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為膝部,其次為背部及肩膀
資料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開展為期3年的「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長者痛症緩解計劃」,發現在參與計劃的人士中,近九成身體會有兩個或以上的疼痛部位。
資料圖片
計劃於去年1月啟動,招募年滿 60 歲或以上且持續患有痛症3個月或以上的長者參與,接受計劃提供的痛症緩解服務、健康教育及研究。團隊在去年首10個月共訪問396 名參與計劃的長者,發現接近九成受訪長者表示患有兩個或以上的痛症部位。當中,最常見為膝部,佔38%;其次為背部及肩膀,分別有21%及15%。另外,有四成長者出現輕度至中度焦慮症狀。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院長黃仰山表示,慢性痛症患者往往單靠藥物處理痛患,容易忽視因為長期痛楚及行動不便問題引起的負面情緒,並指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問題相互影響,因此需要多方位的治療方案。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家庭醫學副教授薛詠珊則表示,不少患有慢性痛症的長者為免身體受痛楚煎熬,往往會選擇減少活動、拒絕社交,結果加速退化,進一步減低活動能力,形成惡性循環。薛詠珊又指,是次計劃的開展是以社區為基礎,並以階梯支援模式協助推廣痛症緩解訓練。計劃採用全方位治療,亦設有痛症復康運動、太極痛症班及普拉提課程,提高長者參與痛症治療的誘因。長遠而言,團隊希望運用收集的數據,找出有效改善長者肌骼健康的方案。
慢性痛症是指身體間歇或持續出現3個月或以上的痛楚,成因各異,例如受傷或手術癒後、肌肉關節勞損、關節退化、慢性發炎或感染亦有可能導致長期痛楚。慢性痛症患者除了身體感到不適,情緒和心理亦會受影響,繼而影響正常工作及社交。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統計,每5名成年人就有一人患有慢性痛症(不包括癌病所引起)。
警務處公共關係部及數字辦聯合舉辦「耆樂科技隊長訓練日2025」,星期四(5月8日)在太子警察體育遊樂會舉行。本次活動以推動長者數碼共融為目標,旨在藉著培訓「耆樂科技隊長」去教授其他長者應用科技,讓更多長者受惠於數碼科技帶來的便利與生活質素的提升。
「耆樂科技隊長訓練日2025」
隨著社會邁入數碼時代,政府積極推動樂齡科技的應用,並加強為長者提供數碼技能培訓。為配合政府政策,耆樂警訊與數字辦攜手合作,舉辦「耆樂科技隊長訓練日2025」,教導44名獲邀參加的學員使用六款長者常用的政府流動應用程式,包括「智方便」、「醫健通」、「HA Go」、「18區中醫診所」、「康體通」及「防騙視伏App」。該44名完成課程的耆樂警訊會員星期四正式獲委任為首批「耆樂科技隊長」,將肩負起傳授科技知識的責任,協助教導其他會員、長者及鄰里,幫助更多長者在日常生活中更能高效地享受政府的數碼服務。
「耆樂科技隊長訓練日2025」
「耆樂科技隊長訓練日2025」
「耆樂科技隊長訓練日2025」
除培訓「耆樂科技隊長」外,耆樂警訊與數字辦的「友智識」長者數碼共融計劃(「友智識」計劃)早前亦已為全港22個警區的會員提供數碼培訓,內容涵蓋網絡安全知識及智能手機的操作等。截至目前,已有超過500名會員完成相關訓練,成效顯著。
「耆樂科技隊長訓練日2025」
「耆樂科技隊長訓練日2025」
「耆樂科技隊長訓練日2025」
「耆樂科技隊長訓練日2025」
「耆樂科技隊長訓練日2025」
港島總區指揮官暨耆樂警訊中央諮詢委員會主席郭嘉銓在訓練日致辭時衷心感謝「友智識」計劃及各政府流動應用程式代表的全力支持,並鼓勵完成訓練的會員發揮「助己助人」的耆樂精神,進一步將科技知識傳遞至社區的每一個角落。
「耆樂科技隊長訓練日2025」
「耆樂科技隊長訓練日2025」
「耆樂科技隊長訓練日2025」
是次活動不僅為長者搭建了一個科技學習的平台,更進一步推動了社區的數碼共融。透過政府與社區的攜手合作,未來將會有更多長者能輕鬆融入數碼時代,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