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加外患,要心狠手辣。
明朝最有名的大太監魏忠賢,任司禮監秉筆太監,有著「九千歲」的稱號,可媲美「王爺級別」的「頭銜」,可想而知魏忠賢獨掌朝政權力之大,也幾乎能夠不需要將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放在眼內。大多數人都知道魏忠賢欺君罔上、殺害朝臣,無惡不作,但殊不知,魏忠賢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後,做了一件大好事,直接關係到明室的「前景」。
魏忠賢算是白手起家,目不識丁,卻極會諂媚於人,又與明熹宗的奶媽客氏相好,在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朱由校即位的第三年,魏忠賢終於爬上東廠第一把交椅,並與當時的東林黨抗衡。
明熹宗本身不愛朝政,大多時間醉心於製作木匠工藝,手藝非常精緻,構思也極為巧妙,所以後世都稱朱由校為「木匠皇帝」。明熹宗將很多朝廷大權賜予魏忠賢。
魏忠賢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之前,對手東林黨在朝廷中就已經擁有很大勢力把握朝政,甚至威脅皇帝權威。然而,東林黨基本上是一群沒有多少政治遠見,缺乏治國才能的士大夫,代表主要為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打著「開放言路,反對宦官干政,反對礦稅」的旗號,更多的是為自己謀求更多利益,其中包括減免鹽稅、茶稅、礦稅等等。但魏忠賢上位之後,不但沒有減免這些稅收,而且增加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以魏忠賢為首「閹黨」的興起,無疑給予東林黨最實際的打壓。
不過,這些東林黨最多屬於內部之爭,對外明室有著更大的「安全隱患」,那就是在北方虎視眈眈的後金。據《明史》載,朱由校剛即位時,後金的努爾哈赤率軍攻陷了瀋陽,明總兵尤世功、賀世賢都戰死。後來去援助遼東戰事的軍隊,和後金軍在渾河大戰,但全軍覆沒。之後「大清兵取遼陽,經略袁應泰等死之。巡按御史張銓被執,不屈死。」
可以看出,後金異軍突起,靠著驍勇善戰的鐵騎,打得明室軍隊節節敗退。兵敗遼東的熊廷弼與東林黨關係甚密,魏忠賢藉著打壓東林黨之勢,直接取了他的性命,並且傳首九邊。雖然手段過於極端,並且極具爭議,但熊廷弼戰敗是事實,而魏忠賢就任命袁崇煥守寧遠。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率領後金軍進攻寧遠,袁崇煥臨危不懼,召集諸將議戰守,採取堅壁清野之策,組織全城軍民共同守城。不久用紅衣大砲擊敗了努爾哈赤,史稱「寧遠大捷」。「二月乙亥,袁崇煥為僉都御史,專理軍務,仍駐寧遠。」
要知道,這個時期正是魏忠賢在位期間,聖寵正濃之時,朱由校也將朝廷要事與決策交由魏忠賢,也間接說明袁崇煥是魏忠賢為了抵禦後金,為大明江山所安排的一個重要而又安全的北方保護屏障。為了進一步鞏固北方防禦,魏忠賢把從南方東林黨這些士族、商人手中收來的稅賦,大量投入到北方的軍事上,使後金始終被隔於山海關外。
魏忠賢在位期間雖然做了不少壞事,但他所做的事也許都是為了大明江山社稷。作出一些「過激」行為,為了排除異己,殺了不少忠貞之士,令朝廷整個政局有了一個制衡與發展,不過,這一切在魏忠賢被崇禎殺掉後,東林黨再度興起,破壞原有平衡,使明朝快速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