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發聲一針見血:這不是疫苗問題,害怕打疫苗是人性的問題。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結核病日。據解放日報報道,上海市衛健委發佈消息,3月25日上海將正式啟動60歲及以上人群和在滬外籍人士的新冠疫苗預約接種,張文宏表示,希望有更多市民參與疫苗接種。
「去年下半年開始,陸續有人問我,疫苗什麼時候面世。我當時就說,別問我,到時候出來了你又不打了。」張文宏說,「這其實不是疫苗問題,而是人性問題。一件事物得不到的時候,就容易期待;一旦得到了,特別又是免費可得時,又會有人覺得:為什麼要給我?」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
他坦言,疫苗誕生至今,全球對於疫苗的爭議始終未歇。因此,對於一個新疫苗的面世,大眾有各種擔憂都是正常現象,但隨著時間推移,但越來越多人接種後回饋沒有問題,也會讓更多人願意接受它。「同時對中國來說,我們必須意識到另外一個疫苗接種的必要原因:國際化。」
張文宏介紹,目前,國際上的發達經濟體都在開展大規模疫苗接種,預計今年6月至9月將他們基本完成免疫屏障的建立,之後,世界開放,互聯互通。若中國沒有完成足夠數量的疫苗接種,將面臨很大的風險。「之前,我們可以通過物理隔離來解決,但未來,若更多經濟體實現疫苗接種後群體免疫,我們也必須避免新冠病毒帶來的問題、遠遠超過其本身的不良後果。」
中國大量接種疫苗有國際化的好處。
去年4月8日零時,武漢解封。「當時許多人也在擔心:是否安全?我當時就和張定宇院長說,我特別支援開放,不然,長期封閉帶來的社會經濟乃至市民心理問題,都是非常嚴重的。」張文宏說,因此,疫苗作用在現階段非常重要。那麼,究竟群體中需要達到多少疫苗接種率,才能真正構建免疫屏障?
「我們按照數學模型計算,如果新冠病毒傳播數以3計算(即1名患者可傳染3人),那麼需要完成70%的疫苗接種,其保護率才基本達標。但是這是最低要求,在許多情況下未必夠。」張文宏解釋,因為疫苗保護率並非百分百,如果有效率為90%,那麼接種率還應進一步提高,最好能達到80%,上不封頂。
「也有人問:我不接種又怎麼樣?那我只能說,不接種就會吃虧。」張文宏說得直白,「大眾最為擔心的是接種後不良反應,截至3月20日24時,全國累計報告接種7495.6萬劑次,接種人數正在穩步增長,目前可以基本明確,不良反應都是可以接受的。在這個自媒體發達的時代,如果哪裡有接種後的嚴重不良反應,不是很快所有人都知道了嗎?」他初步估計,隨著接種政策的進一步放開,未來一兩個月內,中國或將以每天500萬以上的接種劑次增加,一個月內可接近接種2億劑次,民眾的信心會大大增加。
張文宏介紹,我國目前主要上市的疫苗為滅活疫苗,其安全性在疫苗各序列中最高,「目前海外使用的mRNA疫苗(即輝瑞BioNTech疫苗,即香港的復必泰)安全性也是可接受的,中國後續也會引入。」他說道,「大家對卡介苗熟悉嗎?它屬於減毒活疫苗,比滅毒疫苗的副反應更大,接種後可預防兒童結核病,每個人出生第一天,一針卡介苗、一針乙肝疫苗,大家沒得選,都接種了。」張文宏說,有人會問:那麼為何如今依舊有結核病發生?「我們要明白,正因有了卡介苗,我們能防治那些嚴重類型的結核病,如結核性腦膜炎等,它可以大幅降低重症、死亡的風險,讓人均壽命期望值顯著上升。」在他看來,如今,新冠疫苗也在起著相似作用。
「我不勸你接種與否,但接種疫苗,在現階段是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張文宏說,新冠病毒未來或成為常駐型病毒,接種不到位,會導致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的健康問題。「為何我們選擇現在開放60歲以上人群的接種?因為中國已經獲得了該年齡段足夠樣本的接種資料。」
