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戰機又出意外!昨晚(11月17日)由空軍第26作戰隊隊長蔣正志駕駛的F-16A戰機,在花蓮起飛後失蹤,台灣的總統蔡英文今早要求將F-16戰機全面停飛進行檢查。
台灣出動多艘巡邏艇搜救。
台軍「空軍司令部」表示,隸屬花蓮基地的這架F-16單座戰機,18時05分由飛行官蔣正志駕機起飛執行例行性訓練任務,兩分鐘後,18時07分於機場東北面9海裏光點消失,最後出現地點為花蓮機場東北面8海浬。
出事的駕駛員為上校蔣正志。
台灣空軍已成立應變中心展開搜救行動,他們會盡最大努力找尋蔣正志,台軍已配合海巡出動2艘直升機、5艘艦艇,自蘇澳港出動加入搜救。另請漁業電台、基隆海岸電台廣播附近船隻協尋,並已於晚間6點30分時通知家屬。
據悉,蔣正志今年44歲,為嘉義縣水上人,已婚無子女,家中留有妻子和母親。
台灣空軍戰機接連出事,5年出現12次意外 ,情況令人關注。
上月29日,台灣空軍第七聯隊一架F-5E單座戰機在台東執行任務時,起飛不到2分鐘便墜落志航基地北方海域,飛行員朱冠甍搶救後宣告不治。
飛行員朱冠甍死亡。
F-5E/F是中華民國第一種自行組裝生產的噴射戰鬥機,第1架於1974年出廠,機隊一度超過300架,至今在台灣服役超過40年,自2001年以來,此機種共發生8宗失事意外,共導致9名台灣空軍殉職!朱冠甍的媽媽說,兒子早已投訴這種機形老舊,但軍方不願停飛,終於出意外。
台灣早已決定全面更換F5機隊,陸續以美國的F16戰機取代,誰知今次連F-16戰機也出事,去年才剛剛向美國買了66架F-16,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台灣在1996年7月首批採購 F-16A戰機, 去年再向美國採購66架最新的F-16V戰機,將陸續於2020年至2026年交付,F-16V具備超視距空戰、精確對地和反艦能力。此外,台灣漢翔航空公司在去年12月,與F-16製造商洛歇馬丁(Lockheed Martin)簽署「策略聯盟合作協議書」,讓台灣成為F-16戰機的亞太維修中心,地點在台中沙鹿廠區。據稱,此軍售案全數交付完畢後,台灣會有210架 F-16型戰鬥機服役。
台軍台東志航基地,昨天上午才為上個月墜機殉職飛官朱冠甍舉辦告別式,總統蔡英文在防務部門負責人嚴德發的陪同下,頒發「褒揚令」。不料公祭結束不久,晚上6時許又傳出F-16戰機失聯。這是台灣軍方近5年來發生的第12宗重大意外,其中飛機失事就佔了7宗。
令人難以明白的是,美軍現時最新型的戰鬥機是F35 ,亦已公開地售賣給其他國家使用,包括英國、意大利、日本、韓國、澳洲、挪威、荷蘭及以色列等國家,為何台灣還要買接近退役邊緣的F-16戰機?
去年,台灣決定採購算是較新型號的F16戰機,亦即F-16V型號,以2500億台幣採購66架,單機價格高達1.217億美元。但諷刺的是,美國軍火商洛歇馬田隨即宣布最新型第五代戰機大降價,基本款F-35A單機價只要0.779億美元,而垂直起降型F-35B也只要1.013億美元!以1.2億美元賣F-16V型給台灣,擺明搵笨。
今次F16又出事,台灣被美國搵笨之餘,收到的戰機質量又欠佳,難怪台灣民眾一直都認為,我們政府一直都向美國買他們不要的舊戰機,是美國軍火商的提款機。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學術期刊《科學報告》近日發佈一篇論文,透過分析了中國「祝融號」火星車收集的數據顯示,火星表面發現的一些岩石沉積物可能來自於35億年前的古代海洋,推測在火星歷史早期,火星北半球可能短暫存在過海洋。
據《南華早報》早前報道,中國太空技術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學和俄羅斯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天問一號」任務發回的數據,發現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南部存在與古代海洋近岸帶相符的地形特徵,例如凹錐、多邊形溝槽和沉積通道。
《科學報告》論文透過分析了中國「祝融號」火星車收集的數據,火星表面發現的一些岩石沉積物可能來自於35億年前的古代海洋。
研究人員也測定了研究區域岩石沉積物的年代和物質組成。他們根據這些數據推測,烏托邦平原可能在大約36.8億年前發生過洪水,形成了淺海和深海環境,但這片海洋在「地質學上很短的時間內」凍結,形成了一條海岸線,並在約34.2億年前消失。
報道引述了香港理工大學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波表示,研究區域可分為南部水或冰含量較少的淺海單元,以及北部水或冰含量較多的深海單元,他對英國《新科學家》雜誌表示,即使在淺水區,水深也可能達到600米,但沒有足夠的數據來估計古代海洋的最大深度。
理大研究助理教授 Sergey Krasilnikov認為,水中含有大量淤泥,從而形成了沉積物的分層結構。他推測,火星在歷史早期可能擁有一個「更厚、更溫暖」的大氣層。
「祝融號」在火星烏托邦平原拍攝的照片。(中國探月工程微信公眾號)
但論文強調,「祝融號」的觀測資料仍無法作為火星古代海洋存在的直接證據,但發現烏托邦平原南部可能存在大量水體,將增進人們對火星氣候演化的認識。
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行星地質學專家Mathieu Lapotre稱,早期火星是否存在過海洋依然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問題,對探索火星環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這項新研究為未來火星探測提供了方向,人們可以透過火星任務進行檢驗。
先前已有許多證據支持曾有水在火星表面流動的假設,例如美國「毅力號」火星車的著陸地點傑澤羅隕石坑被認為可能存在過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指出,傑澤羅隕石坑有明顯的三角洲和河流痕跡,可能在35億年前形成一個湖泊。
今年8月,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者分析了NASA「洞察號」火星車收集的數據,計算出火星地表下可能存在大量液態水。
有學者分析了NASA「洞察號」火星車收集的數據,計算出火星地表下可能存在大量液態水。AP圖片
根據「洞察號」收集的火星地震數據,研究人員發現,火星地震波穿過岩石的速度,與充滿液態水的破碎火成岩的匹配度最高。分析顯示,這個「水庫」位於火星地殼中部岩石的微小裂縫和孔隙中,距離火星表面約10至20公里。
美國「Space.com」網站指出,科學家對火星古代海洋有很多猜測,但只有將火星樣本帶回地球,才有可能探明火星環境演化的真相,因為科學家可以在地球上用更多儀器進行詳細分析。
今年9月,中國國家太空總署宣布,「天問三號」火星採樣返回的實施時間將由2030年前後提早至2028年前後。「天問三號」任務計畫使用兩枚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分兩次發射「天問三號」的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和登陸器、上升器組合體,實現火星樣品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