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央再提1.3萬億斤糧食產量「底線」 保障糧食供應鏈穩定 以備不時之需

博客文章

中央再提1.3萬億斤糧食產量「底線」 保障糧食供應鏈穩定 以備不時之需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央再提1.3萬億斤糧食產量「底線」 保障糧食供應鏈穩定 以備不時之需

2021年12月28日 11:55 最後更新:12:02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氣候變化影響日益加劇背景下,中國保障糧食供應鏈穩定的難度在加大,加上國際形勢變幻,更要以防萬一。

近年來內地一些地方耕地面積減少,還有的地方出現良田不種糧食,建養殖場或種花卉果木。中央注意到這個問題,開始抓糧食生產。

還有是中美關係惡化,出現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萬一發生戰爭時,若外地對中國禁運,糧食不能入口,中國在短期內能否糧食自給自足? 這也是要部署解決的問題。

明年中央要以「超常超強」的力度抓好糧食生產。

12月25日至26日,分析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任務、研究部署2022年「三農」工作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習近平主席十分重視國家糧食安全。

習近平主席十分重視國家糧食安全。

據內地《財經》雜誌報道,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以及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是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的兩條底線。對於2022年的工作,此次會議指出: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糧食面積,大力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與之相關的,是此次會議也指出要繼續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穩定生豬生產,確保畜禽水產和蔬菜有效供給。

1.3萬億斤這一產量數字,是近年來被多次提及的中國保障糧食安全的產量「基本線」。2021年,中國成功實現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為繼續保障初級產品供給,在近日發佈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中,則進一步明確將「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作為重點任務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一系列類似政策出台的宏觀背景,是近年來中國的糧食供應面臨需求剛性增長、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糧食增面積及提產量難度越來越大等挑戰。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氣候變化影響日益加劇背景下,保障糧食供應鏈穩定的難度也在加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

「對於2022年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盤和應對風險挑戰來說,抓好糧食生產具有重要作用。保障好糧食安全,就要落實責任,切實抓好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並強化考核,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共同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解釋稱。

與此同時,「要加快構建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在品種方面,要推動小麥、水稻等穩量提質;要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提升自給率」。葉興慶指出。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

「抓糧食生產的發條要擰得緊而又緊,工作要落得實而又實。」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近期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則表示,明年必須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挖掘增產潛力。按照他的說法,相關政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糧食生產要穩面積提產能。明年要以超常超強的力度抓好糧食生產,「頭一仗」是夏糧。具體而言,冀魯豫陝晉5省有1.1億畝小麥受2021年罕見秋汛影響,播期推遲,苗情長勢明顯偏弱,各方需盯緊這部分冬小麥,落實好增施返青肥等關鍵措施。

針對農資成本受一系列因素影響不斷攀升、種糧收益空間受擠壓等具體情況,2021年7月,《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關於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的通知》正式明確:到2022年,三大糧食作物保險覆蓋至13個糧食主產省份的全部產糧大縣。

其中,完全成本保險覆蓋農業生產的總成本,包括直接物化成本、土地和人工成本,主要功能是彌補主要自然災害、重大病蟲害等導致的損失,在出現自然災害、病蟲害等特殊情況的時候,保證廣大農戶至少可以把成本收回來;而種植收入保險則主要是覆蓋農業種植收入因為價格、產量波動而導致的損失,比如因糧食作物突然變多所導致的價格降低、農戶收入降低的情況。

「要圍繞政策保本、經營增效做文章,構建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扶持政策體系,同時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提高種糧綜合效益,讓農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唐仁健表示。

其次,產業發展要穩基礎提效益。要統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打造產業發展新平台。建設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推動加強物聯網、快遞網點等建設,暢通農產品上行、工業品下行通道。

與之相關的,則是繼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挖掘增產潛力。而這亦包含了幾個方面的工作:

微觀而言,中國挖掘增產潛力短期內的發力點是大力發展大豆油料,選育優良品種,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多措並舉擴面積、提產量;宏觀而言,中國接下來將會從生產要素和體制機制兩個方面著力。

與生產要素有關的核心問題,是種子及耕地。為此,中國已制定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一系列相關部門亦在通過相關工作逐步提升種業科技水平、實現種源自主可控。

在保護耕地方面:近年來,一些地方耕地面積減少,還有的地方出現良田不種糧食,建養殖場或種花卉果木。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亦提出要求:落實好耕地保護建設硬措施,嚴格耕地保護責任,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

「必須強化底線思維,堅持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保障好糧食安全最根本的生產能力。」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程國強對《財經》記者稱,「各地要嚴格按照中央相關要求,優化調整農村用地佈局,對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既要管住『非農化』,也要管住『非糧化』。」

