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追查病毒源頭與調查官員犯錯同樣逼切

博客文章

追查病毒源頭與調查官員犯錯同樣逼切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追查病毒源頭與調查官員犯錯同樣逼切

2022年01月10日 14:29 最後更新:14:33

一場由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洪為民舉辦的生日百人宴,有180多名政界人士出席,其中有13名政府官員、20名立法會議員,若干選委會成員。

由於有出席者染疫,至使部分人要隔離檢疫。

洪為民生日宴

洪為民生日宴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發表聲明表示,她已指示所有接受檢疫的官員不宜繼續履行職務,須用自己假期檢疫,並已指示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陳國基、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負責詳細調查相關官員有否違反紀律,待調查工作完成後,會對有關官員採取適當行動。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要求詳細調查13名高官赴會細節,正研究從嚴處理。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要求詳細調查13名高官赴會細節,正研究從嚴處理。

此舉有如引爆了水下魚雷,掀起了輿論大浪!

不可否認,一名不知天高地厚、才50歲出頭的人為自己舉辦“洪門夜宴”,廣邀各路政商界人士,作威顯擺,給建制派帶來災難性的政治後果,必定引起社會的議論紛紛。

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當年邵逸夫先生已近百歲,許多社會人士都希望前往道賀邵先生百歲高夀,感謝他為社會作出無私的捐獻。

客觀而言,邵先生不是中國包括香港在內最有錢的人,但捐獻的錢額可以說在當今有錢人中,是數得上的大慈善家。

我當時很景仰邵先生的助人精神,擬跟隨朋友前去賀壽,以表崇敬之意。

邵先生很客氣地說,大家工作都很忙,我是個在家休息的老人,不要麻煩各位專門跑一趟了。閉門謝絕了各位好友。

邵逸夫先生無論貢獻、受人尊重的威望,都在“洪門夜宴”主賓之上,但真正的慈善家就是這樣的低調,他寧可把每分錢用到扶助有需要的人身上,絕不給自己多花一分金錢;他尊重每一位社會人士,絕不因自己而浪費他人一分光陰。

他永遠值得我們紀念和學習。

回看這次事件,如此高密集的官員、立法會議員、選委會成員,以及一些政協和人大出席一個生日派對,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香港政治生態,缺乏正向能量,造成市民對官員、對議員及從政人士的觀感很差。他們本應以身作則,嚴守紀律,堅守崗位,與市民齊心協力,打贏這場疫情戰。

可惜事與願違,這一不幸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用他們的努力才能作出彌補。

“洪門夜宴”可以從多方面進行總結,從中吸取教訓,這是後話。當前香港第五波疫情已經形成,據專家所講,已經有若干條隱形傳播鏈延伸到社區,可能會在更大範圍出現病例。

香港政府如何應對,是又一次嚴重考驗。但從特首兩次記者會和7日晚發出的聲明,均將工作重點放在嚴厲斥責出席派對的官員,將查找的重點也放在有多少官員出席。

我認為,如果用特首的用語,處理疫情要“快狠准”,那麼特首這兩天的工作焦點要調校一下。

如果香港決心防疫工作跑得比病毒傳播更快,重點應該是查病毒源頭比查人犯錯更逼切;如果“快狠准”,應以霹靂手段開展全民檢測,查出病例,切斷傳播鏈,儘快、儘早達至清零。

多名專家已經表示,Omicron病毒傳播快,在外國的傳染率以倍計增長。

香港由於國泰機師、空少從國外將病毒帶回港,才兩周已經進入社區,僅僅半個月,病例已經增至2百多宗,其中有一名到訪過港九多間超市的理貨員,隱形傳播鏈已經撒播各區。

中大專家許樹昌表示,本港社區出現多條傳播鏈,第五波疫情已形成,若病毒基因排序未能找出兩宗源頭未明確的傳播鏈,疫情或一發不可收拾。

面對如此快速變化的疫情,香港政府應該重啟全民檢測。

立法會全面消毒

立法會全面消毒

內地防疫有西安模式、上海模式、河南模式,不妨看看鄰近的深圳,1月7日公佈新增兩宗新型冠狀病毒陽性個案,馬上在多個地區展開全民核酸檢測,有協助做檢測的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表示,深圳快速進行全民檢測,找出潛在染疫者,值得香港借鑒。

香港政府不但不進行全民檢測,而且連願檢盡檢也做不到。

有市民因為曾和密切接觸者接觸,1月7日去到油塘社區檢測中心想檢測,但中心職員話如果市民沒有收到檢測通知,又沒有去過指定的高危地方,想做檢測就要自費240元去做。

政府這個檢測規定,明顯不適應已經殺到港的第五波疫情的實際需要,即使不進行全民檢測,也應鼓勵市民,願檢就可以盡檢,儘量快、儘量多地找出潛在染疫者,才可以快速控制疫情。

剛傳來消息,天津市1月8日發現兩例,9日即宣佈全市全員檢測,快速查找毒源。同樣是大城市,不妨觀察兩地區哪個更快達至病例清零。

春節快到,市民希望過一個愉快、健康的假期,香港政府可以滿足市民的新春願望嗎?

