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西內外調理 金秋護膚「肌」本功

生活事

中西內外調理 金秋護膚「肌」本功
生活事

生活事

中西內外調理 金秋護膚「肌」本功

2014年09月27日 06:17 最後更新:06:17

濕度下降的秋日,肌膚容易又乾又痕,嚴重者更會誘發濕疹或牛皮癬等皮膚病復發。此時潤膚不但要懂得替肌膚鎖住水分,如能夠從飲食上潤燥,更可收由內而外的全面護肌之效。

秋天天氣乾燥,宜做足護膚措施。資料圖片

秋天天氣乾燥,宜做足護膚措施。資料圖片

  

皮膚科醫生陳厚毅表示,秋天天氣乾燥,本身皮膚偏乾、患有濕疹,以及有牛皮癬的患者,肌膚問題較容易惡化,因此必須提高警覺,及早做足預防借施。「秋冬濕度下降,皮膚鎖水能力較夏天差,最有效的潤膚方法是要多塗潤膚乳,為肌膚保濕。」他特別提醒男士、長者和小朋友須分外注意保濕,「大部分女士都懂得護膚,但男士卻往往忽略塗潤膚霜的重要性。長者由於油脂分泌較少,肌膚特別易感乾燥,也須更為着重保濕。小朋友多不懂自我照顧,家長應注意為他們勤塗潤膚乳。」陳醫生解釋。

  潤膚法則

  

1. 慎選質地:夏天濕熱,潤膚應選較清爽的「Lotion」,秋天濕度低,宜選用較稠的「Cream」狀產品,加強保濕功效。

  

2. 多塗幾次:沒有一種潤膚霜只塗一次便能全日有效地保濕,最重要是於有需要時應多塗幾次,最低限度在洗澡後要塗一次潤膚霜,幫助肌膚鎖住水分。

  

3. 注意洗澡時間:秋冬沖涼時間不宜過久,時間愈長肌膚油脂保護膜便愈溶解得多,削弱肌膚鎖水能力,基於同樣原因,水溫亦不應過高。

  

4. 了解膚質:因應個人膚質慎選潤膚霜,如本身屬敏感肌膚,秋天應選用不含香料、沒過多添加劑的潤膚產品。如果長有暗瘡便不該選擇封閉性保濕產品,例如凡士林等,以防令暗瘡惡化。

醫生指,市民應因應個人膚質選擇合適自己的產品。(貟料圖片)

醫生指,市民應因應個人膚質選擇合適自己的產品。(貟料圖片)

  

市面上的潤膚產品林林總總,究竟哪些成分才最有效為肌膚保濕?陳醫生表示,醫學上有效的保濕成分分為封閉性保濕物質(Occlusive Agents)、濕潤劑(Humectants)及潤膚劑(Emollients),一般的潤膚膏可能包含多種成分,比例不同,市民可因應個人膚質選擇合適的潤膚產品。

  

1. 封閉性保濕物質 :猶如皮膚表面的保護膜,可防止水分揮發,並加強保濕及鎖水效果,例如凡士林(Petrolatum)、礦物油(Mineral oil)和羊毛脂(Lanolin)。

  

2. 濕潤劑:作用是吸引及鎖住水分子,替皮膚表層補充水分,同時有順滑功效,例如透明質酸又稱玻尿素(Hyaluconic Acid)、甘油(Glycerin)、尿素(Urea)及維他命B5(Vitamin B5)。

  

3. 潤膚劑(Emollients):可填平皮膚細微的細小缺口,使皮膚平滑,填補角質細胞之間的空隙,減少水分流失,例子有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

男士也需要護膚,但卻往往忽略其重要性。資料圖片

男士也需要護膚,但卻往往忽略其重要性。資料圖片

  

註冊中醫師陳漢雄指,秋天忽冷忽熱不但易令人感冒,皮膚亦易乾燥痕癢。「此時正值爭秋奪暑,秋燥常使皮膚和口角乾裂、咽燥,還可能令毛髮脫落增多及大便乾結。應注意保持室內溫度及濕度別過低,食用沙田柚、蘋果等水果,以及利用食療滋養身體。」

  

適用食療︰生地玄參粥

  

材料:生地一両半、玄參一両、白米一杯、水適量、冰糖少許、

  

製法:先將生地、玄參放煲內加水適量,煲半小時至四十五分鐘,煲剩約兩碗水。另同時以具煮粥功能的電飯煲煮粥,粥接近煲好時將生地玄參水加入粥內,滾透成粥後加少許冰糖調味即成。

  

功效:滋陰益胃、潤燥,生津液,有助改善皮膚乾燥。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黃精太子參豬蹄瘦肉湯

  

材料:黃精四錢、太子參一両、豬蹄一對、瘦肉四至六両、十四至十五碗水、鹽少許。

  

製法:豬蹄、瘦肉汆水,煲滾十四至十五碗水,加入各材料,煲約二至兩個半小時,調味即成。

  

功效:補脾潤肺,脾胃虛弱、易咳、乾燥者合用。

  

【註:以上純屬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食用前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最新發表於《神經學雜誌》(Neurology)的一項研究指出,每天攝取12份超加工食品可能會使罹患柏金遜症的風險增加一倍。

研究:超加工飲食讓柏金遜症早期風險激增250%

這項研究中將一份超加工食品定義為約240毫升代糖或含糖汽水、一根熱狗、一片盒裝蛋糕、一大匙番茄醬或一安士的薯片。

研究分析了美國「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和「醫療專業人員追蹤研究」(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中近4萬3000名參與者的多年健康和飲食資料,主要關注柏金遜症的早期症狀,包括身體疼痛、便秘、憂鬱、嗅覺或顏色覺能力改變等。

上海復旦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教授高翔表示:「研究表明,過度攝取加工食品,如含糖汽水和包裝零食,可能會促使柏金遜症早期症狀的出現。」

麵包和穀類食品例外

研究發現,柏金遜症的早期症狀與所有類型的超加工食品都存在關聯,唯獨麵包和穀類食品例外。每天攝取約11份超加工食品的人,相較於每天僅攝取3份的人,出現3項以上柏金遜症早期徵兆的可能性增加2.5倍。

普遍超加工食品可能干擾腸道菌群的平衡

研究指出,普遍超加工食品的膳食纖維、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含量較低,但富含添加糖、鹽分以及飽和或反式脂肪。此外,這種食品可能干擾腸道菌群的平衡,其中的添加物可能促進發炎反應、自由基生成以及神經細胞死亡。

研究還指出,攝取更多超加工食品與幾乎所有柏金遜症早期症狀的風險上升都有關聯,唯獨便秘除外。即使在納入年齡、身體活動量和吸煙等可能影響因素後,這一發現仍然成立。

少吃加工食品助於維持大腦健康

高翔表示:「柏金遜症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我們先前基於相同人群進行的研究發現,健康的飲食模式和規律運動可延緩疾病進展。」他補充說:「少吃加工食品,多攝取完整且富含營養的食物,可能是維持大腦健康的方法。」

示意圖

示意圖

倫敦國王學院神經科學臨床高級講師瓦梅倫(Daniel van Wamelen)指出,儘管研究發現攝取更多超加工食品的人更容易回報更多柏金遜症的早期症狀,但並未發現直接升高罹患柏金遜症本身的風險。但他說:「儘管如此,早期症狀愈多,仍可能意味著長期風險較高。」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平均年齡為48歲,且在研究開始時皆未罹患柏金遜症。所有人每隔幾年會自行回報飲食內容,但參與者可能無法準確回憶實際攝取食物,這是該研究的限制。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