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從「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到「校正回歸」 台灣抗疫高創意低成效

博客文章

從「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到「校正回歸」  台灣抗疫高創意低成效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從「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到「校正回歸」 台灣抗疫高創意低成效

2021年05月27日 19:35 最後更新:06月19日 10:15

看著台灣的疫情接連爆發,一邊對台灣同胞的慘況感同身受,另一邊對台灣官員的文化創意,大開眼界。

台北市爆疫核心地段萬華區,充斥著阿公店和茶館,這地區是台北的色情場所老區,從業員都是40、50歲以上。自從蔡英文於2016年上台之後,與大陸關係急速轉壞,大陸遊客劇減,蔡英文就搞出「新南向政策」,要吸引東南亞遊客來台,結果大開中門,讓大批東南亞妓女到台灣「揾食」,為萬華區色情事業注入年青「新血」,結果該區成為爆疫中心,出事後東南亞小姐自然不會主動投案,而是全台逃亡。新南向政策可謂「成果豐碩」。

萬華區出事,台灣的抗疫總指揮、衛福部長陳時中發揮他的文化創意,稱萬華區的買春活動為「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成功轉移注意。看著有基隆60多歲男子連續26天每天坐火車去台北萬華區,搞「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頓覺台灣人的聯繫確是「挺緊密」的。

陳時中的創意不止於此,他又創出「校正回歸」這個新名詞。初時大家都不太了解「校正回歸」是什麼東東。以為5月22日出現400宗「校正回歸」個案,只是一次過,以為疫情爆發之初,台灣地方政府向上報告疫情的時候,因誤填資料或報告不及時或檢測延誤,漏報了一些個案,於是台灣一次過把漏報的個案重新公佈。

但其後見到台灣連續6日,差不多每天都出現200多宗「校正回歸」個案時,大家終於明白「校正回歸」這個名詞,真正創意不是文學上的,而是統計學上的。當每天都有近半數的個案「漏報」,幾天之後才報出,但又不計入當天的確診數字,就等於經常把每天的確診數字少報一半了。以今天(5月27日)為例,台灣新增401宗本地確診個案,另有266宗「校正回歸」個案,加起來已是667宗了。

台灣的統計創意在於世界各地從沒用過這種方式,去公佈新增確診數字。有些地區界定確診的標準有所改變,會調整確診數字,但都只會是一次性的。至於漏報或遲報的確診個案,全世界都會加到當天的新增確診數字,而不會分拆開來,不計入當天的確診數字。你不能夠不佩服台灣政府的文創思維。

說穿了,這些創意的背後,其實是想掩飾爆發疫情的尷尬。台灣自命為「抗疫優等生」,如今卻變成「抗疫留班生」,成為疫情重災區,而台灣一天的檢測量只有一萬多,以一個2300萬人口的地區而言,少得可憐。相信實際的染病人數比政府所公佈的確診數字多5倍也不止,估計台灣疫情,尚未見頂。

台灣那種「少檢測,少確診」的政治行為,客觀上影響了台灣的抗疫。例如金門縣為了防止新北市和台北市等疫情重災區的帶病毒者進入,定出進入金門的人要有3天內的核酸測試報告,否則就要即場進行檢測。結果該政策被陳時中以違反中央政策為由,完全廢掉。台灣政府任由帶病毒者在島內自由流動,而且不做檢測,就助長了病毒的散播。

台灣的抗疫方式,充滿了政治性,亦體現在疫苗的供應上。台灣的疫苗嚴重不足,當地多個地方政府想從大陸購入疫苗,但台灣政府卻諸多阻撓。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公開表示,大陸願意提供疫苗予台灣。但陳時中的回應是:「他們沒有在打的,我們有點興趣啦!他們在打的,我們不敢用啦!」

表面看,陳時中似乎是不想要國藥、科興和康希諾幾種內地在打的疫苗,只想要復星代理的復必泰疫苗,但當台灣南投縣想輸入復必泰疫苗,陳時中又說,「目前中國大陸還沒有核發復必泰藥證,其中不知道有什麼問題。」陳時中藉口多多,只是不想用大陸提供的疫苗而已。

最好笑的是,美國在台協會負責人儷英傑開召記者會,一方面拿出一個菠蘿出來挺台灣,另一方面被問到美國會否供應台灣疫苗的時候,他就輕微淡寫地說「台灣確診數目較低」,意思是「台灣自己可以搞掂,不用美國提供疫苗。」這個借台灣報細數作為美國不供應苗的藉口,已經夠台灣尷尬了。

