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陸和台灣關係發生兩件大事,值得關注。
第一個是東亞奧協在7月24日北京召開的理事會,通過取消2019年原定在台中舉辦的東亞青年運動會,理由是去年以來,台灣一些政治勢力在島內發起「2020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公然挑戰「奧運模式」。國際奧委會在1979年通過名古屋決議案,並在1981年由國際奧委會與台灣的奧委會簽定條款,正式將台灣奧運代表隊改名為「中華台北」,並且規定了台灣參加奧運不得使用國旗、國歌。
不過台灣獨派今年年頭開始再生事端,發動「2020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要推動台灣民眾公投決定是否以「台灣」名義申請參加2020東京奧運會以及其他國際運動賽事,這個正名公投充滿了台獨意味。
今年台灣舉行「9加1」選舉,台灣獨派顯然是想藉公投引發台獨議題,催谷選情。大陸方面還以顏色,叫東亞奧協取消台灣的的東亞青運動會的主辦權。旨在傳達一個信息:台灣越搞台獨,其活動空間將越加壓縮。
另一大事是中國大陸要求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把其網站上的台灣標注,不可以只寫「台灣」,而要寫成「中國台灣」。中國給予美國公司兩個月的寬限期,本週三寬限期結束,美國航空公司最終也要向現實低頭,把「台灣」改成「中國台灣」。
中國加入聯合國之後,在國際社會眼中,台灣理論上只是中國的一個省,使用「中國台灣」這個稱謂才合理。中國過去寛鬆處理,此前沒有向國際航空公司提出要求,直至最近才提出,明顯是針對台灣蔡英文政府的台獨傾向而作出的回應。不過有一個特殊現象,大陸並沒有把台灣的台灣航空和長榮航空列入需要更改標注的名單當中。表面上看是由於台灣不是一個國家,而中國是向世界各國航空公司提出要求,因此不覆蓋台灣。但實際上,大陸當局可能有一個現實考慮,由於台灣政府控制了這些航空公司,要求她們改名字,台灣政府一定反對,此事將會變成台灣選舉很好的炒作課題,所以大陸放了一個口子,沒有逼令台灣航空公司把台灣的稱謂改變。
大陸對台灣的策略是對政府硬、對社會軟。不斷地開放內地,吸引台灣的年青人到大陸工作,另一方面,亦大力吸引台灣企業到內地投資,例如在今年的博鰲論壇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台灣企業代表,就強調要加快讓台灣企業在國內享有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這個做法被台灣認為是推動台灣企業「陸企化」。
在習主席的號召之下,內地首先提供優惠予台灣的電子業巨商郭台銘,讓他的鴻海集團旗下的工業富聯能快速地在A股上市,成為一個很成功的上市案例。大陸這個做法客觀上把台灣的人才及企業吸走,令台灣經濟空洞化。
過去,民進黨政府回應這個變局,都會吹出一種「小確幸」(微少而確定的幸福)的意識形態,強調台灣不需要靠大陸幫忙,也可以享受一種幸福閒適的生活。不過,我與台灣人談起,他們說在台灣工作,大學生每月也只拿到五、六千元港元的工資,而且毫無發展機會,留在台灣,只會變成一條鹹魚,所以紛紛出走大陸,尋找機會。
在與大陸的博弈下,台灣經濟已經「乾塘」。看台灣的香蕉在過去的高峰期,輸往大陸可以賣到十元一斤,現在只能賣一元。或許大家沒有留意,當時其實是福建省政府大力補貼,以高價收購台灣的香蕉,所以幸福並不是天賜的。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