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創校150週年誌慶,聖若瑟書院(SJC)首度舉辦視覺藝術公開展,於4月17日至20日假灣仔香港藝術中心呈獻多件學生創作。這場展覽不僅是書院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象徵著創意旅程的新起點,讓公眾得以一窺若瑟夫豐富而真摯的藝術世界。

展題「Up and Coming」呼應校慶主題「信守使命,勇敢前行」,寓意著成長、探索與嶄新的開端。展場突破傳統綠白校色,改而採用北座教學大樓標誌性的淡藍和素白。北座構築的意象,早已鐫刻於歷屆若瑟夫的記憶深處,所以這組色彩既是創新的突破,亦是對初心的回望。

開幕典禮上,校友熊輝先生分享藝術如何影響了他的創作之路:「我以前放學後常留校向視藝老師請教,也在家向同為藝術家的父親學習。他通過藝術教育教會我接納意外,而這份實驗精神至今伴隨著我的創作生涯。」

郭廸民校長憶述求學時期未有正規視藝課,今日學生能透過創作探索自我,令他倍感欣慰。他表示:「這次展覽展現了學生的創意與潛能,也讓我們看見他們在創作中的喜悅。當學生被賦予空間去探索自我,他們所呈現的情感與思想,往往是言語難以表達的。」

展覽匯聚近年學生的創作精粹,涵蓋若瑟夫在藝術上的成長軌跡。作品如「紮染燈籠」和「山海經寶可夢卡」等則讓學生以現代視角重新演繹中國傳統文化。每位初中學生均透過視藝課程與多項跨學科項目培養創意,包括在「珊瑚布染」和「渠蓋設計」等跨學科專題中,以3D打印技術實踐環保理念。

展覽背後的推手,是視覺藝術科主任葉煥鈴老師。多年來,她堅持推廣一種重視情感、脈絡與敘事的藝術教育理念,主張藝術不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心靈與思想的流露。她積極與科學科合作,邀請駐校藝術家,帶領學生進行跨領域探索,題材涵蓋可持續發展、城市設計、身份認同與心理健康等議題。

葉老師的教育理念,在文憑試視藝考生的作品中尤為明顯。學生需在三年內創作四件具個人風格的作品,作為校本評核的一部分。最令葉老師動容的,是見證學生真誠表達自身經歷,並將之昇華為藝術作品。一位學生長年與濕疹為伴,最終透過畫作擁抱身體的傷痕,將脆弱化為力量;另一位同學則透過光影與反射,將青春期中對自我認同的掙扎與探索具象化;而幾位身兼運動員身份的視藝學生,則以作品紀錄訓練的高低起伏。這些作品不僅是功課,更是以視覺語言書寫的青春篇章。

展場焦點之一,是一項向當代藝術家徐冰《英文方塊字》致敬的集體創作。學生以輕黏土捏製融合中英文字元素的名牌,將漢字的形體與英文的字母交織重構。這些作品並置排列,構築出一面象徵個體與集體、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牆。

另一件別具意義的作品「獨居蜂酒店」源於校園生態觀察。當安全考量迫使獨居蜂巢遷移,學生在駐校藝術家指導下製作木製蜂屋,透過鑽孔設計為不同蜂種提供棲息空間。這件生態裝置現已吸引蜂群築巢,成為藝術、設計與自然共生的具體寫照,同時培養學生對自然的同理與尊重。

與其說這是場展覽,不如說是一代若瑟夫以藝術回應世界、探索自我的心靈視窗。

「Up and Coming: Works of Josephians」展期至4月20日,每日上午10時至晚上7時假灣仔香港藝術中心舉行。誠邀校友、家長、教育同工與藝術愛好者蒞臨參觀,一同見證若瑟夫的創作能量與勇於表達的精神。

「Up and Coming」展覽會預覽視頻https://youtu.be/KfULbCzrTfI

關於聖若瑟書院
聖若瑟書院(SJC)創立於1875年,是香港第一所喇沙會學校(Lasallian School)。今年是書院的150周年校慶。

作者簡介: 陳弈圖(Etto),自小熱愛文字及數字,小學四年級9歲那年開始在電視台旗下網站撰寫體育專欄,每周一篇,一寫就是7年。
電郵:etto803@gmail.com

相片:校方提供




《體壇博弈》陳弈圖Etto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