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俄烏戰爭前5日為何陷入拉鋸?俄軍有政治考慮 也有戰術缺陷

博客文章

俄烏戰爭前5日為何陷入拉鋸?俄軍有政治考慮 也有戰術缺陷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俄烏戰爭前5日為何陷入拉鋸?俄軍有政治考慮 也有戰術缺陷

2022年03月01日 12:03 最後更新:12:06

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內地南方周末分析了戰況。開戰之初俄軍首先以巡航導彈攻擊了烏軍的防空系統和指揮體系,然後在烏克蘭東、南、北三個方向全線出擊,同時空降兵、特種部隊奇襲基輔和機場,擺出「鐵錘砸核桃加斬首」的凌厲打法,企圖一戰定乾坤。

不過,開戰首日的結果沒有達到預想計劃:烏空軍、防空、指揮系統都遭到打擊,卻未能按俄軍預想被消滅,反而迅速展開反擊。

在東烏前線,俄軍僅推進了21公里便被阻擊,俄特種部隊滲透基輔沒成功,「斬首」澤連斯基的行動也未奏效,最糟的是基輔西北25km的安東諾夫機場機降奇襲,第一波直升機機降先遣隊剛落地,就遭烏軍反擊、受創,後雖在俄軍裝甲部隊救援下免於被殲,但機場被烏軍破壞,奪取空運通道的計劃流產。

俄軍在初段作戰中,風格與以往不同:沒有採取傳統的火力壓倒一切、裝甲軍團排山倒海的攻勢。而是採取多路、中小規模突擊、沿交通線穿插,遇頑強抵抗就繞路迂迴、不啃硬骨頭。但這打法不太奏效,三天時間戰鬥,戰績不顯著,傷亡損失卻不小。

澤連斯基頑強死守。

澤連斯基頑強死守。

俄軍戰術一反常態,有政治和戰略方面原因:俄方戰爭目的之一,是促成烏克蘭政府更迭,為此要考慮建立「戰後秩序」的問題。因此,就要盡可能減少戰爭傷亡和損害,避免引發過大的敵意與仇恨,以便戰後在烏建設親俄的政治與社會新秩序。

俄軍官兵肯定進行了戰場紀律教育,在開進途中沒有大量摧毀烏克蘭的國民經濟和民用建築,以便減少烏民眾反抗,有利於其政治目的實現,但這些措施都限制了俄軍的火力發揮,其戰力當然會打折。

除政治和戰略因素的制約之外,俄軍在戰役、戰術,以及裝備層面,仍暴露出不少特徵與問題:

首先,情報失去先機。戰前,西方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和情報途徑,準確獲知了俄軍戰備部署,甚至在媒體上公開俄軍即將進攻的較準確時間。所以,烏軍得以提前應對,使俄軍的「閃電戰」打成「消耗戰」。

其次,高科技戰力有短板。俄軍在電子戰、電磁戰、網絡戰等方面,都沒有取得明顯優勢。首輪導彈打擊,未能徹底癱瘓烏軍的C4ISR系統、防空體系、空軍戰力。

這一方面是因西方在情報方面佔先,烏克蘭做了系統備份,甚至布設了誘餌假目標。另一方面,是西方在情報、信息、戰場偵察等方面對烏軍的支援:北約的偵察機、電子戰機、無人機……雖沒有侵犯俄領空,也未進入烏空域,但始終在其邊緣盤旋,以北約的科技能力,在羅馬尼亞和公海上空,即可準確掌控幾百公裡外的戰局,烏軍因此在部分地域具有一定的戰場信息優勢。

再次,俄軍不擅長夜戰。這三天戰鬥,俄軍地面部隊都是白天進攻,夜間轉入防禦。而烏軍則是白天防禦,夜間屢屢反攻。原因是:俄軍的夜視器材較落後,視距近、成像質量低、易受干擾。而烏軍得到了西方援助的較先進夜視儀器:視距遠、成像質量高、抗干擾能力強。

此外,俄軍先進裝備不足。第一天首輪攻擊,使用了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約160枚,這與美軍在海灣戰爭每天平均2000架次出擊、總計投放8萬多噸彈藥難以相比。

下階段作戰,俄軍可能會調整戰術,恢復昔日蘇軍的剛猛剽悍戰法,當然,這樣造成的戰爭破壞將呈指數級激增。

衛星拍得俄羅斯大量戰車開向基輔。

衛星拍得俄羅斯大量戰車開向基輔。

俄軍的戰術問題,其潛在原因深遠:

