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地區,意思是指位於中國南嶺山脈以南的地區,即現今廣東、廣西及海南島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部份地區。
南嶺山脈又稱五嶺,五嶺是指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古時候的中原人,又稱五嶺以南的地方為嶺外。
網上圖片
南嶺長期以來,是天然屏障,先秦時期便阻礙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繫,使嶺南百越地區的經濟、文化開發比較遲,長期處於蒙昧時期。
五嶺 (網上圖片)
直至秦漢時期,才開始受中原文化的影響。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於公元前219年,兵分五路入侵百越,經過五年時間,成功佔領了這裏一大片的土地,並設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據稱,當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上書朝廷,由中原移民了五十萬人前到越地,以融合漢越文化。中原漢人甚至大批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文化技術,改變了本地的人群結構和經濟面貌。
網上圖片
儘管如此,嶺南地區本土文化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原始特色。《新唐書》提到,「嶺海陋遠,久不見德,非震威武,示禮義,則無以變風」。
第一眼看「開平碉樓」,總覺得平平無奇,甚至可以用「村屋」來形容。再仔細去看,配合近代中國大歷史角度觀之,才發現只有細想欣賞,才知道「開平碉樓」的獨特的味道。這是一段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華僑奮鬥的辛酸史,也見證了那年開平土匪橫行鄉里的日子。
「開平碉樓」因形狀似碉堡而得名 (資料圖片)
「開平碉樓」是一個統稱,現存的開平碉樓數目有1833座,不過大都保護不佳,所以外觀上看十分破舊。碉樓因形狀似碉堡而得名,不限於一地,但當中又以「開平碉樓」最為有名,所以目前談碉樓差不多等於「開平碉樓」。從名字所見,碉樓有很強的防禦性質,現存最早的「開平碉樓」建於明代,而主要建於清代及民國年間。自明代以來,開平因位於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加上河流多,每遇颱風暴雨,洪澇災害頻發,當地民眾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樓以求自保。
碉樓上的門窗普遍外加鋼板作防衛之用,並且多建成高樓。 (資料圖片)
為防土匪,不少碉樓設有瞭望亭,以及圖中上寬下窄的槍眼作防衞之用。(網上圖片)
走進樓內,會發現擺設與一般村屋無異。(資料圖片)
另一方面,在清朝年間美國的西部大開發需要大量華工,造成開平地區華僑紛紛到歐美打工賺錢,他們回國後生活條件比較富裕,吸引土匪集中在開平一帶作案。當時縣內較大的土匪有張韶、朱炳、胡南、候晚、譚欽、吳金髮、張沾、黃保諸幫,他們四處劫掠,製造了無數慘案。據粗略統計,1912年至1930年間,開平較大的匪劫事件約有71宗,殺人百餘,擄耕牛210餘頭,掠奪其它財物無數,曾3次攻陷當時的縣城蒼城,連縣長朱建章也被擄去。 從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這14年中,匪劫學校達8次,擄教師、學生百餘人。其中,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眾匪夥劫赤坎地區開平中學時,被鷹村碉樓探照燈照射,四處鄉團及時截擊,截回校長及學生17人。此事轟動全縣,海外華僑聞訊也十分驚喜,覺得碉樓在防範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節衣縮食,集資匯回家鄉建碉樓。後來,一些華僑為了家眷安全,財產不受損失,在回鄉建新屋時,紛紛建成各式各樣碉樓式的樓宇。
立園主樓 (資料圖片)
立園的涼亭及小河 (資料圖片)
立園的「泮立」別墅內,牆上金雕壁畫更值三萬美元,相等於在香港開一間小型銀行。(資料圖片)
然而,防禦功能僅屬「開平碉樓」的部分,在開平地區部分碉樓如「眾人樓」的確是有這樣的作用,其次是部分學校及倉庫等等。對於僑眷、歸僑等富裕人士來說,他們財政優厚,而且較接受歐美的生活方式,往往要求建築師加入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建築風格,成為中西合璧的民居,比較有名的如「立園」等。「立園」是目前公認保存情況較好的「開平碉樓」。「立園」由旅美華僑謝維立花十年興建的私家園林別墅,外設花園、涼亭及小河等等。園內建築雕欄玉砌,如立園的「泮立」別墅內,牆上金雕壁畫更值三萬美元,相等於在香港開一間小型銀行,令人作舌。
「開平碉樓」普遍遠離市中心,不便改成酒店。(資料圖片)
不少「開平碉樓」已日久失修 (資料圖片)
走進「開平碉樓」內,樓內往往會收藏昔日樓主或家人使用的大行李箱。話說當時華僑是否衣錦還鄉,主要看其是否提著大行李,如上面的行李箱就不及下面較大的樟木箱,當時有說:「金山伯、南洋客,無一千,都有八百。」即說華僑都甚有錢。另外,開平村落有「加拿大村」、「自力村」(代表自力更新),可見村民普遍往歐美地區發展。
「開平碉樓」的故事已被改成電影。圖為「讓子彈飛」劇照。(網上圖片)
2017年,香港郵政更發行以「開平碉樓」為題的特別郵票,充份肯定其歷史價值。(網上圖片)
在今天來說,「開平碉樓」已失去昔日的防禦價值,而且大部分遠離市中心。加上「開平碉樓」先天設計則重防禦性能,通氣不良,加上日久失修,因此不見有把「開平碉樓」改作酒店或民宿之用,僅能作為旅遊景點,讓遊人重溫那段華僑的辛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