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20萬「雙非童」正離港 港孩也內流大灣區讀書 孩子問: 「為什麼說警察是壞人?」

博客文章

20萬「雙非童」正離港 港孩也內流大灣區讀書 孩子問: 「為什麼說警察是壞人?」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20萬「雙非童」正離港 港孩也內流大灣區讀書 孩子問: 「為什麼說警察是壞人?」

2021年07月25日 13:16 最後更新:07月28日 10:09

7月18日,全國首家港澳子弟學校——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揭牌,並將於9月1日正式開學,第一批招收的300名學生中,85%是港籍,15%是外籍、澳門籍、台灣籍。

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總校長鄭景亮,是前香港培正中學副校長,他十分了解香港學校運作,所以在香港讀書的孩子回流這學校讀書,應該不難適應。

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總校長鄭景亮(右1)接受聘書。

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總校長鄭景亮(右1)接受聘書。

據內地媒體《新學說》報道,香港的國際化教育曾堪稱一個「標桿」,也衍生出了「跨境學童」這個特殊的現象,內地學童、特別是父母都不是香港人的「雙非兒童」去香港讀書,似乎象徵著接受更純正的國際化教育。可是最近一兩年,情況正在慢慢發生著改變——為數不少的家庭正在離開香港,回流內地。雖然沒有明確的數據顯示回流的人數,但從這幾年廣深地區港澳子弟學校如火如荼的興建可窺得一斑。

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從1998年到2020年,一共有超過20萬「雙非港寶」出生。

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從1998年到2020年,一共有超過20萬「雙非港寶」出生。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從1998年到2020年,一共有超過20萬「雙非港寶」出生,但回流國內的家庭中,還有其他類別孩子,不少本身父母是外籍、港澳台人士。

據《南方日報》2021年的數據顯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推進,廣東省已形成了包括1所港澳子弟學校、2所香港子弟學校和廣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地18所中小學港澳子弟班在內的港澳子弟教育體系,在讀學生規模達到3700人;另外還有大量港澳子弟就讀於常規中小學的常規班級,其中在廣州市就讀的港澳台中小學生超過1.8萬人。

造成「回流」,疫情當然是重要誘因,但《新學說》和其中的月亮媽媽、雨可和黃先生深聊過之後發現,背後是一大批家庭的教育理念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見微知著,文化、視野和格局正在成為越來越家庭做教育選擇時的決定因素。

為何千方百計去了香港,現在回來?

1. 疫情催生回流

月亮媽是2019年9月帶著孩子從重慶去香港讀書的,三個孩子曾分別就讀於香港英系和日系的國際學校。

「當時我們考慮的是,孩子將來肯定要出國留學,而香港的教育很國際化,先到香港學習一段時間,將來出去更容易。」

結果只上了一個學期的學,就遇上了疫情。2020年上半年,學校老是停課,或者讓學生在家上網課,效果很差,於是月亮媽考慮,要不先到廣深地區找個學校過渡一下,同時觀望香港的態勢。

黃先生遇到的也是相似的情況。

他是深圳人,太太是香港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就近水樓台地把孩子送到香港讀幼兒園直到小學。

疫情發生後,從2020年2月到5月,他在香港公立學校就讀的兩個孩子上的都是錄播課+線上課。5月學校才開學,到了7月就又放假了。

出於對新學期學校能否開學的擔心,黃先生開始動心起念讓孩子們回深圳讀書。

黃先生的孩子在龍崗中心城龍城廣場。

黃先生的孩子在龍崗中心城龍城廣場。

2. 不止是疫情,還有政治社會問題

「可是,疫情並不是讓我們回歸最大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因為香港的社會問題。」黃先生坦言。

「在香港,孩子有時候看到海報會問我:為什麼說警察是壞人,警察不是應該保護我們嗎?還有一些更過分的事情,孩子也在見證著。我覺得孩子的童年應該開心快樂,這些社會問題不應該由孩子來承擔。