最後,張文宏為廣大市民提出建議,「疫苗接種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在確認身體健康狀況及既往病史、過敏史等資訊後,確認需要接種的市民應儘快前往接種,也為自己可預見的旅行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特朗普政府挑起全球貿易戰已逾月,事態演變大大超出美方預料。不僅中國政府率先亮出「奉陪到底」的鮮明態度,國際社會的反霸凌聲浪也愈加高漲。
《北京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注意到,著眼於美方亂拳橫出、中國見招拆招的戰局,中國國內輿論場的風向也在變化。曾經頗有市場的「中國必敗論」「光速投降論」等偃旗息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國「心中有數、手中有牌」。
當此之時,亦有新的錯誤觀點出現。
一種是「見好就收」,認為中國「硬剛」下去終難持久,如今特朗普政府似有鬆動,應當點到為止、少輸當贏,盡快讓步妥協達成協議,避免進入艱苦的戰略相持階段。
另一種是「勝利在望」,看到美國出手混亂「口風」軟化就認為「美國怕了」,樂觀預測貿易戰勝負已分,中國馬上就能取得徹底勝利。
那麼,這些論調錯在何處,又該如何理性看待中美此輪鬥爭呢?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的《毛澤東傳》寫道:「《論持久戰》這部著作,處處充滿了辯證法,充滿了唯物主義,在觀察事物的方法論意義上有著普遍的價值。」
1938年5月,隨著淞滬會戰失敗,徐州失守,武漢危急,中國社會一片混亂、眾聲喧嘩。在這一關鍵時刻,毛主席冷靜分析國內外形勢,用7天7夜撰寫了《論持久戰》演講稿。在這篇文章中,毛主席沒有引用多少晦澀難懂的概念加以推理,通篇文章就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分析抗日戰爭,有力批駁了種種錯誤論調,為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勝利廓清了認知迷霧。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盡管今天的中美鬥爭性質上不能等同於抗戰,但兩者的結果都關乎國家走向和民族尊嚴。亂雲飛渡中,不妨重讀《論持久戰》,體悟「危與機同生並存」的辯證思想,以及中國「為什麼會有最後勝利」的戰略眼光。
1938年春,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
特朗普政府狂風驟雨般打出關稅組合拳,意圖就是速戰速決,用巨大威壓脅迫對手服軟,在短期內達成不平等交易,實現利益收割最大化。
面對刀俎,不少國家曾幻想「以身飼狼」求得片刻苟安。但對中國而言,指望單方面妥協「求放過」是根本行不通的。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今日中國的體量就擺在那裡,再伏低做小,於冷戰思維的鐵腦瓜看來,也必要除之而後快。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試圖敲詐勒索封喉奪命,手段之霸道與凌厲前所未有,這是對中國國家主權和尊嚴的極限挑釁,中國沒有半點讓步的空間,更沒有半點屈從的理由。
此輪美國加徵關稅的對象涵蓋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對世界貿易體系的嚴重破壞。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堅決反制美方關稅霸凌行徑,不僅是捍衛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更是捍衛多邊主義、維護世界貿易體系的正義之舉。
更何況,如今的特朗普政府,可謂翻臉如翻書、視國家信譽如無物,每天都在否定前一天的自己,甚至連日放出「中國已上門求談」之類假消息混淆視聽。面對霸權主義「交易的藝術」,中國忍一時,換不來風平浪靜,退一步,得不到海闊天空,對方只會得寸進尺、予取予求。眼下,在美方分明還在繼續玩弄手段之時,中國豈能一廂情願指望口頭表態或一紙承諾有什麼保質期呢?
