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探監屢現漏洞令當局有意檢討 在囚者在社媒更新現況惹關注

博客文章

探監屢現漏洞令當局有意檢討 在囚者在社媒更新現況惹關注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探監屢現漏洞令當局有意檢討 在囚者在社媒更新現況惹關注

2021年09月13日 10:16 最後更新:10:18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早前批評,有在囚人士聯同外界試圖「建立勢力」,危害國家安全,又指相關人士們利用的途徑,包括藉神職人員、議員身份探訪時「通風報信」,更「有組織」壟斷監獄物品供應,有「斂財」和「製造特權」之嫌。有消息指,當局正檢討機制,以免探監權利遭濫用,失去探監原意。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

現時《監獄規則》訂明,除親友之外,幾類人士可申請探監,包括警務人員、法庭人員、法律顧問及專職教士等。雖然條例無特別就立法會及區議會議員探訪在囚人士提到探訪安排,但懲教署署長能在法例下有權酌情處理,讓在囚人士接受議員的公務探訪。

更多相片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陳克勤。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陳克勤。

工聯會九龍東總幹事鄧家彪。

工聯會九龍東總幹事鄧家彪。

新思維代主席黃俊瑯。

新思維代主席黃俊瑯。

前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

前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

懲教署署長胡英明。

懲教署署長胡英明。

前南區區議員袁嘉蔚。

前南區區議員袁嘉蔚。

而根據申訴專員公署早前引述懲教署的解釋,議員公務採訪僅屬「酌情安排」,署長會考慮申請理據、是否合乎公眾利益、以及會否被濫用,確信公務採訪屬必須且無其他方法替代,才會批准。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陳克勤。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陳克勤。

對於外界的關注,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民建聯陳克勤認為,以往的探監制度行之有效,市民亦按規矩辦事,惟最近有不少「黑暴」分子被還押或判囚,以致他們的支持者化身不同角色,如神職人員等,並且在探訪期間,涉嫌鼓動在獄中抗爭,甚至串連其他相關犯罪的囚友,所以對監獄的運作有很大影響。

陳克勤續指,若當局認為制度遭濫用,是有權檢視並提出收緊,但會影響其他在囚人士見家人,以至被神職人員協助囚友更新的機會,因此有關危及監獄安全和管理的行為是損人不利己。

工聯會九龍東總幹事鄧家彪。

工聯會九龍東總幹事鄧家彪。

擔任太平紳士已有6年的工聯會鄧家彪亦向Ariel分享自己過往4次突擊檢查監獄設施的經驗。他形容署方管理水平很高,在囚人士亦獲得人道和依足法例的對待,相信署方一視同仁,不允許任何囚友有特權。

鄧家彪又批評,有「黑暴」分子以至政治領袖裡應外合,繼續發揮自己在社會和政治上的影響力,希望社會反思:為何能允許在囚人士,可以繼續在社交平台更新現況和表達感受,而他們的遭遇更加能獲傳媒「緊貼」報道,甚至能在獄中藉故,且不斷地投訴。他形容上述情況匪夷所思,認同政府要檢視制度,以免一小撮人士濫用,影響其他在囚人士。

新思維代主席黃俊瑯。

新思維代主席黃俊瑯。

被問到探監制度應否檢視,新思維代主席黃俊瑯則認為宜鬆不宜緊,因為現時探監制度對在囚人士有支援及申訴作用,如因個別原因修改,會影響正常程序發揮的效果。他又指,政治原因的探訪只是個別情況,希望當局考慮其他在囚人士以至社會整體的情況。

前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

前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

面對鄧炳強不點名批評有組織壟斷監獄物品供應,關注囚權組織「石牆花」創辦人、前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回應查詢時,稱他們會減少評論,多做服務,所以不會再公開談論鄧炳強的說法。

邵家臻早前向傳媒稱,鄧炳強所指的髮夾及朱古力等物資,確實在監獄內較稀缺,但認為相關言論有不少誤會,強調自己和組織無意圖壟斷上述物品。他又強調,包括寄給在囚人士的書信及書籍等物資,都要經過署方審查;相反,懲教署職員有時執法,有時卻不執法,令他們感到無所適從。

邵家臻擔心在鄧炳強提出質疑後,相關審查會收得更緊,日後或會限制書信數量,而「石牆花」亦會檢討以往的網上呼籲工作會否在無意間造成誤會,將會減少在網上進行呼籲募集物資。

懲教署署長胡英明。

懲教署署長胡英明。

懲教署署長胡英明日前接受《南華早報》的專訪時,特別提到涉嫌違反《國安法》而還押的前區議員袁嘉蔚在獄中受到囚友的「英雄式歡迎」。胡英明強調,「監獄不是培養意識形態的地方」,所以要防止一些囚犯如外國恐怖組織般在獄中招募成員,署方亦會全天候監視某些囚犯,如針對三合會頭目一樣。