雖然我的孩子還在小學,同學之間不會談論這些問題,但人是環境的產物,長大後不可避免。我的一些香港鄰居就遇到這樣的苦惱,一家人因為各自立場不同,鬧的整個家庭很分裂。我不想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

3. 不公平待遇

和月亮以及黃先生一家在疫情期間離開香港不同,雨可早在2018年就帶著孩子從香港來到北京讀書,至今已有3年。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雨可在香港一直待到15歲,之後去了加拿大讀書,回來後又在香港工作了10餘年,對香港很有感情。但她的孩子在香港學校裏的遭遇,卻讓她心灰意冷。

當時,雨可家的老大在香港一所英系國際學校就讀已有5、6年,這所學校亞洲人和歐美國家的人群大概一半對一半,「但幾乎所有的學校校隊、比賽、舞台表演等機會,主角都是英美學生。比如老大熱愛足球,水平也不錯,但校隊只讓他當守門員,一次上場踢球的機會也沒有,讓他很沮喪。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還有一件發生在春節的事也讓雨可憤怒。那年,學校通知春節放假到初五,而一般香港的學校都是到初八才上學,有不少從北上廣深等地區來香港讀書的家庭,趕不回去。

「我感到很氣憤,為什麼聖誕節、復活節學校都放足,春節要放的那麼『委屈』?於是我和校方據理力爭,準備了一份很厚的研究報告,把香港所有國際學校的放假時間表列了一個清單,希望學校能尊重我們的傳統節日。」

最後,在中國家長的爭取下,學校把假期延長了。但經歷了一些不公平的事件,也讓雨可累積起了對學校的失望。

左:雨可家的老二、老三參加北京的營火蟲奇珍異獸動物團;右:北京的生活豐富多彩,雨可想讓更多香港的朋友看到

左:雨可家的老二、老三參加北京的營火蟲奇珍異獸動物團;右:北京的生活豐富多彩,雨可想讓更多香港的朋友看到

4. 文化、身份認同是大問題

除了疫情和不公平的待遇,月亮媽反思,促成她們回流的還有一個重要但被忽視的問題,就是身份認同。特別是在純國際學校,體現得更為明顯。

像是她兒子在香港就讀的日系學校國際部,雖然有中文課,但僅限於認字階段;女兒讀的英系學校,雖然用的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但為了照顧周圍同學的程度,4年級的她用的是2年級的教材。

「孩子小時候,我們會陪他們讀古詩、看中國文化的內容。但現在孩子基本用英文交流,回家後老師佈置的作業也是英文的,你會發現,他們讀中文書越來越困難,漸漸就不愛讀了。」

雨可也深有感觸。她孩子所在的英系學校,中文課很少,有外國孩子的家長對中國內地的情況不瞭解,卻灌輸給孩子說覺得內地不衛生、不安全的想法。

「我不想孩子有一天告訴我說,自己不想去內地了,成為完全的外國小孩。」

各種原因疊加,讓這些爸爸媽媽們決心離開香港,到內地尋找合適的學校。

最近幾年,從香港回流內地的家庭不在少數,其中廣深地區是首選。

雨可就曾加入一個深圳國際學校的港孩群,群裏已經接近400人。黃先生說,2020年7月他在深圳找到一所學校,門外排著30、40名家長,都是從香港回來的。

2020年6月,月亮一家來到深圳考察學校。「以前對深圳不瞭解,總覺得深圳的教育和北京上海香港相比,還是有差距的,但這次看下來,沒想到深圳的國際教育發展得這麼快,有很多學校的選擇。」

