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印太司令部的《重新獲得優勢》報告,建議用200億美元,在太平洋重建威懾,目標是針對中國。這份「最浪費錢」的計畫,上月中得到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通過,旋即被美國媒體狠批。美軍印太司令部追加200億美元就想起到恫嚇中國的作用,只是幻覺。
CNN相關評論截圖。
美國的「太平洋威懾倡議」,是在6月11日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通過的《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單列出來的針對中國的條款。
根據這一條款,美國將設立「太平洋威懾倡議」基金。具體來說,2021年財年授權撥款14億美元,在2022財年授權撥款55億美元,目的是確保美國在印太地區擁有足夠的戰略資源和軍事能力,以應對所謂的「中國軍事威脅」。
「太平洋威懾倡議」不是憑空出現的,有「母本」和「母本的母本」。「母本」,是今年3月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菲爾•大衛森向國會提交的一份名為《重新獲得優勢》的報告。報告建議,未來6年在印太地區實施太平洋威懾倡議,在2021財年追加投資16億美元,在2022-2026財年再投資184.6億美元,總投資大約200億美元。
「母本的母本」,是特朗普政府2018年1月頒佈的充滿冷戰色彩的防務戰略,把應對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長期競爭列為了首要任務,同時劃定了美軍重點部署的六大區域,其中,印太地區列在首位。這份報告宣告了特朗普時代美軍軍改的啟動。
軍改,就意味著不同軍種、部隊對軍費蛋糕的爭奪。既然印太地區和「大國對抗」是特朗普政府的重點,對於美軍印太司令部來說,自然要獅子大開口,搞出一份「最浪費錢」的計畫來。
根據美軍印太司令部的《重新獲得優勢》報告,200億美元這樣花:
1. 58.5億美元將用於在西太地區島嶼分散部署一支具有精確打擊網路、生存能力強的聯合作戰部隊。這其中包括:
在第一島鏈部署陸基反艦和防空導彈系統;
在第二島鏈部署一體化防空反導系統;
2. 16.7億美元建立關島防禦圈;
3. 10億美元部署 「海上打擊戰斧」和增程型「聯合防區外空對地導彈」;
4. 1.85億美元在帛琉群島部署高頻雷達系統;
5. 花費10億美元在夏威夷部署國土防禦雷達,用於探測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高超聲速武器;
6. 19億美元建設天基持續感測器,用於跟蹤全球威脅等。
看看這些花錢的計畫,大致可以發現以下幾點變化:從過去集中使用大型軍事基地,到分散部署作戰部隊、反艦和防空導彈系統,目的是改善主動和被動防禦局面。
在帛琉群島部署高頻雷達系統,是因為帛琉群島和周邊地區是太平洋進入東南亞的門戶之一。
自吉里巴斯與台灣斷交後,美國、台灣地區就有擔心帛琉群島等戰略要衝「失守」的言論出現;在夏威夷部署國土防禦雷達探測高超聲速武器,與美國高超音速武器研發現階段落後中俄有關。
可以說,這就是一個在西太平洋島嶼、陸地層層疊疊挖「戰壕」、同時企圖保持美軍反登陸、戰場資訊主導權和海空優勢的計畫。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7月2日發表題為「與中國新對抗的真實代價」的署名文章,對美國軍方意圖針對中國實施的名為「太平洋威懾倡議」(PDI)的軍事計畫提出批評。
CNN認為,該計畫是美國立法者們可以找到的對抗中國「最浪費錢、最適得其反、最具有煽動性」的計畫。
文章稱,到目前為止,針對中國的「新冷戰」式造勢大多停留在口頭上。美國並沒像當初真正冷戰時期那樣在東歐大幅增加兵力。但「太平洋威懾倡議」可能會改變目前狀況。
文章表示,面對中國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大多數美國人更願意選擇減少而不是增加美國的軍事存在。很清楚也很容易理解的一點是,美國人認為他們的國家在過去幾十年裡過度擴張了,他們不想也沒有興趣讓美國在亞洲捲入新的紛爭中。
美軍「太平洋威懾倡議」從總體上看,整個計畫如同得了「受迫害幻想症」。
首先,沒有哪個國家說要把印太地區當作自己的勢力範圍。美軍在海外建立了514個軍事基地,40%以上部署在日本、韓國、新加坡、菲律賓等地,借助這些軍事存在,美國屢屢干預地區內國家的正常主權要求。誰是印太地區的安全風險因素不言而喻。