1960年代中國與蘇聯關係交惡時,有「備戰備荒」的口號。

1960年代中國與蘇聯關係交惡時,有「備戰備荒」的口號。

中國為應對美國與中國經濟脫鉤的多項措施,提出了「內循環」的主張。觀察人士認為,中國如今的經濟「內循環」與多年來每逢世界經濟走低中國「刺激內需」的政策最大的不同在於與美國如今關係對立。因此有分析認為,中國高層對糧食安全的重視頗有1960年代與蘇聯關係交惡時「備戰備荒」、「深挖洞廣積糧」的意味。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體驗小米汽車「狂野時速」 墨西哥駐華使館商務參贊:想立刻買一輛開回國

2024年11月22日 15:13 最後更新:15:20

「太不可思議了,從靜止到時速100公里只要2.78秒!」

據《北京日報》,在21日下午的「駐華外交官走進北京」小米汽車專場推介活動上,來自阿根廷、埃及、奧地利、德國等18個國家駐華使館的30餘位駐華使節和商務負責人走進小米汽車工廠,不僅參觀了自動智能化生產線,還在試乘體驗中感受小米汽車的「速度與激情」。

工程師向18國駐華外交官介紹小米汽車。

工程師向18國駐華外交官介紹小米汽車。

佔地面積71.8萬平方米的小米汽車工廠包括研發試驗基地、六大生產車間,以及一條總長2.5公里的測試跑道,是集研發、生產、銷售、體驗於一體的汽車智造園區。

霞光紫、海灣藍、橄欖綠……走進小米汽車展廳,外交官們瞬間被這些設計醒目的汽車所吸引,細膩的外形線條與高科技感十足的智能座艙讓外交官們贊不絕口。6大先進製造工藝、高自動化率、AI賦能高精度質檢……在小米汽車工廠工程師現場翔實而精彩的介紹中,外交官們對小米SU7的高品質有了全面的認識,展廳內時不時傳來此起彼伏的感嘆聲。

前「店」後「廠」,走出汽車展廳,外交官們驅車前往小米汽車的生產車間,頃刻間便被這座智慧工廠所吸引。驅車穿梭於車間內,幾乎看不到「工人」,取而代之的是700個忙碌作業的機器人。在這裡,每76秒就有一台小米汽車下線,自小米SU7新車3月發佈以來,僅用230天就完成下線10萬輛整車,創造了新能源汽車生產的新紀錄。小米汽車工廠相關負責人介紹,「車身車間的關鍵工藝100%自動化,主要配件實現一體化壓鑄,關鍵器件自主生產,大件自動化裝配精度達到最高品質的±0.5毫米,確保每一台小米汽車高品質出廠。」

「我驚訝於小米汽車工廠的自動化程度,可以說全球領先,非常震撼。」來自奧地利大使館的外交官對工廠高科技、高效率、高度智能化的生產線驚嘆不已。而接下來的賽道體驗,更讓外交官們嘖嘖稱贊。在專業競速賽道上馳騁,對外交官們來說是非常難得的體驗。此前,小米SU7 Ultra車型在全球賽車運動聖地德國紐博格林北環賽道(紐北賽道是測試賽車巔峰性能的競技場),以6分46秒874的成績,成為紐北官方認證的全球史上最快四門車,刷新了中國汽車的性能極限。駐華外交官們聽完介紹後,興奮地登上小米SU7 Max,體驗令人驚嘆的「速度與激情」。

短短2.78秒便完成了從靜止到時速100公里的飛躍,最高時速達到265公里。小米汽車工廠的專業賽道上,賽車司機嫻熟地操控著車輛,展示出小米汽車在操控性和穩定性上的卓越表現,試駕活動令駐華使節們大呼過癮,並對小米汽車的卓越性能贊不絕口。

「時速200公里,巨大的推背感,就像要起飛的瞬間,但卻非常平穩」……墨西哥駐華大使館商務參贊聖地亞哥·托萊多試乘後顯得格外興奮,他鐘情於海灣藍小米SU7 Max,「我甚至想立刻買一輛開回墨西哥!」他驚嘆於中國新能源汽車製造水平和技術的飛躍,認為小米汽車的工藝、材料和運轉系統都是目前市場上比較領先的技術,他也相信這家只有100人的「智慧工廠」能夠創造更多奇跡。

阿根廷駐華大使馬致遠則表示,小米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引人注目,通過今天的活動了解到小米新能源汽車的業務發展方向,希望能夠進一步與小米集團保持溝通,推動新能源和智能汽車在生產、銷售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