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班朋友食飯,有個大學同學自怨自艾地說,他炒股成績衰過佢老婆,真係無面喇!
我問他點衰法呢? 他說只講今年的結果,炒來炒去都要微輸,都唔敢同老婆講,因他一直都覺得他老婆蠢,又唔識股票,但他老婆到目前為止已有十幾個巴仙回報,論結果現在已到10月,無太多時間俾他追,他今年的投資回報又跑輸老婆了!
我問同學仔,他自己同老婆究竟點買賣呢?他說自己捕捉市場走勢,已不是炒些3﹑4線股,都係吼大股,買吓賣吓,只想捉吓波浪,但鑊鑊都是這樣,時中時唔中,唔中的時候,買時就算唔係最高都係幾高,沽的時候就算唔係最低都幾低,結果贏一次輸一次,贏一次輸一次咁,所以夾夾埋埋比得個桔仲要差少少。
我又問他最近又買了些甚麼,他說個市最近上到高位,他沒有沽貨,因他認為滬港通會上到27000至28000點,希望等到滬港通來到時,去到最高位才沽貨;但他老婆就唔理,揸住隻2828(恒生H股指數基金)見到有近20%回報,在25000點樓上已沽出。真係神得佢呀,老婆沽完個市就碌落黎,老婆食糊,自己食蕉。
佢話早幾日最低位時佢差啲要平埋倉,最後無郁都叫做彈番啲唔使輸,唔係仲要輸。老婆買賣好少,一年得一兩次買賣,他自己就成日買賣,郁嚟郁去,想捕捉最好的時機月但經常都唔得。
我跟他說,你是「聰明人」做法,信自己的聰明分析,意思是市場上太多資訊太多新聞太多股評,你又日日去睇,再加上自己的意見,其實都是一個散戶智慧的集中反映,散戶在這些市場波動的情況下,通常都是接貨者,所以就好難贏,你話贏一次輸一次已算是好,大多數人是輸多過贏,結論是聰明人其實是「聰明笨伯」;而他老婆就係「純笨伯」的做法,知道自己笨,對個市分析唔到,睇住些大股在跌得深的時候買,有10幾20%回報時走,不理當時其他人點講,由於買的係大股唔係細股,係指數股而不是4線股,就算睇錯,揸住一兩年都可返到轉頭。好多時「笨伯投資法」回報仲高。
所以我勸喻這朋友,他可以日日睇市,但將他的portfolio內的七成變成一些好少郁動的投資式股票,意思就是不要經常買賣,選擇在大市比較低時,個個都不看好個股市時才去買,即我經常講隻2828恒生H股指數基金跌穿100元時買,去到110至120元就搵位沽,咁就會有10多20個%回報,這個投資佔portfolio的主要部份。
其他的三成就跟他往時的方法繼續炒作吓,比對兩種不同運作方法的效果。那七成笨伯式的投資,要在個市低時去揸,是要去忍受可能再跌的痛楚,最安全的對象是指數股,因為個別的股票可能是有其他風險是你不懂得去分析,但指數股高低位都差不多,到大市近22000點,買吓唔拘,唔敢一手買,分段買亦得。然後在市場好時分段出貨,例如24000幾、25000點,就算覺得前面有好好的風景,仲有好多的水位可以升,都照沽,可以先沽一半,再升再沽另一半。用這些手法在低位時揸吓,在高位時盡量減持,可能會有較好的結果。
有時買股票太聰明唔得,笨些慢些反而較容易會有好的回報。
陸羽仁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踏入五窮月,好多股份死死吓,中芯國際(0981)週四晚間發佈今年第一季度報告,不如外界預期,一季度營業收入163億元,同比增長29.4%;純利13.56億元,同比增長167%;基本每股收益0.17元,比外界預計低23%。
中芯年初至今走勢。
中芯週五早盤低開5.9%,隨後跌幅迅速擴至10.5%至40.4港元的低位。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趙海軍表示,由於工廠生產性波動,第一季後半部晶圓平均銷售單價下降,導致收入未能達到指引預期,這個影響會延續到第二季。在美國對中國等亞洲主要經濟體施加對等關稅之際,公司預計第二季營收按季比較將出現衰退。
