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市民的呼聲

博客文章

香港市民的呼聲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香港市民的呼聲

2021年09月13日 13:42 最後更新:13:49

週六、日兩天在全港各區,出現了許多以往不常見到的商界大佬等人站街,原因是選舉委員會第5界別的港區人大及政協當然選委,發起在全港各區擺設近千個街站,以“落實愛國者治港 推動良政善治”為主題,宣傳他們對市民的綱領及新選舉制度,並聆聽市民意見。

此一景象,少見卻意義非凡。

我歸納一下市民的留言,如果分兩大類:

一類是政治議題。

市民普遍是支持香港落實國安法,讓香港重回穩定的政治局面和社會秩序,安心才可樂業。只要一提起這個議題,多數人都說知道這個法案,知道這是中央為香港做了件好事。

有市民留言寫“我對香港前途充滿信心,主因有國安法,有法治精神!”香港人的心跡、心聲,讓我們看到香港的穩定基本盤。

一類是民生議題。

許多市民留言比較集中的是,希望香港政府要帶領社會各界參與大灣區發展、多建公屋、多些關注弱勢社群、解決醫療睇病難等等意見。

這些留言很街坊,但很貼地,讓不少社會精英觸摸到社會跳動的脈搏,從雲端走入凡間。以後有時間,選委們還會再做,這不是包辦政府的職能,相反是把握民情更好地督促政府,落實“愛國者治港”的目標,達致良政善治。

過去一周,中央先後發佈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化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的重大規劃 ,《跨境理財通》也於9月11日正式啟動、深圳市政府也將於下個月在香港出售政府債券,這是香港市場首次為內地地方一級政府直接出售離岸債務。

利港政策一浪接一浪,不知道香港政府能否及時理解、拿出配套方案,因為這涉及香港未來中、長遠的發展方向。

相反,在街站中許多市民主動和我們聊天,說最近國家給了香港許多有利政策,香港應該如何跟上內地深化改革開放的步伐,紛紛提出自己成熟或不成熟的建議。

的確,往往智慧就在民間。

第一,大家希望香港要加快融入大灣區。

前海合作區對香港而言,將是最重要的接駁位,新界北與前海合作區只有一灣之隔,位置戰略,有必要因應新形勢新變化,重新規劃。

此前,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就曾提出,香港新格局應是“南金融,北創科(點擊閱讀),這是融入大灣區的一種新思維。

既然深圳已經重新調整規劃,香港的城市發展格局,也應該主動形成一個北連前海的全新發展區。

市民還說,香港要視“前海方案”是機遇不是競爭。

深圳的科創產業已經初具規模,若要成為國際一流的先進科創中心,少不了現代服務業的合作,這正是香港的長處,也正是香港適逢其時地融入其中,“以我之長,補他之短”。

第二,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應是“借風讓我上青天”。

“跨境理財通”的推出,可以為國家未來的跨境金融合作提供有益的實踐。

目前,人民幣在資本專案尚未開放的子專案已經所剩不多,隨着中國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張,以及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人民幣有條件在不長的時間內實現資本項目的完全可兌換。

中央讓香港先行先試,必定會更有效地鞏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如果香港這一步走穩了,我們無懼來自新加坡的金融競爭。

第三,香港是國家通往世界的一個重要門戶,深圳則是對接這個門戶的內地城市,對深圳和大灣區而言,前海合作區未來正是與港對接、通往世界的關鍵接駁位。

香港迄今已有超過1.1萬間港企在前海落戶,實際利用港資226億美元,此外當地還有青年創業基地。

許多市民表示,因為香港在防疫方面落後於內地,使兩地封關一年半,同樣也讓香港的對外視窗關閉了一年半。現在必須要急起直追,儘快把與內地的關口打通,讓大家重回大灣區大展拳腳。

第四,利用好深港兩地連結地,釋放大量土地解決市民住房問題。

過去總是將新界北當作邊陲地帶,許多精英在一定程度上,認為保留一片過境地,或者是緩衝地,這樣有利維護“兩制”。

現在市民認為這些看法已經大落後于兩地融合的發展趨勢。當兩地合作形成新的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業充實了,交通便利了,大家還有什麼擔心不選擇在“邊陲”居住?

市民的呼聲,也是民間的智慧,希望政府聽一聽,可行的就予以吸納。

前不久,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香港與深圳的協作,需要整體規劃發展,下月《施政報告》將會觸及有關計畫。

我們期待政府拿出智慧和擔當,回應市民的呼聲。

作者:

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董事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前海

往下看更多文章

為什麼要用10萬億為地方減負?

