增加,該項目通過手眼協調花藝佈置混合現實(MR)遊戲,達到認知刺激療法效果,從而幫助患者的肌肉和大腦功能恢復。該項目還支持遠程治療,並且可以通過眼球追蹤來監測患者的恢復進度。自動屈光度調整和手部追蹤可以模仿現實操作,提升系統可操作性。

生產力局研發的「療癒新視界」通過手眼協調花藝佈置混合現實(MR)遊戲,達到認知刺激療法效果。

生產力局研發的「療癒新視界」通過手眼協調花藝佈置混合現實(MR)遊戲,達到認知刺激療法效果。

「療癒新視界」支持遠程治療,並通過眼球追蹤來監測患者的恢復進度,更附有氣味頸帶,令效果更真實。

「療癒新視界」支持遠程治療,並通過眼球追蹤來監測患者的恢復進度,更附有氣味頸帶,令效果更真實。

除針對需要被照顧的群體外,樂齡科技還可以紓緩照顧者的負擔。特區政府早於2018年推出「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資助安老及康復院舍申請購置、租借和試用包括多感治療設備、電動位置轉移輔助器、床邊監察系統等各類型的科技產品,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

生產力局亦推動不少專為安老院舍和醫療系統而開發的樂齡科技方案。其中「智能床邊管理系統 - 老人及康復宿舍」運用物聯網技術紓緩院舍人手不足的問題,前線和行政人員均表示該系統可以提高監控效率和減少其工作量。該系統透過床邊傳感器和互聯網應用程式,監測院友的動作和身體狀況,實現實時和個人化的集中監控,並已在本地的日間護理中心和長者院舍內投入使用。另外,「智能無線護士站呼叫系統能應對醫療系統內突發床位需求增高的情況。公立醫院在高峰時期的病床佔用率長期超出100%,因應環境所限,臨時病床未能配備有線護士呼叫系統。無線護士站呼叫系統的便攜式設計能在醫院環境內遠距離穩定傳輸訊號,亦能應用於安老院舍當中。

「智能無線護士站呼叫系統」的便攜式設計能在醫院環境內遠距離穩定傳輸訊號,應對醫療系統內突發床位需求增高的情況。

「智能無線護士站呼叫系統」的便攜式設計能在醫院環境內遠距離穩定傳輸訊號,應對醫療系統內突發床位需求增高的情況。

生產力局更為多個安老院舍、社福機構、非政府組織、醫院等用戶團體與科技服務供應商建立「樂齡科技平台」,為樂齡科技供應商提供場地和配套設施作為產品測試,並定期舉辦有關樂齡科技的研討會,深入相關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組織實地考察團,以了解本地安老院舍應用樂齡科技產品的真實體驗。只有通過多方協同,才能促進樂齡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將更多的創新理念轉化為實用的產品和服務,推動樂齡科技普及化。

筆者堅信銀髮經濟的發展不僅是一次機遇,更是一種必然趨勢。秉承「科技向善」的理念,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確保科技的發展成果能夠惠及每一位長者。科技發展的步伐不應將長者置於數碼鴻溝的另一端,相反,應該以創新科技為橋樑,為長者們打造一個更加便捷、舒適、安全的智慧晚年,從而真正實現「智慧安老」。

*圖片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合成

*圖片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合成

都永海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創新總監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