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近出現一個新冠疫情病死率的爭拗,本港第5波疫情至今有已有9個月,截至星期四,累計有9623人病死,當中約有9100人是今年首4個月疫情高峰時離世。
前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近日提出質疑,指政府計算病死率應分開計算今年初疫情高峰期的病死率和近日疫情反彈的「粗病死率」。他認為近期的「粗病死率」不足0.1%,與流感相若。不過,政府的看法並非如此,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反駁說,這種計算「嚴重選擇性偏誤」,令市民輕視疫情。他強調應該以整個第5波計算的病死率0.6%比較恰當。
這個病死率的爭議,表面看是截取數據的時段不同,政府以整個第5波9個月疫情作為基數去計算,而梁栢賢等只以5月15日至9月這段時間的疫情作為基數去計算,就得出不同的病死率。
兩種不同計法,有不同的理據和思維。第一,梁栢賢只截取近期數據的做法,從分析事物的角度,有捕捉到近期變化的好處,但也有輕視疫情的壞處。他希望藉著指出疫情不嚴重而叫政府進一步放寬抗疫政策,例如外地回港的檢疫隔離日數。但「新冠如流感」之說有一個副作用,令人覺得不用接種疫苗也無問題。
第二是,政府以整個疫情作為病死率的計算,是一個審慎的做法。由於疫情是延續的,期間沒有清零,只是Omicron變種病毒變成了主流而已。所以,以整個長達9個月的第5波疫情作為基數來計算病死率,合符科學,也比較審慎。當然,這種計法的壞處就是突顯了疫情的嚴重性,而好處亦復如此,這樣可以鼓勵更多人去打針,加快建起免疫屏障。
那麼,為什麼5月以後的病死率會偏低呢?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因素:
第一是疫苗接種率已提高了,特別是80歲以上的極易感人群的接種率;第二是今年3月開始了給處方口服藥予長者等高危患者,令死亡率下降;第三,最弱的一批在年頭那一波已過身了。第四,可能是更重要的,就是第五波初期,即今年年頭的疫情爆發,可能已有200、300萬人受到感染,他們再受感染的機會率只有1%,令這一波疫情後段可感染人群的基數接近減半。
然而,無論是以整個第五波計算的0.6%病死率,還是只是用所謂的0.1%「粗病死率」,都沒有提及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感染人群的基數。
過去,香港每年流感病死的人數大約有100人至300人左右,有300人以上病死的年份,流感已相當嚴重。但是,由5月中至今,已有超過500多人病死,而這一波疫情還未結束。以近期平均一天有10人病死計算,到這一波疫情結束,死亡人數可能達到700至800人,就等於香港每年流感平均死亡人數的5倍!
即使以梁栢賢所謂的「粗病死率」0.1%計算,為何新冠的病死率和流感相同,但死亡人數卻多這麼多呢?
主要是感染基數不同。由於流感是長期流行的病毒,一生人感染流感的次數可能過百甚至上千,身體已有充足的抗體保護,流感即使殺到,感染流感的人數也會比較少。假設有15萬人感染,0.1%的病死率,就等於150人死亡。
問題是,新冠病毒是新型病毒,感染和重複感染的人相對於流感少很多,新冠免疫屏障仍然比較低,疫情一旦爆發,感染人數會多很多,由於基數大,就算病死率相同,死亡的人數也多很多。
這裡有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完全沒有接種疫苗亦未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群,特別長者,遇上疫情的時候,真的會如蒼蠅一樣死去。80歲以上的人,沒接種疫苗的,病死率達到13%。現時,80歲或以上,一針也未接種的共有11.6萬人(29.2%),70至79歲、沒接種疫苗的有9.9萬人(16.7%),而60至69歲有11.5萬人(10.3%)。這些沒接種疫苗的長者,一旦受到感染,死亡的機會很大。
假設那11.6萬、一針也未接種的80歲以上的老人家,全數感染,13%的病死率,等於會有超過1.5萬人死亡。