2008年「俄-格戰爭」,俄軍摧枯拉朽、閃電般在5天內擊垮格魯吉亞。

2014年「第一次俄烏戰爭」,俄軍佔有較大優勢,烏軍損失不小,但俄軍戰績沒有2008年那樣輝煌。

2020年,「阿-亞衝突」局勢發生了逆轉,使用俄式裝備、蘇式戰術的亞美尼亞,面對土耳其支持的、擁有部分西方裝備並借鑒了西方戰術的阿塞拜疆,吃了大虧。

可以發現:從2008年到現在,14年時間,俄軍在常規作戰方面的優勢逐漸流失,這點才值得深思。

主要原因是由於俄羅斯在科學、技術、經濟等方面相對滯後於西方,比較艱難困窘的經濟形勢,限制了俄在高科技方面的發展,譬如前文所述的情報與信息手段、先進通訊網絡、夜視儀、精確制導武器等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人力、物力。

外媒報道俄烏雙方一邊和談一邊激戰。

外媒報道俄烏雙方一邊和談一邊激戰。

而問題根源,在近40年前已埋下隱患:1980年代初,蘇軍中有識之士已敏銳覺察到軍備建設觀念老舊,過於重視坦克、大炮等傳統武器裝備,但對空中力量、制導武器、先進電子設備等高科技裝備的重視與投入不足等問題。因此,時任蘇軍總參謀長的奧爾加科夫元帥,曾試圖推動軍事領域改革,減少傳統裝備權重而增加空中力量、高新科技的研發投入。但此議觸動了太多傳統部門的現實利益和權力分野,結果,奧帥被調離總參謀部,軍事改革無疾而終。此結果,造成俄羅斯在軍事高科技領域的革新步履緩慢。這一教訓,值得反思。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杜魯多內憂外患 「明白已無留任之路可走」

2025年01月06日 13:32 最後更新:13:40

內有政治勢力逼宮,外有特朗普施壓和羞辱,已擔任加拿大總理一職超過九年的杜魯多深陷「內憂外患」,消息指杜魯多擬1月8日前辭去執政黨黨魁。

杜魯多。AP資料圖片

杜魯多。AP資料圖片

據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當地時間1月5日援引三名消息人士報道,預計杜魯多最早將於本周一(1月6日)宣布辭去自由黨黨魁一職。消息人士强調,他們不確定杜魯多究竟將在何時宣布辭職的計劃,但表示,預計他將在本周三(1月8日)舉行的一次重要全國黨團會議之前宣布。

其中一名近期與杜魯多交談過的消息人士表示,杜魯多意識到他必須在與自由黨黨團會面之前宣布辭職消息,以免顯得他是被本黨議員們趕下台的。消息人士稱,目前仍不清楚杜魯多是會立即離職,還是會繼續擔任總理直到新黨魁選出。自由黨全國執行委員會負責决定領導層事宜,計劃本周(很可能在黨團會議之後)舉行會議,而推選杜魯多繼任者的計劃也尚未確定。  

推選臨時黨魁,還是競選新黨魁?

除了這三個消息人士,《環球郵報》還援引第四個消息源稱,他們相信杜魯多將會繼續擔任看守總理一職,直到選出新的自由黨領導人。然而,包括阿爾伯塔省自由黨人喬治•查哈爾(George Chahal)在內的多位議員已表示,他們傾向於選出一名臨時黨魁。上周,查哈爾已就此請求致信黨團同事。

與杜魯多保持聯繫的第四個消息源告訴《環球郵報》,如果杜魯多辭職,並不是因爲他認爲自己不再是領導自由黨的合適人選,而是因爲他得出的結論是——黨團不再支持他,他已經沒有繼續留任的道路可走。

報道稱,自由黨目前有兩種選擇:一是根據全國黨團的推薦任命一位臨時黨魁;二是舉行一場縮短時程的黨魁選舉。不過,若要舉行黨魁選舉,總理需要向總督瑪麗•西蒙(Mary Simon)提出國會休會的請求,但憲法專家表示,這一點無法保證。

一名消息人士表示,杜魯多與財政部長多米尼克•勒布朗(Dominic Leblanc)討論了後者是否願意出任臨時黨魁和代理總理的問題,但如果勒布朗計劃參加黨魁競選(如預期所示),那麽這一安排可能無法實現。另一名消息人士表示,讓杜魯多繼續擔任總理直到選出新黨魁是合理的,這樣他就可以處理應對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政府及其25%的關稅威脅。

