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黨禁,亦稱慶元學禁,是南宋寧宗慶元年間的一場政治鬥爭,其中理學家朱熹的學說,被視為「偽學」,一度被禁。
朱熹 (網上圖片)
紹熙末年,宋寧宗在趙汝愚、韓侂胄等人的擁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年號慶元。趙汝愚出身皇族,是北宋恭憲王的七世孫,至於韓侂胄,其母親是南宋第一代皇帝高宗憲聖慈烈皇后的妹妹,是為外戚。
網上圖片
趙汝愚為相後,招攬名士,包括當時已非常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朱熹更因此得到機會,給皇帝講學。不過,韓侂胄與趙汝愚不和,並在朝廷內互相攻訐。其後,朱熹聯合吏部侍郎彭龜年等人彈劾韓侂胄。
宋寧宗對韓侂胄很信任,未有理會,並於慶元二年(1196年),下詔禁止道學,兩年後,再訂偽學逆黨籍,趙汝愚、朱熹、留正在列其中,達到59人,是為「慶元黨禁」。
白鹿洞書院 (網上圖片)
韓侂胄在同一時間,亦使人向寧宗進言宗室輔政恐不利於皇帝,趙汝愚因此被流,死於旅途中,同時韓侂胄加開府儀同三司;京鏜任右相;朱熹亦於1200年病逝。
朱熹等理學家的著作此後遭到禁毀,與他們有關係的人既不准為官,又不能參加科考。直到嘉泰二年(1202年),才開弛黨禁。
「害群之馬」是很常見的成語,意思也簡單直接,但大家能說出它的出處嗎?「害群之馬」出自《莊子•雜篇•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有一次,黃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見賢人大隗。黃帝一行人來到襄城原野時,迷失了方向。這時,黃帝一行人遇到一個放馬的孩子,他們就問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嗎?」孩子說:「當然知道了。」黃帝說:「那麼你知道大隗住在哪裡嗎?」 孩子說:「知道。」
一群馬 (網上圖片)
黃帝說:「你這孩子真讓人吃驚,你不但知道具茨山的位置,還知道大隗住在哪裡。那麼我問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孩子說:「治理天下,就像你們在野外遊走一樣,只管前行,不要把政事搞得太複雜。我前幾年在塵世間遊歷,常患頭昏眼花的毛病。有一位長者教導我說:你要乘著陽光之車,在襄城的原野上遨遊,忘掉塵世上的一切。現在我的毛病已經好了,我又要開始在茫茫塵世之外暢遊。治理天下也應當像這樣,我想用不著我來說甚麼。」
牧童 (網上圖片)
黃帝說:「治理天下,確實不是你的事情,可是儘管如此,我還是要向你請教究竟怎樣能治理好天下?」牧童不肯回答,黃帝又問,牧童只好說:「治理天下,就像我放馬一樣,只要能祛除妨害馬兒自然成長、繁衍的東西就足夠了。」黃帝大受啟發,稱牧童為天師,再三拜謝牧童,方才離開。
牧童 (網上圖片)
害群之馬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幹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群體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人群變成一盤散沙。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管理者是否懂得害群之馬的危害,並且在日常中加以抑制,直接關係到群體的生死存亡。成語告訴人們,對於有損國家、集體、人民利益的團體或個人,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以免給國家、集體人民造成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