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酒池肉林這種腐化、奢侈的生活,不知大家會聯想哪一位中國古代暴君呢?相信大部份都會答:商代暴君的紂王。不過,細閱歷史,單就是誰人「發明」酒池,其實不難發現是夏朝的另一名亡國君主桀王。
現代畫家所繪的「酒池肉林」畫像。(網上圖片)
桀、紂二人,據史書記載,都是中國史上有名的暴君與昏君,夏朝及商朝都分別亡於二人手中,其暴虐、荒淫的程度,可說是難分軒輊。根據西漢劉向《新序·刺奢》,夏桀為了享樂,動用很多人力物力去修築用作享樂的建築:「桀作瑤台,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
劉向《新序·刺奢》已記載了桀王為了一己之慾,興建酒池。(網上圖片)
韓嬰的《韓詩外傳》卷四,甚至對這個酒池作了詳細描述:「桀為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飲者三千人。」可以看到桀王的酒池,不單可容納到三千人同時縱慾豪飲,甚至可以供桀王與其寵妃妹喜在池上泛舟,相當誇張。當然,《韓詩外傳》紀錄的都是一些歷史上的趣聞軼事,可信性不高,但在夏桀年代首先出現了酒池,爭議不大。
韓嬰的《韓詩外傳》卷四,描述更加詳細。(網上圖片)
至於為何大家都會將酒池肉林全數推給紂王,這其實都拜司馬遷所致。他在《史記‧殷紂王》這樣記載:「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自此之後,無論是古人或今人,大家一提起酒池肉林,第一個想起的便是紂王了。
同為劉向的《新刊古列女傳》,亦有為桀王建酒池的荒唐行為配上插圖。(網上圖片)
「刮骨療毒」這個成語出自於《三國志・蜀書》,當中《關羽傳》有言:「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東漢末年,政局風譎雲詭。到了三國時期,世間更是惡戰連場、烽煙四起。那時魏、蜀、吳三國各據一方,從而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
三國鼎立的局勢(網上圖片)
有次蜀國武將關羽正揮軍攻打曹兵之時,右臂不幸被流箭所傷。眼見及此,其他將領便提議他回荊州調治傷口,不宜戀戰。不過關羽聽後卻不為所動,大手一揮的拒絕道:「我豈能讓這小小的創傷耽誤了軍國大事呢?」
關羽表面看似雲淡風輕,但事實上右臂的傷口比他想像中嚴重得多。哪怕後來傷口痊癒了,但關羽的骨頭一到梅雨天就會隱隱作痛。不明所以的關羽只好請朗中來為自己診治。在等待的過程中,關羽的右臂已經痛得十分厲害,不過因為害怕自己痛苦的表情會擾亂軍心,只能和馬良下棋來分散注意。
網上圖片
不久,醫生就趕到軍營去。他低頭看了一下關羽的箭傷,明白箇中原因後便徐徐道來:「將軍,雖然您治好了表面上的皮肉之傷,卻不曾想到箭頭有毒。因此在毒素深入骨髓的情況下,您不把骨頭上的毒都刮去是難以根治傷口的。」關羽聽過後,便追問道:「可是現在傷口已埋合,該怎樣除去留在骨上的毒素呢?」關羽語音剛落,大夫便仰天大笑道:「那很簡單!若想根治毒素,那就得用刀割開皮肉至白骨。等把骨頭上的毒素都刮去後,再以線縫合。不過⋯⋯我怕將軍會懼怕呢!」
關公聽後笑言自己不是「世間俗子」,更是讓醫生馬上動刀,他讓下人送上些酒食後便馬上伸出了右臂說。醫生見關羽如此爽快,也不多說,馬上從身側包袱中取出一把尖刀。在他看準了位置後,便手起刀落把關公的皮肉割開。
雖然《三國志》有「刮骨去毒」一事,卻沒有點明醫者身份。待《三國演義》出版問世後,醫者就變成了華佗了。(網上圖片)
眾人屏息以待,很快醫生的聲音便再次響起:「將軍,我現在就用刀把骨上的毒給刮走!」話剛說完,醫生便以嫻熟手法用刀子在關羽手臂的骨頭上來回刮。軍營內時不時傳來的「悉悉」聲,以及一盤盤端出來的血盆子都讓那些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的將士們嚇得掩面失色,唯獨關羽本人眉頭都不皺一下,依舊面不改容地喝酒下棋。不久,醫生就把毒給刮盡,並且麻利的替傷口敷上藥後把傷口縫合。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關羽作為大丈夫的豪邁和勇敢,所以後人從這典故中提煉出「刮骨療毒」這個成語,意思是指徹底治療,並從根源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