所以,要認清「新冠不等如流感」的事實,未接種者趕緊去打針。越多長者打針,香港越具備開放的條件。
盧永雄
世界輪流轉,看看香港和英國兩地的移民情況,只能驚嘆事情變化得這麼快。
2019年黑暴事件後,大量香港人移居英國,因為當時英國保守黨首相約翰遜推出一個BNO「5+1」計劃,讓香港人先移居、後申請國籍。其實約翰遜打的小算盤,是看著香港移民的資產。當時英國在他一手推動之下脫歐,大量歐洲公司總部撤出英國,因為英已經不再享有歐盟內的關稅和移居便利,約翰遜就藉著吸引港人移英帶來的資產,來填補這個窟窿。他還可以厚著面皮,聲稱自己在支持香港的民主。
香港人移居英國,如果是已經賺夠退休的一族,生活倒還可以,但如果要在當地搵工,就我所知,只有少數能夠找到與本來類似的工作,很多人就要降級打折。有朋友在香港做行政人員或中層主管,到英國就要做工廠工人或是通宵的倉庫看更。這讓我想起上世紀80年代大陸同胞移居香港的情況,那時在國內的專業資格在香港不被承認,他們只能夠做看更或地盤工,那種辛酸又有誰能明白。
不過,現在最有趣的發展,是英國人開始移居香港。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七屆世界桌球冠軍奧蘇利雲,他通過優才計劃成為香港居民。奧蘇利雲十分喜歡香港,他接受入境處處長郭俊峯訪問時,被問及為何選擇香港作為居住地,奧蘇利雲說香港有良好的稅制,桌球在香港很受歡迎,加上美食和文化,令香港成為一個理想居住地,「如果想擁有美好的生活,那一定要來香港」。
後來奧蘇利雲在澳門接受訪問的時候就提到,他一年有幾個月在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打球,取得香港身份證,讓生活和出行更方便,預料4至6年後或會搬來香港長住。
奧蘇利雲的例子,至少可以看到三個事情。
第一,新通行證安排有效。內地最近改變港澳通行證(俗稱回鄉證)的安排,容許香港永久居民中的非中國籍人士,申請通行證返回內地。他們本來回內地要申請簽證,工作的話更需要申請工作簽證,但是在新安排之下就可以拿通行證過境,不用簽證,非常方便。奧蘇利雲提到的出行方便,主要就是指這一項。
第二,香港低稅率吸引。香港有低稅制,入息稅最高只是收15%,遠較英國為低,英國是累進制,最高即15萬鎊(150萬港元)以上收入稅率是45%,相當驚人。
過去沙特主權基金贊助的LIV 高球職業巡迴賽在港舉辦時,有獲獎的球手事後發現香港只是需要交15%的入息稅,有點不太相信,反覆追問是否只交這個稅率就足夠嗎?在外國動輒起碼要交20幾至40幾%的入息稅,香港只交最高15%,可以說是稅務天堂。而明年「LIV 高球2025 香港站」獎金高達2,500萬美元,獲獎球手少交30%稅等如節省750萬美元,即是5836萬港元,你話球手喜歡在香港還是在英國比賽?
另外英國有資本增值稅,越富有的人交稅越高,買股票買樓賺了的錢都要減一截。英國財政大臣李韻晴剛公布的預算案,就提到高稅率的納稅人,資本增值率會由20%加至24%,低稅率的納稅人增值稅亦都由10%加至18%,而住宅物業的稅率就維持在低收入的收18%、高收入的收24%,而香港就並無資產增值稅,物業稅收15%亦較英國低。
但有一樣更要命的是,非以英國為永久居住地的英國居民稅務優惠將會在明年4月取消,這個叫做「非定居者身份」(Non-Domiciled)豁免稅制,規定在英國居住的外國人,如果海外收入不匯入英國,就無需要繳納當地稅,但英國將會把非定居者免稅待遇豁免取消,明年4月起必須將海外資產向英國繳稅。奧蘇利雲是英國人,如果一年在英國逗留183天以下,在英國沒有全職工作,本來可被視為非英國稅務居民,海外收入免稅,未來應要交稅。另外有大量在英國居住的外國富豪亦受此影響,計劃離開英國。
第三,非政治化角度。很多香港人移居外地,主要從政治角度出發,覺得香港實施《國安法》之後生活不下去。但是奧蘇利雲這個正宗英國人的看法,卻剛好相反,說「如果想擁有美好生活,一定要來香港」。由此可見,只要你撇除泛政治化的眼光,香港其實樣樣都好。
過去香港人移民英國,現在英國人移居香港,都可說是世界輪流轉了。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