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木難支」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出自於隋朝王通所寫的《文中子.事君》中,當中有言:「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
南北朝,南北分裂對立,正是世間紛亂之時。雖是南朝中國祚最為綿延、疆域最大的朝代,但其實南朝宋仍要面對政治動蕩的難題。然而,這個難題卻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得以解決,相反在劉昱登基為帝後變得更為複雜。少時聰明好動的劉昱在稱帝後逐漸暴露自己殘暴的本質,橫暴的統治加上台城大亂時在敵軍面前失聲痛哭,都令他顏面全無。與之相反的是,將軍蕭道成因平亂有功,又與權臣阮佃夫交好,可以說是在朝野中威信盡立。權勢日盛蕭道成的更是在劉昱被殺後,親手擁立了先帝劉彧三子——劉準,是為宋順帝。

影視劇中宋順帝的形象。(網上圖片)
其實劉準只不過是名義上的皇帝,畢竟實權都被蕭道成牢牢掌握在手中。居高已久,自然心有異心,擁立有功的蕭道成也不例外。在一手掌權的情況下,蕭道成行事越發恣肆,甚至萌生出篡奪王室的念頭。蕭道成的意圖自然瞞不過世人的眼睛,大臣袁粲和劉東一眼就識破他不軌之心。為了除害蕭道成這個政治腫瘤,袁粲和劉東兩人密謀刺殺蕭道成。可沒想到事機不密,刺殺一事被蕭道成同黨褚淵給知道了。褚淵轉頭就向蕭道成告密,惹得蕭道成勃然大怒,馬上派部將戴僧靜前往討伐袁粲。

將軍蕭道成。(網上圖片)
當晚,蕭道成就把石頭城重重包圍了起來。眼見兵臨城下,大勢己去,袁粲都忍不住嘆了口氣說道:「我忠正一生,沒想到還是力挽不了狂瀾啊!雖然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正在崩塌的房屋,但我袁粲可不會退縮!為了名譽,為了義節,我都要死守這石頭城!」
後來黑夜潛行的戴僧靜很快就闖入城中。正在他舉刀之時,袁粲的兒子一個箭步衝到父親跟前,以身為父擋刀。一瞬間,溫熱的鮮血濺落在袁粲的臉上,而刺鼻的血腥味也在印證著兒子生命之火的消逝。只見袁粲顫著手,緊抱著兒子搖搖欲墮的身軀,低喃道:「我是個忠臣,而你是個孝子。我們死而無愧 ⋯⋯」就這樣,曾是朝廷「四貴」之一的袁粲倒在兒子的血泊中,而兩人死時緊握的的雙手也成為了正義的象徵。
石頭城破,天泛紅。不知不覺間,一首民謠在南朝宋中流傳開來:「可憐石頭城,寧為袁粲死,不作褚淵生!」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木難支」這個成語,意指事情已經到了非常艱難危急的時候,早就不是一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可以挽救的了,也比喻一個人的力量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