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武大郎」,你可能會聯想到潘金蓮,也可能會想到燒餅。武大郎是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和《金瓶梅》中的一個人物,是武松的哥哥,潘金蓮的丈夫。由於潘金蓮年輕漂亮,風流淫蕩,武大郎又懦弱,最終不勝騷擾而搬家到陽穀縣紫石街,以賣「炊餅」為生。

影視中的武大郎

影視中的武大郎

武大郎燒餅在民間流傳至今,偶爾在街頭,也會見到有人以「武大郎」之名賣燒餅。但經過後世種種考證,武大郎的燒餅,並非現代的餅,而是饅頭。

武大郎所賣的「燒餅」,即是古時的「炊餅」,原本叫蒸餅。由於宋仁宗名字叫趙禎,禎和蒸同音,當時宋人為了避諱,就將蒸餅改稱炊餅。到了明末清初施耐庵的《水滸傳》成書,當時炊餅已經被稱呼幾百年。書中,武大郎所賣的是「蒸」過的炊餅;蒸過的炊餅就即是饅頭。

小說中的武大郎賣的蒸餅,在宋代的時候是老百姓的主食。宋人筆記《春渚紀聞》記載了一段關於炊餅、蒸餅的故事。話說當代名將宗澤在南宋初留守開封,戰事連連之餘,物價騰貴。宗澤認為要平抑物價,必先由飲食著手,而飲食中又以蒸餅為先。當時,每個蒸餅賣二十錢,比以往每個七錢貴得很多,於是宗澤便請人做一批與市場大小一樣的蒸餅,了解成本後,再傳一名市面的蒸餅師到衙門。 

《清明上河圖》的餅店 (網上圖片)

《清明上河圖》的餅店 (網上圖片)

宗澤問他:「蒸餅賣那麼貴是什麼道理?」師傅就說:「戰亂以來米麥價起落不定,餅價就漲到二十錢。我不能違眾獨減,使市價下跌。」宗澤結果展示自己叫人做的餅,表示這批餅成本每個只需六錢,如果賣八錢,已有兩錢盈利。下令市面只准賣八錢一個,擅自提價者斬首。宗澤率先將那個餅師斬首示眾,殺一儆百。餅師死得很冤枉,但第二日,市面蒸餅價就回復舊價了。




趣味史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