其次,給美軍印太司令部追加200億美元能起多大作用不確定。「太平洋威懾倡議」和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東烏克蘭事件後美軍針對俄羅斯制定的「歐洲威懾倡議」(EDI)相彷彿。「歐洲威懾倡議」到2020財年花費了220億美元了,除了個別歐洲國家,並沒有在歐洲造出聯合對抗俄羅斯的局面。
第三,印太地區多數國家並不打算在中美之間選擇「站隊」。
去年,菲律賓、韓國在不同時間段表態美國不能部署導彈。近日,日本以疫情嚴重、國內經濟萎縮為由,拒絕部署美國的「宙斯盾」反導系統。美軍對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的使用、租借越南金蘭灣基地的計畫,也不是沒有引發當地的疑慮。可以有限使用、訪問,但不想完全綁到美軍戰車上當棋子,是這些國家的普遍看法。
可以說,給美軍印太司令部追加200億美元就想起到恫嚇中國的作用,不過是幻覺,也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特朗普政府挑起全球貿易戰已逾月,事態演變大大超出美方預料。不僅中國政府率先亮出「奉陪到底」的鮮明態度,國際社會的反霸凌聲浪也愈加高漲。
《北京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注意到,著眼於美方亂拳橫出、中國見招拆招的戰局,中國國內輿論場的風向也在變化。曾經頗有市場的「中國必敗論」「光速投降論」等偃旗息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國「心中有數、手中有牌」。
當此之時,亦有新的錯誤觀點出現。
一種是「見好就收」,認為中國「硬剛」下去終難持久,如今特朗普政府似有鬆動,應當點到為止、少輸當贏,盡快讓步妥協達成協議,避免進入艱苦的戰略相持階段。
另一種是「勝利在望」,看到美國出手混亂「口風」軟化就認為「美國怕了」,樂觀預測貿易戰勝負已分,中國馬上就能取得徹底勝利。
那麼,這些論調錯在何處,又該如何理性看待中美此輪鬥爭呢?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的《毛澤東傳》寫道:「《論持久戰》這部著作,處處充滿了辯證法,充滿了唯物主義,在觀察事物的方法論意義上有著普遍的價值。」
1938年5月,隨著淞滬會戰失敗,徐州失守,武漢危急,中國社會一片混亂、眾聲喧嘩。在這一關鍵時刻,毛主席冷靜分析國內外形勢,用7天7夜撰寫了《論持久戰》演講稿。在這篇文章中,毛主席沒有引用多少晦澀難懂的概念加以推理,通篇文章就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分析抗日戰爭,有力批駁了種種錯誤論調,為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勝利廓清了認知迷霧。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盡管今天的中美鬥爭性質上不能等同於抗戰,但兩者的結果都關乎國家走向和民族尊嚴。亂雲飛渡中,不妨重讀《論持久戰》,體悟「危與機同生並存」的辯證思想,以及中國「為什麼會有最後勝利」的戰略眼光。
1938年春,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
特朗普政府狂風驟雨般打出關稅組合拳,意圖就是速戰速決,用巨大威壓脅迫對手服軟,在短期內達成不平等交易,實現利益收割最大化。
面對刀俎,不少國家曾幻想「以身飼狼」求得片刻苟安。但對中國而言,指望單方面妥協「求放過」是根本行不通的。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今日中國的體量就擺在那裡,再伏低做小,於冷戰思維的鐵腦瓜看來,也必要除之而後快。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試圖敲詐勒索封喉奪命,手段之霸道與凌厲前所未有,這是對中國國家主權和尊嚴的極限挑釁,中國沒有半點讓步的空間,更沒有半點屈從的理由。
此輪美國加徵關稅的對象涵蓋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對世界貿易體系的嚴重破壞。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堅決反制美方關稅霸凌行徑,不僅是捍衛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更是捍衛多邊主義、維護世界貿易體系的正義之舉。
更何況,如今的特朗普政府,可謂翻臉如翻書、視國家信譽如無物,每天都在否定前一天的自己,甚至連日放出「中國已上門求談」之類假消息混淆視聽。面對霸權主義「交易的藝術」,中國忍一時,換不來風平浪靜,退一步,得不到海闊天空,對方只會得寸進尺、予取予求。眼下,在美方分明還在繼續玩弄手段之時,中國豈能一廂情願指望口頭表態或一紙承諾有什麼保質期呢?