「鬥爭是團結的手段,團結是鬥爭的目的。」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中國都不得不奮起反擊、背水一戰,不能犯遇到問題和矛盾繞道走不願鬥爭的「軟骨症」、畏首畏尾不敢鬥爭的「恐懼症」和希望天下太平迴避鬥爭的「妄想症」。
面對全世界的反對聲浪以及美國資本市場動盪、物價全面上漲,近幾日特朗普政府的態度確實出現了一些緩和,定向「關稅豁免」等政策與最初的狂妄姿態形成鮮明對比。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很快會贏得勝利?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美方的第一輪攻勢無疑踢到了鐵板,但中國必須看清中美博弈的長期性和殘酷性。其一,盡管美國正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但今天的美國在經濟總量、科技水平、企業創新、人才數量等各個方面仍具優勢。在力量對比尚未發生根本性逆轉的階段,美國「下狠手」,必然會對中國造成一定衝擊。
其二,總體來看,遏制中國發展是美國的一項長期戰略。二戰結束以來,對於世界第二,美國從來都是竭盡一切手段進行打壓,因此即便兩黨輪流坐莊各唱各調,美國對華封鎖遏制也不會真的翻篇。
其三,中國發展勢頭強勁,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規模巨大的市場容量和充足的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以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這賦予中國發展的韌性和迴旋空間,但客觀地說,中國在擴大內需、產業結構、科技創新等方面還存在短板,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認真解決。
鑒於上述種種,中美最有可能的,是處於長期反覆博弈的狀態。正如《論持久戰》中所言,「沒有一定條件,速勝只存在於頭腦之中,客觀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只有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國才能確保贏得最後的勝利。
《論持久戰》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施蒂格利茨曾諷刺:「美國議員依賴1%的錢連任,為1%的人服務,甚至離任時再靠1%的人賞賜。」
今天美國社會內部所積累的各種矛盾,歸根結底是資本主義體制惡化造成的。而美國政府作為資本利益的代言人,絕無可能「自我革命」,真正去解決矛盾根源,必然是通過壓制、敲詐、盤剝等手段,向外轉移矛盾。這就決定了,無論是貿易戰、關稅戰,還是其他什麼戰,美國的所作所為都是自身矛盾不可調和之後,帶有掙扎性質、賭徒心態和甩鍋目標的冒險行為,注定是逆人類歷史潮流而動的。相比之下,今天的中國作為「賦能型大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理念,堅定地站在維護全球化和正常貿易秩序一邊,主張互利共贏,反對單邊主義。
同時,中國的發展從來不是別人恩賜的結果,而是億萬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爭取來的結果。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中國始終於封鎖中突圍,在打壓中超越,積累了豐富的鬥爭經驗。這決定了,中國的「奉陪到底」,不是口頭說說,而是符合歷史規律的,是正義的、進步的、得道多助的,「時與勢在中國一邊,勝利最終屬於中國」。
人民群眾是歷史真正的創造者。在《論持久戰》中,毛主席將之總結為「兵民是勝利之本」。放在當代背景下,這一思想可以延伸為「全民一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即在中美博弈的持久戰中,更關鍵的是要實現中國自身的發展、完善、進步和成長。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從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到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再到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對於中美博弈的長期性,黨中央已有預判,面向未來大國競爭進行了主動布局,這是中國應對遏制打壓的底氣所在。
從產業發展層面看,無論特朗普還是拜登政府,均沉迷於技術卡位,不僅讓自己畫地為牢,且催生了中國的「危機紅利」定律。近年來中國集中優勢資源突破「卡脖子」技術,加快關鍵環節國產化進程,人工智能、大數據、集成電路、新能源等產業迅速壯大,顯示出強大的戰略動員與集中攻堅能力。
從社會層面看,中國人民幾經風雨,越來越認識到「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絕非虛言,只有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化危為機、轉危為安。在特朗普政府發動本輪貿易戰之後,湧現了電商平台幫助外貿企業轉內銷、消費者大力支持國貨、股民跟隨「國家隊」為國護盤、學子高呼「科研報國」等大量愛國故事,主流輿論高度團結,呈現出了強大的歷史主動性。這種自我覺醒、自我調節、自我加壓、自我優化的國家能力,正是持久戰最終勝利的核心支撐。
毛主席曾強調:「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今天的中國,正一步一個腳印將之變成現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抗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上甘嶺」,這是美國挑起新一輪貿易戰後,中國互聯網上的熱評。歷史從不重覆,但總是壓著同樣的韻腳。今天,重溫《論持久戰》,不僅因為它為中國在戰略認知上提供了清晰框架,更因為它所蘊含的方法論智慧、辯證唯物主義、群眾路線思想,對於新時代的國際博弈依然具有巨大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