對芯片股另一利淡消息是大基金減持。中芯和華虹週四公布第一季業績時,同時曝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分別減持中芯6598萬股和633萬股,引發市場對半導體行業資本動向的關注。
在國產化大潮下,中芯長遠前景仍然睇好,但由於龐大資本投資帶來的折舊壓力和美國加關稅的衝擊,要先回調消化今年以來升幅。
如果睇近期走勢,比較好的卻是小米(1810)。小米在4月頭跌市前,在3月底小米以53.25元定價、配股集資426億。小米配股後出現SU7撞車起火事件,股價急回,之後再遇上跌市,在4月7日大跌日低見36.05元,之後慢慢回升。它在本周三曾升上53.5元,一度升番到配股價。雖然其後回吐,但小米近日走勢好靚,有一級級上之勢。背後是小米三大業務都繼續向好。
小米年初至今走勢。
先講將小米由3000億市值抬升到1.3萬億市值的汽車業務。小米汽車在一星期前公布,4月交付逾2.8萬輪,較3月的逾2.9萬輛少1000輛或3.4%。小米經歷3月底發生嚴重交通事故,有媒體形容小米4月交付數據「急降」,其實降低3.4%又算什麼急降呢? 小米SU7一直處於人等車的狀況,買車要等幾個月才交付,所以很難銷售急降。小米近日調整了SU7電動車訂購頁面中的措詞,主要將「智能駕駛」更名為「輔助駕駛」。國家又推出強制保證電動車斷後車門照開等標準,看來小米事故正逐步翻篇,政府沒有追究,但加強造車安全標準,車主只要不把「輔助駕駛」系統當作高階智駛,完全放開軚盤不理,揸小米車還是安全的,估計小米車銷售也會回復正常。看到小米延遲推新車但股價不跌,已看到市場的判斷。
再講小米核心業務特別是手機銷售,首季狀況良好。最新數據顯示,今年首季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按年增 9% 至 6870 萬部,按TechInsights的數據顯示,華為以 20% 市佔率首度問鼎王座,小米 以 19% 緊追其後。不同公司統計數字略有不同,有些是小米排第一,有些是華為排第一,顯示兩者銷量貼近。
中國對消費性電子產品補貼計畫成為刺激手機銷量的關鍵。該政策透過直接補貼降低換機門檻,刺激了中高階機型需求。華為與小米憑藉透明的財務體系與高效率線下分銷網絡,成為最大受益者。所以關稅戰令國家要加大補貼撐消費,小米反而是關稅戰受惠股。
另外小米的人工智能業務成為新亮點。小米在4月30日突然投下一枚「深水炸彈」,這家全球第三大手機廠商發表自主研發的 MiMo 人工智能大模型,以 70 億參數規模挑戰全球 AI 技術邊界。從數學推理到程式碼生成均對標國際頂尖層級,其數學解題能力和程式碼編寫效率都挑戰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最高水平。更引人注目的是,小米的MiMo 採取完全開源策略,向全球開發者免費開放,試圖建立中國主導的 AI 生態圈。
MiMo 的誕生標誌著小米戰略重心的重大轉向。小米過去以「性價比」取勝,如今加速向「軟硬協同」領域延伸,小米汽車成功推出有助拉高小米的品牌定位,推出MiMo 人工智能大模型更是全面投入AI。小米打算將 AI 能力深度植入手機、汽車與智能家居系統。
不過,小米投身AI的挑戰與機會並存。儘管 MiMo 開源特性可能吸引開發者,但在複雜場景下的穩定性仍需驗證。
無論如何,小米在手機、汽車和人工智能這些高競爭性行業全面進軍,開始站穩陣腳。其發展路徑甚受外資認可,亦在股價反映出來,估計未來可維持反覆向上的走勢。
(如想睇多啲陸羽仁分析大市貼股票,即訂閱「石榴台」,逢周日至周五,日日睇陸羽仁專欄,吼實有乜好股可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