台灣以政治態度、而不是以科學態度去抗疫,結局只有一個,就是令到台灣的疫情難以控制,受苦的只是台灣民眾。

盧永雄

Tags:

疫苗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一邊談一邊練好內功

 

中美關稅戰打到如今,終於出現第一個轉折點。中美雙方即將進行會談,與此同時,中國亦公布一系列支撐經濟的舉措。

先講中美貿易談判。

中國宣布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將在5月9日至10日訪問瑞士,在訪問期間,會與美國財政部部長貝森特舉行會談。國家商務部發言人說,近期美方高層不斷就調整關稅措施放風,並通過多個渠道主動向中方傳遞信息,希望就關稅問題與中方談起來,中方對美方的信息進行認真評估,在充分考慮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國業界和消費者的呼籲的基礎上,中方決定同意和美方進行接觸。

商務部發言人更強調,「任何對話談判必須在互相尊重、平等協商、互利互惠的前提下展開,中國有句古話,聽其言觀其行...如果美方說一套做一套,甚至企圖以談爲幌子,繼續搞脅逼訛詐,中方絕不會答應,更不可以犧牲原則立場、犧牲國際公平正義,以尋求達成任何協議。」

就目前的形勢可以有幾點基本的分析。

第一,談總比不談判好。中美展開接觸是一個重要轉折。

第二,不要期望很快可以達成協議。近日韓國、日本等地先後與美國進行談判,但也未談出協議來。以特朗普1.0的經驗來看,這場談判相信會是漫長而艱巨的,不能夠一蹴而就。

第三,承痛能力強者勝。中美互加高額關稅,各自承受痛楚,如果任何一方承受痛楚的能力較低,希望快速達成協議,就只能夠作出更大的讓步。所以中國是要預備了打持久戰,要爲美方放血,令美方感覺痛楚,才能爭取好的協議。而不是像美國那樣天天說,很快就達成協議。

這樣就很能夠理解,為什麼在宣布和美方將會開展談判的同時,中國也推出一攬子支撐經濟措施,由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一起公布。在眾多措施中,有幾項比較突出。

第一,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為銀行提供長期流動性1萬億元。目前銀行收到存款之後,須按存款準備金率保留部份資金,然後再借貸出街,今次下調0.5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換言之就是收到100元存款後,等於可以借多0.5元出街,這是增加資金供應的重要舉措。另外,亦將汽車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的存款準備金率,由5%調降至0,此舉會增加汽車貸款供應和購買設備的貸款供應。人民銀行另外也會設立5000億元的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等一系列的新增貸款,鼓勵消費和投資。

人民銀行長潘功勝總結金融市場首季的狀況指,上證指數在第一季維持在3300點左右,在4月7日下跌後迅速反彈企穩;在債券市場,十年國債的收益率徘徊在1. 65厘左右,相對平穩;而人民幣對美元匯價稍爲貶值後,回升到7.2元左右,亦顯示跨境資本流動相對均衡。

可以這樣解讀阿爺的想法,就是前一階段在美國大打關稅戰開打下,中國的金融市場仍然企穩。如今在進入中美貿易談判的階段,中國再推出一攬子支撐經濟和金融的方案,增加市場資金流動性,大力支撐經濟,準備再打一場關稅持久戰。

特朗普上台之後,主動發動對全世界的關稅戰,比較中美兩國的作戰方式,美國是「拍腦袋式」,一想到就來,企圖用雷霆萬鈞的態勢,將所有籌碼都推向枱面,希望可以「兇到」對手,快速達成對自己有利的協議。但是遇上中國這種強硬回應的對手的時候,美國似乎並沒有後著,所以特朗普唯有不斷放風,說中美正進行談判,希望可以盡快達成協議,借出口術來穩定市場的人心,但是實際上沒有什麼支撐經濟的舉措,惟有不斷恐嚇聯儲局主席鮑威爾要減息,只是在關稅推高通脹前提下,聯儲局減息的空間相當有限。特朗普只是一種「清兵」的打法,胸口有一個勇字。

反觀中國,就早已準備特朗普重新上台再打一場關稅戰,中國是「算無遺策式」,下棋先想九步,早已爲高關稅帶來的中美脫鉤做了充分的準備,去年9月式先出招救市,減緩經濟放緩的衝擊;如今等談判開始再推一攬子的放水救市措施,顯示中國為可能的長期談判紥穩根基,是一種「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打法,不會日日宣稱自己「贏麻了」。

照現狀走下去,誰忍不住痛要盡快達成協議,誰就要作出更大的讓步。所以這場談判中國不怕慢慢談,會否快速結束談判,主要看美國有多痛,以及願意作多大和多快的讓步。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