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惜超市」專售剛過最佳食用日期的食品,冀可扭轉市民對「過期」食物的誤解。
很多人在食用包裝食物前,都會看看是否過期,當發現食物已過「最佳食用日期」,便會隨手棄掉。港大學生韓駿謙(Terence)與幾位拍檔,決定「人棄我取」,兩年前共同創辦「綠惜超市」,專售剛過最佳食用日期的食品。他們先在市集擺賣,再逐步開設網店及實體店,今年五月更開設第二間分店,冀可扭轉市民對「過期」食物的誤解。
Terence兩年前參加惜食活動,知悉港人日棄三千多噸食物,當中大部分只是過了最佳食用日期,便被棄掉至堆填區。他在活動中認識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辦「綠惜超市」,以低價出售將會或剛過最佳食用日期的食品,並參加「好薈社」計劃,最終獲社創基金撥款十萬元作開業資金。
他不諱言,當時只是「膽粗粗」在市集擺賣「過期」茶葉及乾糧,更形容這是一件瘋癲事情,「因為沒人試過這樣做,加上一開始是自由定價,而香港人又較保守,他們擔心食用已過最佳食用日期的食物是有問題的。」因此,他們花了不少時間向每一位顧客講解「綠惜」意念,並鼓勵顧客試食「過期」食品,「始終不親身體驗,是不會知道『過期』食品的味道及質感,與未『過期』前有何分別。」
超市成立不久便很快「碰釘」,Terence稱,接觸多個食物供應商,卻被潑冷水,「他們覺得我們幾個學生去賣過期食物,是無事找事來做,又擔心我們向他們取貨後,不會找數。」幸得大學教授幫助,他們終於找到第一個供應商,其後超市獲傳媒報道後,有更多中小型供應商主動與他們聯絡,提供將會或剛過最佳食用日期的食品。
隨着供應商增多,食品的種類及貨量愈來愈多,超市亦需要一個固定的貨倉,他們最後選址觀塘工廈,更成立首個基地。Terence直言,初時並無特別裝修,貨物送到貨倉後都是隨意堆疊,後來他們才架設多個層架,將貨物分門別類,「有些事情要做過,先知道怎樣才work(可行的)。現時我們都會較有系統地將貨品放在不同的層架,方便職員點貨及發貨。」
去年綠惜超市於觀塘開設首家實體店,主打OL市場,Terence指,「通過體驗店,我們可向顧客直接講解best before(此日期前最佳)及use by(此日期前食用)的分別。亦有不少OL熟客都喜歡購買健康產品及歐美零食。」他又認為,創業必須親力親為,故不時與其他創辦人落鋪幫手,冀可了解前綫員工的困難,「我們設計一些流程及系統後,必須親自觀察其可行性,亦可了解職員出現錯漏的原因。」
今年五月,超市更於葵芳開設第二間分店,定位家庭及兒童市場,除了出售食品外,亦開始售賣即將到期的護膚品及洗頭水等日常護理用品,Terence稱,「我們發現不少零售商通常於護膚品到期前一年,便決定將其下架,同樣造成浪費,所以我們決定接收它們,並逐一試用。」
Terence表示,短期目標是開設更多分店,同時進一步發展網上購物。為繼續推廣環保生活概念,綠惜超市也有意推出創新的環保產品,並定期舉辦工作坊,扭轉市民對「過期」食物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