由於公立學校普遍設定了入學門檻,大量港澳籍學生就讀於民辦學校。月亮媽給孩子找的就是一所民辦雙語學校。

「當時我們深圳學校和香港學校的學費都交著,因為香港的學校也是很難考進的那種,我們不想輕易放棄。我對孩子說,『你上過之後自己衡量一下』。」

9月開學,僅僅過了1個月後的國慶節,女兒就斬釘截鐵地告訴媽媽,她不想回去了,非常喜歡現在深圳的老師和同學。哪怕現在一天的作業量是過去一周的量,她都覺得很開心。

「而且深圳確實包容性更強,政府用很好的政策吸引優秀人才。月亮爸爸是博士身份,只用了半個多月就落戶深圳了,對人才特別友好,很容易讓人有城市主人的感覺。」月亮媽感慨。

黃先生則給孩子選擇了一家香港人創辦的深圳國際學校,裡面很多都是港孩。

而雨可最終選擇了去北京,經歷了之前香港學校中文課少、身份認同等的問題,她最終給三個孩子選擇了一所公立學校的國際部。

儘管有不少家庭選擇離開香港,但無法否認的是,香港的國際化教育仍然有其優勢。

在最近發佈的全球IB成績榜單上,香港IB學生了38.93的平均分,遠高於全球平均分33.02分,而且連續第二年超越IB教育強國新加坡,還收穫了130個IB滿分,實力不可謂不強勁。

「香港的教育仍然有其優秀的地方,這也是我們當時選擇在香港求學原因。」但即使如此,月亮媽坦言,帶著孩子在深圳求學的這一年,她從來沒有後悔過自己的決定。

不僅是因為在這一年,孩子能踏踏實實坐在教室裏上課——要知道孩子香港學校的朋友說,2020/2021這一學年,他們總共只上了32天課;更多的是她作為家長對於國際教育思考的轉變,以及孩子發生的變化。

「以前我想著,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將來出國比較容易,所以選擇了純國際學校,讓孩子能提前適應西方文化;現在轉變了想法,深深覺得中國孩子還是要根植於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再去瞭解、尊重其他文化。

以前想的是香港更國際化,基礎教育更被英美的好高校認可,現在我認為只要把基礎打好,具備在全球範圍內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去哪裡都可以,而且一定要出得去、回得來。」

月亮媽說,孩子在這一年的收穫很大,變得自信了很多,並且因為遇到了好的語文老師,她重新拾起對中文學習的熱愛,晚上捧著中文書讀,不肯睡覺;孩子喜歡畫畫,學校經常會有很多藝術家來訪,藝術老師也會帶他們看展覽,學期末,月亮拿到了學校頒發的「Best Artist」(最佳藝術家)的獎項,和「最全面發展獎」。

雨可同樣感到欣慰,轉到北京的學校後,孩子們中文確實好多了,老大原來只能寫300字的中文文章,現在能寫1500字;更重要的是,經歷了香港學校的不公平待遇,現在的學校讓他們有了更多的機會和舞台。

「原本他因為被打壓,經常覺得自己不行;但現在有了很多『發光』的機會,參加了籃球校隊、辯論隊,獲得了很多認可。」

同時,雨可一家都也非常喜歡北京豐富的教育資源,「孩子們可以很容易接觸到最一流的博物館、美術館等等,想看什麼展覽都有。他們見識的東西越多,視野會變得很不一樣,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更多元化。香港也有這樣的展覽,但畢竟場地有限。」

而黃先生一家從香港回到深圳,最現實的一個好處是,「新學校就在他家樓下,和之前在香港要坐一個小時的校車上學相比,孩子能多睡一個小時!他們很開心。」

在被問到之後是否還打算回香港繼續就讀,三個家長出奇的一致。

月亮媽的態度很明確了,「孩子不適合來回折騰,而且在深圳我們全家人能團聚,不用出現像過去爸爸在內地打拼,媽媽在香港陪讀,父親缺席孩子教育的情況了。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為了去所謂名校讓孩子和爸爸分開,現在想來,沒有很大的意義。而且深圳也值得我們在這裡安家。」

在一次大灣區圓桌沙龍上,月亮給大家分享了她對香港和深圳的看法。她寫道:

