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怎出嫁?與今天有何不同?尤其是遠嫁至「西藏」,當中可謂大有文章。最近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的榆林窟第25窟(複製洞窟),其中包含了一幅吐蕃男子與漢族女子的婚禮圖,使我們對於古代異族通婚的歷史有更多的了解。
結婚是人生大事,是人類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如《禮記‧昏義》︰「昏(編按︰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在敦煌石窟壁畫中共保存有46幅婚嫁圖,包括盛唐9幅、中唐17幅、晚唐9幅、五代6幅、宋代4幅及西夏1幅。不過當中較特別、故事最為完整者,首推榆林窟第25窟北壁的一幅吐蕃男子與漢族女子的婚禮圖。
通過數碼修復技術,可以清楚見到各人的容貌,大盤的饅頭等等。
先看畫面右側,可見新郎(身穿翻領長袍吐蕃裝者)正對着禮席跪拜。身邊有一着吐蕃裝站立揖手者為男儐相,這在現代婚禮稱作伴朗。在他們的左側,是新娘和兩位女儐相站立的背影。也許大家會覺得奇怪,為甚麼這場婚禮的拜堂是男拜女不拜呢?因為婚禮地點是在敦煌,行的也是敦煌特有的「入夫婚」習俗。
這次在香港展出的婚禮圖以原版(即未作修復)為主,畫面出現破損。
入夫婚又稱「不落夫家婚」或「長住娘家婚」,屬於男就女家成婚的一種少數民族婚俗。結婚後女子可以繼續住在娘家,而且沒有明文規定時間之長短。女子生兒育女後可依然不回夫家,男子則保持獨立性,自由往來於兩家之間。入夫婚與入贅婚不同之處,是在成禮時男就女家,男子並不會附屬於女方,入夫婚夫妻雙方最後的歸宿仍是回到夫家。
莫高窟第116窟上之婚禮圖(盛唐時期)。(網上圖片)
在敦煌,入夫婚十分盛行,並且在文獻和壁畫上得到反映。婚禮的高潮是拜堂,也是敦煌婚禮圖中重中之重的場景。中古時期敦煌的婚禮多在女家舉行,在禮席的對面,用布幔等物圍成屏障,供新郎新娘拜堂行禮之用。新婚在自己家中,所以無行禮的規定。而新郎身在女家,面對岳父岳母,所以新郎是行禮的重點,須行重禮,這就是「男拜女不拜」的原因。
榆林窟第38窟西壁所記五代婚禮中的對舞。(網上圖片)
這場婚禮還是一次漢藏兩個民族間的族際婚,除了新郎伴郎穿吐蕃裝、新娘伴娘穿唐裝之外,對面婚宴中的親友也是漢人和吐蕃人共同出席。婚宴古稱禮席,新婚夫婦將於禮席前正式宣告婚姻關系確立,並得到社會認同,設宴也是為了招集親朋好友共同慶賀。禮席多設在庭院,以青布搭成帷帳,規格依家庭的地位財富而定。畫中禮席設在露天的庭院當中,以帷幕搭成帳篷,帳篷內壁裝飾山水屏風。酒席為一長桌,可看到食物有大盤的饅頭,男女親友對面而坐。禮席上新娘的父親身著紅色袍服,戴黑襆頭、透額羅,這是典型的唐裝。他旁邊坐著的吐蕃裝男子應是新郎的父親,旁邊端盤的侍者着氆氌缺胯衫,都是典型的吐蕃人裝束。禮席上男客的對面,身著唐裝的女客露出背影。
「作捨道邊」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詩經・小雅・小旻》中的「如彼築室於道謀,是用不潰於成。」但它最廣為知的典故應是出自於南朝宋範曄所寫的《後漢書》,當中的《曹褒傳》有言:「諺言:『作捨道邊,三年不成。』」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曹褒的大儒。因為他的父親曹充修習慶氏《禮記》,因此曹褒自小也跟隨父親一同研究禮儀學問,漸漸也養成博雅疏通的性子。在研究禮儀制度時,曹褒常常會不自覺地感嘆朝廷制度不完備,然後晝夜不眠地尋求完善方法。
網上圖片
憑着這份堅定不移的學習之心,曹褒很快就得到朝廷的賞識,並出任圉縣縣令。在管治期間,他以禮儀道德教化民眾,讓百姓知禮守法。不用多久,圉縣盜賊絕跡,人們安居樂業。然而有一年,有五個小偷在圉縣作案時被捕。由於太守馬嚴非常痛恨偷盜行徑,所以暗示曹褒應馬上判小偷們死刑。可是,曹褒不應,甚至搖頭反抗道:「偷盜可恥,卻罪不至死。如果為了迎合您而殺掉不該殺的人,那麼是違反了我的處世之道。哪怕我因此而受到處罰,我也不會感到不憤。」後來,因為曹褒違抗上司命令,而被罷免了官職。
網上圖片
雖然曹褒被降為功曹,但因為漢章帝有意重制禮樂,所以便把曹褒徵召為博士。成為博士後,曹褒也不負眾望,一直上書章帝,向他陳述重制禮樂的意義,以及如何使之完善。久而久之,章帝也被曹褒一腔熱情所感動,便把他升為侍中,也即是皇帝身邊的顧問。
隨着時間的流逝,改制禮儀一事也被提上議程。有次,漢章帝向斑固查詢改制禮儀一事,班固心知皇上極為重視此事,也不敢馬虎地說:「皇上,改制一事事關重大。京城裡儒士眾多,應多與他們共商得失。」沒想到,章帝擺擺手說:「常言道:『在大道邊蓋房子,三年也蓋不起來。』也就是說人多嘴雜,容易意見不一,這樣一來改制一事只會遙遙無期。你看!當年堯帝制定規章,還不是夔一個人就辦好了嗎!」語音剛落,漢章帝就想起自己身邊的曹褒對歷朝禮儀十分有研究,所以他立即下詔,把改制一事交託給曹褒。
網上圖片
曹褒接受任務後,便着手撰寫文章。最後,曹褒依據經典,一口氣寫了文章一百五十篇,從天子到庶民的冠禮、婚禮、吉凶、生祭都有所涉及。章帝考慮到曹褒所修訂《漢儀》可能引起眾議,於是直接接納,並不再允許相關官吏進行審查。
後人從這個故事中取出「作捨道邊」這個成語,原意是指在路旁築室,和過路人商量,即比喻人各有各的說法,難以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