胡英明又指,袁嘉蔚與其他五人因藏有髮夾、文具等違禁物品一起受紀律處分,當時引發18名在囚者集體抗議,最終要懲教處出動「黑豹部隊」處理,他本人更親自到場指揮。他形容,事件證明袁嘉蔚在獄中得到強烈支持,而她並非第一次引發事端。

前南區區議員袁嘉蔚。

前南區區議員袁嘉蔚。

而事實上,懲教署署長胡英明一直以來,都炮轟有人濫用探監制度,他的上司、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更加在上周開腔,批評有在囚人士聯同外界試圖「建立勢力」,危害國家安全。面對兩位高官如此高調地表態,探監制度有漏度,相信當局要檢視相關條例,亦非空穴來風。

即使建制派和民主派對問題看法不一,但值得關注的是,若然探監制度被收緊,最受影響的可能是一眾在囚人士和其親友。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第七屆區議員年度工作報告公布之後,新一屆區議會的表現備受關注。民青局局長麥美娟星期二(4月8日)晚出post,不點名回應外界「唯數字論」,數字當然有其價值,讓公眾能客觀了解議員的部分工作,但絕非衡量服務的唯一標準,區議員更要用實際表現爭取更多市民的認同。

早前有傳媒報道統計區議員工作報告相關數據後批評,區議員開會發言表現參差,有個別區議員開會「齋坐」冇發言。麥美娟4月7日解畫指,區議員在開會前都會做好功課,了解議程,知道針對什麼議題發言,但有可能在開會時較遲舉手,意見已被其他人發表,再重複發言已沒有意思,她認為要善用會議時間,非為發言而發言。

麥美娟4月8日在社交媒體發文,以自己擔任26年區議員的經驗作出回應,指自己見過勤勉盡責者深耕社區,也目睹過敷衍了事的躺平現象,甚至有每三個月僅現身一次會議的議員,卻能穩坐整個任期。佢話,相比之下,新一屆區議會的表現可說是前所未有。

帖文提及,有人關心區議員開會發言次數或是處理個案/查詢的數目差異等,佢擔任議員多年,見識過「拉布」八個、十個小時的會議,也聽過無數「為講而講」的發言。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會議的成效,是有沒有就議題充分反映到地區意見,而不是簡單的時長次數。

麥美娟續指,瞭解到區情不同,如人口密度不同,自然會出現個案的數目差異,單純講求數字難顯真章。正如處理一宗複雜的鄰舍糾紛所需精力,可能十倍於一般諮詢,凝結的心血遠超統計表呈現的數值。

她舉例,今年和區議員及關愛隊探訪的兩個家庭,家中成員因嚴重意外重傷或不幸逝世,家庭頓失經濟支柱,陷入困境。當時正是區議員們透過地區網絡聯絡到他們,比所有部門、慈善機構都要快,並馬上協助他們向不同社區基金或善團申請援助金,為他們解決燃眉之急,及後也作為橋樑聯繫社會不同的有心人向他們提供援助並持續跟進。「數字上,這只是兩個個案,但其意義絕非冰冷數據能夠反映。」

麥美娟坦言,數字當然有其價值,讓公眾能客觀了解議員的部分工作,但絕非衡量服務的唯一標準,區議員更要用實際表現爭取更多市民的認同。

她分享早前到東區與區議員及關愛隊探訪長者家庭的一個細節:在聊天中發現長者家中牆上貼有一張微微發黃的紙,寫有緊急聯絡人的資料,赫然寫著的並非子女的聯絡,卻是當區區議員的名字和電話。「這8位數電話號碼的背後,是議員用誠心服務換來的信任,我想這才是區議員最有意義的『數字』」。

麥美娟重申,新一屆區議員們都盡責履職,達成了區議會主席指派他們的任務和各項目標。新一屆區議會有「四個第一次」,「第一次」引入履職監察制度,確保區議員盡責履職;「第一次」全體區議員出席率不低於80%,出席率更為歷屆之最;「第一次」全體區議員上任3個月內成立辦事處,每週開放時間不少於40小時,包括至少4小時的非辦公時間;及「第一次」全體區議員每年提交工作報告,系統化向社會彙報區議員的工作。每個「第一次」都是要回應市民對新時代區議員的期望,希望區議員能履職盡責,多接觸市民,協助政府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報」,更好為市民排憂解難。

高人認為麥局長曾經擔任區議員20多年,親身經歷了,反對派如何騎挾區議會拉步,拖垮政府施政,令香港整個社會發展舉步維艱,更能感受到做實事的重要,「唯數字論」只是形式主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