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陸和台灣關係發生兩件大事,值得關注。
第一個是東亞奧協在7月24日北京召開的理事會,通過取消2019年原定在台中舉辦的東亞青年運動會,理由是去年以來,台灣一些政治勢力在島內發起「2020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公然挑戰「奧運模式」。國際奧委會在1979年通過名古屋決議案,並在1981年由國際奧委會與台灣的奧委會簽定條款,正式將台灣奧運代表隊改名為「中華台北」,並且規定了台灣參加奧運不得使用國旗、國歌。
圖:台灣獨派發動「2020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
不過台灣獨派今年年頭開始再生事端,發動「2020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要推動台灣民眾公投決定是否以「台灣」名義申請參加2020東京奧運會以及其他國際運動賽事,這個正名公投充滿了台獨意味。
今年台灣舉行「9加1」選舉,台灣獨派顯然是想藉公投引發台獨議題,催谷選情。大陸方面還以顏色,叫東亞奧協取消台灣的的東亞青運動會的主辦權。旨在傳達一個信息:台灣越搞台獨,其活動空間將越加壓縮。
另一大事是中國大陸要求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把其網站上的台灣標注,不可以只寫「台灣」,而要寫成「中國台灣」。中國給予美國公司兩個月的寬限期,本週三寬限期結束,美國航空公司最終也要向現實低頭,把「台灣」改成「中國台灣」。
中國加入聯合國之後,在國際社會眼中,台灣理論上只是中國的一個省,使用「中國台灣」這個稱謂才合理。中國過去寛鬆處理,此前沒有向國際航空公司提出要求,直至最近才提出,明顯是針對台灣蔡英文政府的台獨傾向而作出的回應。不過有一個特殊現象,大陸並沒有把台灣的台灣航空和長榮航空列入需要更改標注的名單當中。表面上看是由於台灣不是一個國家,而中國是向世界各國航空公司提出要求,因此不覆蓋台灣。但實際上,大陸當局可能有一個現實考慮,由於台灣政府控制了這些航空公司,要求她們改名字,台灣政府一定反對,此事將會變成台灣選舉很好的炒作課題,所以大陸放了一個口子,沒有逼令台灣航空公司把台灣的稱謂改變。
大陸對台灣的策略是對政府硬、對社會軟。不斷地開放內地,吸引台灣的年青人到大陸工作,另一方面,亦大力吸引台灣企業到內地投資,例如在今年的博鰲論壇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台灣企業代表,就強調要加快讓台灣企業在國內享有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這個做法被台灣認為是推動台灣企業「陸企化」。
在習主席的號召之下,內地首先提供優惠予台灣的電子業巨商郭台銘,讓他的鴻海集團旗下的工業富聯能快速地在A股上市,成為一個很成功的上市案例。大陸這個做法客觀上把台灣的人才及企業吸走,令台灣經濟空洞化。
過去,民進黨政府回應這個變局,都會吹出一種「小確幸」(微少而確定的幸福)的意識形態,強調台灣不需要靠大陸幫忙,也可以享受一種幸福閒適的生活。不過,我與台灣人談起,他們說在台灣工作,大學生每月也只拿到五、六千元港元的工資,而且毫無發展機會,留在台灣,只會變成一條鹹魚,所以紛紛出走大陸,尋找機會。
在與大陸的博弈下,台灣經濟已經「乾塘」。看台灣的香蕉在過去的高峰期,輸往大陸可以賣到十元一斤,現在只能賣一元。或許大家沒有留意,當時其實是福建省政府大力補貼,以高價收購台灣的香蕉,所以幸福並不是天賜的。
盧永雄
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2025年新年賀詞。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指出:「夢雖遙,追則能達;願雖艱,持則可圓。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彌足珍貴,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
人民日報總結為:「力量源於團結,奮鬥創造奇跡。」
在中美鬥爭步向新階段的前夕,習主席的講話,好像在吹起動員號角。
有時從國家領導人讀的書中,可以看到他們眼中世界的未來。最近美國《紐約時報》注意到習主席讀的一本書。
今年10月底, 在俄羅斯喀山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上,習主席在發言時對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伊朗、埃及和其他幾個國家的領導人說,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以動盪和變革為特徵」的關鍵新時代。
習主席問:「是任由世界繼續動盪,還是推動世界回到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習主席這兩句話,是引用了1863年的一部俄羅斯著名小說《怎麼辦?關於新人類的故事》,這部小說啟發了列寧,發動俄國十月革命。
《紐約時報》在12月16日發表一篇文章,題為「一本成為習近平精神指南的俄羅斯小說」,講起這段故事。《紐約時報》指習近平經常引用俄羅斯的歷史和文學傳統來表達的意圖。習近平通過在金磚國家內部倡導革命犧牲精神,表明他有意團結發展中世界,加強與美國的鬥爭。
《怎麼辦?》這本小說,是俄國名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於1862年在沙皇的牢房中寫成的。書中一個叫拉赫梅托夫的主要人物,吸引了習主席的注意。拉赫梅托夫是貴族後裔,16歲時反抗專制的父親,通過艱苦的體力勞動強健體魄,並移居聖彼得堡,在那裡他被招募到一個地下組織,重生為一個「非凡的人」,成為一個終極的革命者。
拉赫梅托夫捨棄了美食、美酒和美色。他閱讀哲學、文學和科學經典。他不用床墊,甚至為了考驗自己,在釘床上過了一夜,弄得渾身是血。他「完全漠視個人情感,沒有私心」,只專注於不惜一切代價實現自己的目標。
習主席也有上山下鄉的艱苦經歷。1969年新年剛過,不到16歲的習近平,輾轉坐火車、卡車、徒步,從北京來到陝西省延川縣梁家河大隊插隊。
2013年3月,習主席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講到,「我愛好挺多,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讀書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習主席提到,他讀到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他效仿主人公拉赫梅托夫那樣磨練意志,把褥子撤了,睡在光板炕上,一到雨雪天就出去摸爬滾打進行戶外鍛煉。
習近平去年在金磚國家峰會上提到《怎麼辦?》一書中的名句:「是任由世界繼續動盪,還是推動世界回到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他呼籲的正是那種犧牲和堅韌的精神,他對其他金磚國家領導人說,「拉赫梅托夫堅定不移的決心和艱苦奮鬥的精神,正是我們今天所需要的精神力量。我們時代的風暴越大,我們就越要以堅定不移的決心,開拓進取的勇氣,站在最前列」。
《紐約時報》話,近平正在繼承拉赫梅托夫的衣缽——做「非凡的人」、歷史的推動者。信他的鋼鐵意志和高瞻遠矚的領導力,將把世界從美國的動盪中解救出來。
雖然《紐約時報》不忘把中國和美國放入威權主義對抗民主美國的框架中分析,但他們作為美國東岸精英,也確實對特朗普的自利孤立主義不敢恭維。所以《紐約時報》甚至不敢過份否定習主席要將把世界從美國的動盪中解救出來這種努力。或許《紐約時報》的精英們,也很想有人把他們從特朗普的動盪中解救出來。
習主席在新年講話中提到,「夢雖遙,追則能達;願雖艱,持則可圓」。他希望所有中國人咬一咬牙,堅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難苦奮鬥,捱過2025年世界的驚風惡浪。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