「鬥爭是團結的手段,團結是鬥爭的目的。」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中國都不得不奮起反擊、背水一戰,不能犯遇到問題和矛盾繞道走不願鬥爭的「軟骨症」、畏首畏尾不敢鬥爭的「恐懼症」和希望天下太平迴避鬥爭的「妄想症」。
面對全世界的反對聲浪以及美國資本市場動盪、物價全面上漲,近幾日特朗普政府的態度確實出現了一些緩和,定向「關稅豁免」等政策與最初的狂妄姿態形成鮮明對比。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很快會贏得勝利?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美方的第一輪攻勢無疑踢到了鐵板,但中國必須看清中美博弈的長期性和殘酷性。其一,盡管美國正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但今天的美國在經濟總量、科技水平、企業創新、人才數量等各個方面仍具優勢。在力量對比尚未發生根本性逆轉的階段,美國「下狠手」,必然會對中國造成一定衝擊。
其二,總體來看,遏制中國發展是美國的一項長期戰略。二戰結束以來,對於世界第二,美國從來都是竭盡一切手段進行打壓,因此即便兩黨輪流坐莊各唱各調,美國對華封鎖遏制也不會真的翻篇。
其三,中國發展勢頭強勁,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規模巨大的市場容量和充足的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以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這賦予中國發展的韌性和迴旋空間,但客觀地說,中國在擴大內需、產業結構、科技創新等方面還存在短板,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認真解決。
鑒於上述種種,中美最有可能的,是處於長期反覆博弈的狀態。正如《論持久戰》中所言,「沒有一定條件,速勝只存在於頭腦之中,客觀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只有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國才能確保贏得最後的勝利。
《論持久戰》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施蒂格利茨曾諷刺:「美國議員依賴1%的錢連任,為1%的人服務,甚至離任時再靠1%的人賞賜。」
今天美國社會內部所積累的各種矛盾,歸根結底是資本主義體制惡化造成的。而美國政府作為資本利益的代言人,絕無可能「自我革命」,真正去解決矛盾根源,必然是通過壓制、敲詐、盤剝等手段,向外轉移矛盾。這就決定了,無論是貿易戰、關稅戰,還是其他什麼戰,美國的所作所為都是自身矛盾不可調和之後,帶有掙扎性質、賭徒心態和甩鍋目標的冒險行為,注定是逆人類歷史潮流而動的。相比之下,今天的中國作為「賦能型大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理念,堅定地站在維護全球化和正常貿易秩序一邊,主張互利共贏,反對單邊主義。
同時,中國的發展從來不是別人恩賜的結果,而是億萬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爭取來的結果。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中國始終於封鎖中突圍,在打壓中超越,積累了豐富的鬥爭經驗。這決定了,中國的「奉陪到底」,不是口頭說說,而是符合歷史規律的,是正義的、進步的、得道多助的,「時與勢在中國一邊,勝利最終屬於中國」。
人民群眾是歷史真正的創造者。在《論持久戰》中,毛主席將之總結為「兵民是勝利之本」。放在當代背景下,這一思想可以延伸為「全民一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即在中美博弈的持久戰中,更關鍵的是要實現中國自身的發展、完善、進步和成長。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從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到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再到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對於中美博弈的長期性,黨中央已有預判,面向未來大國競爭進行了主動布局,這是中國應對遏制打壓的底氣所在。
從產業發展層面看,無論特朗普還是拜登政府,均沉迷於技術卡位,不僅讓自己畫地為牢,且催生了中國的「危機紅利」定律。近年來中國集中優勢資源突破「卡脖子」技術,加快關鍵環節國產化進程,人工智能、大數據、集成電路、新能源等產業迅速壯大,顯示出強大的戰略動員與集中攻堅能力。
從社會層面看,中國人民幾經風雨,越來越認識到「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絕非虛言,只有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化危為機、轉危為安。在特朗普政府發動本輪貿易戰之後,湧現了電商平台幫助外貿企業轉內銷、消費者大力支持國貨、股民跟隨「國家隊」為國護盤、學子高呼「科研報國」等大量愛國故事,主流輿論高度團結,呈現出了強大的歷史主動性。這種自我覺醒、自我調節、自我加壓、自我優化的國家能力,正是持久戰最終勝利的核心支撐。
毛主席曾強調:「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今天的中國,正一步一個腳印將之變成現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抗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上甘嶺」,這是美國挑起新一輪貿易戰後,中國互聯網上的熱評。歷史從不重覆,但總是壓著同樣的韻腳。今天,重溫《論持久戰》,不僅因為它為中國在戰略認知上提供了清晰框架,更因為它所蘊含的方法論智慧、辯證唯物主義、群眾路線思想,對於新時代的國際博弈依然具有巨大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