民政事務局局長 徐英偉

民政事務局副局長 陳積志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許正宇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 陳浩濂

創新及科技局副局長 鍾偉強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政治助理 張曼莉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 胡健民

警務處處長 蕭澤頤

廉政專員 白韞六

入境事務處處長 區嘉宏

教育局局長政治助理 施俊暉

發展局政治政助理 馮英倫

政務司司長政治助理 蕭嘉怡

香港電台普通話台主持人 楊子矜

*香港廠商聯合會青年委員會委員 王詩雅

醫生、楊子矜丈夫 朱偉星

香港菁英會女主席 曾鳳珠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  吳宏偉

無綫新聞記者 郭詠欣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大學拓展) 汪揚

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綠色建築及環境研發部總監 吳池力

歌手 漢洋

民政事務局媒體主任、《東張西望》前主持 黃穎君

*為已經/初步確診人士

作者︰

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董事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香港施政的“改變”與“改革”

2024年10月21日 15:35 最後更新:15:43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上周,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篇幅較長,既有推動這個城市面向國際的宏偉構想,也有對劏房設定8平方米的最低標準。

其中有不少新亮點,包括:打造香港成國際黃金交易市場、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建立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設海運港口發展局推動高增值海運,設百億基金推動創科產業等。

大家最期望“改革”,都想從中尋找各自想像的“改革”藍圖。

我仔細閱讀了全文,的確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想法,但不少仍屬於“改變”的措施。

無論如何,“變”總比不變要進步。

“改革”一詞,對於內地人耳熟能詳;對於凡事講法的香港,的確需要仔細斟詳。

日前,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對“變”的說法,有更具體的表述,即“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換言之,要改革,先厘清有哪些需要改,要精准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評估,改革會帶來哪些影響,以科學、穩步、有序地推進;要擔當,面對當前存在的阻力,主動地推動社會踏上改革之路。

改革是為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香港面臨經濟轉型,創科必定扮演著重要角色。

施政報告在創科方向著墨不少,已宣佈以100億元設立“創科產業引導基金”,以公幣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新興及未來產業。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指,相關政策屬“重大思路變化”。

或許這也是政府決心“改革”的一個標誌,目的是吸引更多社會資本與政府一同投資“具戰略意義的策略發展產業”,期望透過母基金未來5至10年內“彙聚過千億元資金”,投入香港創科產業。

香港的幾所大學在世界排名較前,科研力量雄厚,但長期擱置於金字塔中,未有釋放這股科研能量轉化為先進產業,面對香港未來5至10年的經濟轉型關鍵期,政府將“資金”用於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上,發揮“打通最後一公里”的關鍵作用十分重要。

當然,政府反復強調,這只是一隻母基金,創科過程不能單靠政府投入,未來會按不同產業板塊設若幹個子基金,並要吸引市場上的專業投資經紀人參與子基金運作,再透過他們運作及籌措資金,包括投資具體項目,將“杠杆效應”進一步放大。

設立“引導基金”,內地、新加坡、美國及瑞士等地已有先例。

據政府掌握,截至去年內地共有2086個政府引導基金,初期引導資金規模為12.19億元人民幣,政府樂觀預計可“撬動”數十倍市場資金。

若這一案例在香港複製成功,將可為創科注入新動力。

搞創科,資金固然重要,但人才是成功的關鍵。

施政報告稱,要讓頂尖人才來港,關鍵在香港要提供舞臺讓他們充分發揮。

相關局長表示,政府正建立生命健康研發院,各校正準備計畫書,其中重要指標為是否吸引到世界頂尖人才。

創科局亦將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設“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畫”,冀助大學在全球招收最好的人才。
這份決心,是令人鼓舞的。

資金、人才想通了,下一步就是創科平台。

特首李家超用了不少篇幅,就如何規劃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加快深圳河兩岸兩個科技園區的協同發展提出不少落實措施。

按照港深兩地政府的規劃,未來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占地87.7公頃,分兩期發展,將專注發展六大產業,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慧與資料科學、新能源、新材料、微電子及機械人。

香港實施“一國兩制”,與深圳必然有差異,這種差異對於兩個園區內的公司及研究機構會構成何種約束及障礙,特區政府與內地正商討創新邊境管理方式。

據聞,或會採取“白名單制”,容許兩個科技園區的特定工作人員經登記後,即可透過人面識別或電子卡等方式,自由進出兩個科技園區。

除了人員流動,也將與內地加快採取措施拆牆鬆綁,促進物資、資金及資訊過河流通。如何儘快可以起動,仍需要兩地政府加把勁。

李家超和他的管治團隊對振興經濟、推動創科、改善民生的決心及努力,尤其是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在金融科技和航空樞紐展現的規劃等,市民是肯定的。

在治理層面,政府又成立若干跨部門工作小組,雖有點架床疊屋的官僚做法,可能因為改革之路不易行,需要集中力量處理複雜的社會問題,但效率如何?政府需要不斷檢討。

不可否認,施政報告除了立志要加快香港以創科帶動經濟轉型的決心,我們也看到政府著眼解決長期困擾市民的住房問題,兼顧了各方利益和需求,四平八穩。

下一步,需要的是政府精准佈局,確保提出的措施可行、可見成效、可惠及市民福祉。

這才是從“改變”到“改革”,再由“改革”轉化為社會進步的“改變”之目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