2024年11月11日 11:31 最後更新:11:45

作者:李達詩,資深政經評論人。

中國財長藍佛安部長稱,2023年末我國隱性債務規模為14.3萬億元,經過一次性增加債務限額6萬億、未來五年每年安排新增專項債8000億元合計10萬億,疊加2029年及以後年度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自然到期,不再在2028年前清零償還。

10萬億資金投入與2萬億債務自然到期,從而化解12萬億隱性債務。

今次安排顯著降低近年地方需要消化的隱性債務規模,讓地方卸下包袱,輕裝上陣。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但近年來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越來越大,推動經濟增長的能力大大削弱,也成為這幾年拖累提振經濟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少內外經濟學家和投資者,對中國經濟較為悲觀,有人還借機大唱“崩潰論”。

到底地方債務是否無解?

最近見到一位高人,他很樂觀地表示,中央發中長期債,以“拖”字訣將完美解決地方債務。

債務置換的本質,就是以時間換空間,即由剩餘期限較短的高息債務,轉化為剩餘期限較長的低息債務。

他分析,在討論地方債務時,要先搞清楚,這些債務是因為敗家仔吃喝賭嫖、揮霍家產搞出的,還是勤力仔一心要改變家境,省吃儉用修路起樓,讓家人的日子過得更好?

如果是前者,當然無藥可救,搞得不好會把祖上的產業一鋪清;如果是後者,就要想辦法幫拉扶持,讓他們擺脫困境。

高人還說,地方政府過去做了很多事情,欠了很多債務,現在已經沒有能力去還了,在這種情況下,怎麼還有能力來搞新的建設?

國家出臺再多政策,地方政府也是無能為力。

因此,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壓力過重問題是當務之急。只有解決了債務問題,地方政府才有能力、信心和決心推動本地經濟發展。

地方債務有不同的情境,有個別地方官好大喜功,過度消費未來錢;有些官員更是為了追求個人政績,不斷搞脫離當地實際情況的高大上建設,以至無法還貸。

但冷靜分析,更多的債務是投資在基礎建設上,這些項目既有償還過去因貧困而欠下的公共建設,極大改善貧困地區的生活和發展。

現在每到長假期,許多城市人都湧向各地旅遊,看到的是路達鄉村、橋跨大海,高鐵遍佈,星辰大海,中國被稱為“基建狂魔”絕不是虛名。

這些基本建設是將過去欠的、現在用的、未來所需都完成了,只是過度借貸而形成了地方債務。

總體來看,大量這類資產是優良的、可持續的、為社會所需的,而不是低劣、要淘汰的資產。

因此,新一輪大規模債務置換,拉長地方債務週期、降低債務付息壓力,讓地方政府從化債化險,轉移到發展經濟和提供公共服務上來,從應急狀態回歸常態謀發展。

當地方財政壓力減輕了,才能騰出更多資源,清理拖欠企業的帳款,以及推出更多惠民措施,從而間接帶動企業投資及居民消費。

中央這次出手放大招,是跳出了過去的化債思路,即,從“化債中發展”轉向“發展中化債”,也就是過去重點是強調防風險為主,現在面對現實轉而將穩增長與防風險作出平衡。

重大思路的調整意味著下階段將穩增長和發展置於更高的地位,財政政策支持高品質發展的力度,以及逆週期調節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目前各方已達成較大共識,就是經濟下行期財政政策可以發揮更大作用,貨幣政策主要起配合的作用。

當然,具體力度需要考慮到未來不確定性、外部衝擊(特朗普加征關稅、科技打壓及減稅政策對中國的影響)和財政可持續性等。

中央財經部門主責人多次強調,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將之視為“鐵的紀律”,突顯中央決心嚴控地方債務風險,不再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禍患。

事實上,人大今次決定,對於長遠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可說非常重要。

財長藍佛安便形容,這是今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重頭戲。

由此可見,中央處置經濟出現困境的辦法更趨靈活和主動性,特別是化債工作思路的根本轉變,由過去應急處置,轉為主動化解,財政措施謀定後動,這樣可更有餘地應對國際複雜多變的經濟大環境。

尤其是特朗普上臺,經濟變數多挑戰,美息走勢添變數,同時貿易戰風險也在增加,優先處理地方債務問題,確是一個上策。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