「我生在香港,如今在深圳學習生活,我既喜歡香港的家,也喜歡深圳的學校,作為一個喜歡畫畫的大灣區孩子,我希望未來可以成為一個設計師,為把大灣區設計建設地更美麗貢獻自己的力量。」

雨可已經把生意搬來了北京。在她看來,未來內地的機會可能會更多。

來北京之後,雨可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是,把自己在內地去過、玩過的地方,發朋友圈和Facebook。在她看來,香港的朋友和國外的朋友,還是對大陸不夠瞭解,所以會產生偏見。

「我想多讓一些香港的朋友看到,真實中國內地的生活是怎樣的,像北上廣深等城市,和香港相比根本沒差。」

這樣發的內容多了,雨可說,朋友們的想法確實是會改變的。「有一些香港國際學校的媽媽告訴我,要多帶孩子來內地看看。」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上海

有「中國第一網紅」之稱的李子柒沉寂近4年後終於復出,兩日在各社交賬號更新了3條新影片,瞬間引爆全網,不足1日點擊率即破億,海內外粉絲一片沸騰。

李子柒微博復更不足1日點擊量破1億(微博截圖)

李子柒微博復更不足1日點擊量破1億(微博截圖)

停更近3年無預警復更

因獨創古風田園短視頻而爆紅的中國網紅李子柒在2017年疑因與經紀公司合約糾紛問題停更,社交賬號已有超過3年未有更新,曾經的「流量王」逐漸淡出公眾視線。沒想到近日無預警復更,11月12日及13日在抖音、YouTube等平台上傳3條影片,即吸引眾多網民關注,不足1日播放量已破億,強勢回歸依然人氣無減,再創流量奇跡。

時隔多年,李子柒在多個社交平台更新影片(YouTube截圖)

時隔多年,李子柒在多個社交平台更新影片(YouTube截圖)

2日連更3條影片人氣不減

今次李子柒發佈的第一條影片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漆器」為主題,紀錄她雕漆工藝的過程,她在文案中提到「這個大漆視頻遲到了四年」,並表示漆同柒,「我給這幅雕漆隱花的漆器作品取名「紫氣東來」,希望經過種種困難,一切乾坤轉運。影片發佈不到24小時,流量已突破1億次。

李子柒新影片以「漆器」為主題(影片截圖)

李子柒新影片以「漆器」為主題(影片截圖)

另一條影片中李子柒展示了自己如何在山林間打造衣帽間,13日她則發佈了一條穿著綠色抹胸長裙自彈自唱歌曲《如願》的影片,三條影片均保持她一貫慢調、古風、寫意風格。

觀看影片

強勢回歸引海內外粉絲沸騰

「李子柒回歸」的話題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一,而在YouTube頻道的更新亦引來海外粉絲沸騰,留言區有各國粉絲用各種語言留下評論,有人甚至指「在全世界最需要她的時候,她回來了。」其實斷更的3年間,李子柒的海外粉絲不降反增,在沒有任何內容更新的情況下,YouTube訂閱粉絲數從1400萬漲至2010萬。

影片發佈後吸近5萬條網民留言(YouTube截圖)

影片發佈後吸近5萬條網民留言(YouTube截圖)

接受訪問透露過去3年行蹤

除了在社交平台復更,李子柒也接受了內媒的訪問,透露過去3年的行蹤及心路歷程,除了處理合約糾紛,她還走訪20多個省份,拜訪超過100位文化工作者,為後續工作做準備。有內媒也透露李子柒已經正式將身分證名字「李佳佳」改為「李子柒」。

李子柒似有意涉足非遺傳承(微博截圖)

李子柒似有意涉足非遺傳承(微博截圖)

未來新作品令人期待

在抖音擁有逾5千萬粉絲,進軍YouTube宣傳中國文化亦大獲成功,可謂網紅界的傳奇人物,自譽為「傳統文化創作者」李子柒似乎有意涉足非遺文化傳承,強勢歸來會否有更多令人驚喜的作品,令人十分期待。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