另一名自由黨消息人士稱,黨魁競選至少需要三個月,黨章要求更是至少需要四個月。此外,黨魁競選需要足够的時間來確保是一場真正的競爭。國家行政部門意識到,較短的時間可能會導致錯誤的選擇,該消息人士淡化了臨時黨魁的提議,指出加拿大現代史上的在任首相從未以這種方式交出領導權。

杜魯多政府,去年就已經「搖搖欲墜」

杜魯多在2015年領導自由黨首次贏得聯邦衆議院(下議院)選舉並出任總理,後於2019年和2021年兩度連任。

由於民衆對物價上漲和住房危機的不滿情緒,反對黨保守黨領袖皮埃爾•波利耶夫(Pierre Poilievre)此前也嚴厲批評杜魯多政府無力解决生活成本上升、住房危機和犯罪等問題,杜魯多的支持率大幅下降,自去年夏天以來,其政黨也在政治上遭遇了一系列挫折。

去年9月4日,加拿大新民主黨宣布終止與杜魯多領導的自由黨簽署的「供給和信任協議」,這項協議承諾在議會信任投票中支持自由黨,確保杜魯多領導的自由黨少數政府能够繼續執政,直到2025年10月底的大選。9月25日,加拿大反對黨針對總理杜魯多的不信任動議未在議會獲得通過,杜魯多因此得以繼續執政。

然而,杜魯多的危機並未就此結束。過去18個月的一系列民意調查顯示,自由黨很可能會在未來大選中被保守黨擊敗。近期,在被問及誰是加拿大總理的最佳人選時,保守黨領袖波利耶夫排名第一(31%),其次是新民主黨領袖賈格米特•辛格(13%),杜魯多僅排名第三(11%),比去年12月初下降了4個百分點。

去年12月16日,加拿大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突然宣布辭去內閣職務,理由是她與杜魯多就如何應對美國關稅威脅等議題存在分歧。

在此之前,方慧蘭一直被認爲是杜魯多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並一度被吹捧爲杜魯多的「潜在繼任者」。加拿大電視台(CTV)認爲,方慧蘭的辭職,對於本就不受歡迎的杜魯多政府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政治打擊」。加拿大廣播公司(CBC)也說,方慧蘭此舉「令人震驚」且「史無前例」,對民調大幅下滑的杜魯多來說「是灾難性的」。

加拿大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方慧蘭。AP圖片

加拿大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方慧蘭。AP圖片

去年12月20日,杜魯多的關鍵盟友、加拿大新民主黨領袖辛格公開表態將採取行動,於今年1月27日在下議院結束冬季休會後提出對自由黨政府的不信任動議。如果所有反對黨都支持該動議,杜魯多將在擔任加拿大總理長達9年多後卸任,並將舉行大選。

內憂外患壓垮「加拿大州州長」

與此同時,杜魯多所在的自由黨也有越來越多的議員要求他辭職。此前,包括大西洋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自由黨地方黨團,有大批議員要求杜魯多下台。自由黨在下議院擁有的153個席位中,這三個地區占據了其中的131個。

AP圖片

AP圖片

外界認爲,特朗普對加拿大的關稅威脅,也可能會加速杜魯多的下台。加拿大反對黨,甚至杜魯多所在的自由黨的成員都認爲,杜魯多在反擊特朗普的關稅威脅上做得不够。

去年11月25日,特朗普揚言要對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所有進口商品徵收25%的關稅,以解决非法移民和毒品問題。此後,特朗普多次嘲諷加拿大可以成爲美國的「第51個州」,杜魯多可以當「州長」。去年聖誕節當天,特朗普甚至「補刀」稱,他心目中的下一任「加拿大州州長」人選,是冰球運動員韋恩•格雷茨基(Wayne Gretzky)。

《環球郵報》指出,可能角逐自由黨黨魁的候選人包括: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方慧蘭、外交部長喬美蘭(Melanie Joly)、創新、科學和工業部長商鵬飛(Francois-Philippe Champagne)、交通部長阿尼塔•阿南德(Anita Anand)等人。

過去一年的民調支持率顯示,反對黨保守黨對執政黨自由黨有著兩位數的領先優勢。安格斯•里德研究所1月3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杜魯多的領導下,自由黨只有13%的選民支持,但如果新領導人上台,數字確實會發生改變。如果方慧蘭上台,21%的選民將把票投給自由黨,這在接受測試的領導人候選人中是最高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