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安,字安石,是東晉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因在淝水之戰中,擊敗前秦軍隊而聲名大噪,其政治才能同樣出色,被後人視為良相代表。
謝安 (網上圖片)
謝安在位期間推行變法改革,修改稅制,令低下階層,如農民等的稅收減少,使整個國家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崇尚老莊道家思想的謝安,追求清淨無為,更知所進退,他捨棄家族利益,主動把權力和宰相之位讓給孝武帝的弟弟司馬道子,終使謝氏全族保以平安,自己亦得到善終。
網上圖片
至於在軍事方面,謝安領導的淝水之戰,以少勝多,擊敗苻堅所帶領的百萬大軍,間接導致前秦被滅國,甚後黃河以南地區更重新歸入東晉版圖。
網上圖片
文武全才的謝安,曾從王羲之學行書,其書法非常出色,後世米芾曾稱讚他的書法「山林妙寄,岩廊英舉,不繇不羲,自發淡古。」事實上,北宋王安石的父親,甚至因為太仰慕謝安,在給兒子命名時,便用了謝安的字,亦即是「安石」,可見謝安的名聲在古代人心目中有多麼高。
為甚麼自家內亂,禍起於「蕭牆」呢?原來古代國君宮殿大門內普遍設有一道矮牆,稱作「蕭牆」或「塞門」、「屏」等,作用是遮擋視線,防止外人窺視屋內環境。《論語集解》引用鄭玄的注解︰「蕭之言肅也;牆猶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所以「禍起蕭牆」可以解作禍亂產生於家中,比喻災禍、變亂皆由內部原因所致。成語出自《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蕭牆 (網上圖片)
春秋戰國時代戰亂頻繁,人人自危。當時魯國國君魯哀公並沒有實權,實權由季康子等所握。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季康子想出兵入侵鄰國顓臾。於是他想到以顓臾國靠近所在地費邑,以後會給子孫造成威脅為藉口,要出兵征伐顓臾。顓臾在商代即是方國,周成王時成為魯國的附國。顓臾地處魯國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費城之間,周王室曾授權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對這樣一個處在魯國疆域之內的附庸國大動干戈,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説:「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因為季氏當時只是一個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出兵征伐的。
當時,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是季孫氏的家臣,他們對孔子解釋説:「顓臾城牆堅固,離季氏的采邑費地又很近,季氏如今不把它佔領,將來會成為子孫後代的禍患」。孔子聽後大力反對,表示魯國沒有先做好內政,反而發動侵略戰爭,警告︰「季氏的憂患,恐怕並不是來自顓臾,而是來自蕭牆之內吧。」
後世仍以「禍起蕭牆」指禍亂發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如《秦併六國平話》卷下:「祖舜宗堯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牆內,虛築防胡萬里城。」作者認為秦始皇沒有解決民生疾苦,耗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築萬里長城,結果雖能阻擋外部匈奴入侵,但不敵內部民變,種下速亡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