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14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峇里島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此次會晤創造出了多個「首次」,會晤中的多個細節也向世界傳遞出複雜但重要的信號。
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新華社圖片
細節一:時間安排
這次中美元首會晤被安排在本屆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開幕的前一天,而非像大部分雙邊會晤一樣被安排在多邊峰會召開期間。
有熟悉國際事務的分析人士說,中美關係是G20「核心中的核心」。這樣的時間安排,或旨在向本屆G20峰會、擔憂中美徹底走向對抗的國際社會以及面臨巨大挑戰的全球經濟傳遞出積極信號。
細節二:拜登的「準時」
根據白宮此前公佈的日程表,中美元首會晤定於14日當天下午5:30舉行。在現場的記者注意到,當天拜登車隊抵達會場的時間是下午5點23分,非常準時。
拜登在這次會晤中「準時」到達。新華社圖片
據美國「政治新聞網」此前報道,拜登並不是一個「準時的人」,遲到20分鐘是「標配」。拜登在這次會晤中的「準時」也顯示出,儘管中美關係陷入日益激烈的大國競爭,但華盛頓依然不得不對這場會晤抱以足夠的尊重與重視,中美關係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
細節三:地點安排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此次會晤的地點是中方代表團駐地。從外交禮節上來看,東道主一般被認為是相對佔據「優勢」的一方。
據瞭解,這次會晤系美方主動提出。結合美國國內政治背景來看,無論在俄烏問題上,還是在氣候問題上,民主黨政府都有尋求同中國溝通的意願。
細節四:特殊而重要的背景
此次中美峇里島會晤創造多個「首次」。新華社圖片
此次中美峇里島會晤創造多個「首次」——它是中美兩國元首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近三年來首次面對面會晤,拜登就任總統以來兩國元首的首次面對面會晤,中美完成各自國內重大政治議程之後的首次會晤,以及佩洛西竄台事件後中美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隨著中美貿易關係緊張,中國透過增加關稅等方式系統性降低對美國大豆進口,為防止美國大豆可能出現「洗產地」等現象,內地相關進口產業鏈正逐步進行一系列相應調整。
為防止美國大豆可能出現「洗產地」等現象,內地相關進口產業鏈正逐步進行一系列相應調整。中國農業外經外貿信息網圖片
據內媒《財經》報道,相關調整措施包括多方面,並逐漸形成互補。例如,收緊相關檢驗檢疫措施,新增對種衣劑(含農藥的種子包衣材料)殘留、麥角菌、雜草種子等指標篩查;進口商又需提交大豆原產地熏蒸證明、港口裝卸記錄、運輸溫度監控數據等證明文件。在此基礎上,有關監管方面也與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大豆供應國合作,建立區塊鏈溯源平台,記錄每批進口大豆的相關數據從種植到運輸的全程信息。
進口商需提交大豆原產地熏蒸證明、港口裝卸記錄、運輸溫度監控數據等證明文件。中國農業外經外貿信息網圖片
以加強檢驗檢疫為例,進口大豆屬法定檢驗商品,由海關根據商檢法規實施檢驗。由於大多數進口大豆屬轉基因產品,中國對其監測體系包括轉基因品系確認、有害生物檢疫、品質檢驗等多個層面。
海關總署最近發布公告稱:近期進口的美國大豆中檢出麥角和種衣劑大豆。中國農業外經外貿信息網圖片
海關總署最近發布公告稱:近期進口的美國大豆中檢出麥角和種衣劑大豆。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海關總署決定暫停 3 家涉事企業大豆輸華資格。相關業內人士透露,從 4 月開始,政策也有相應調整,改為全船逐批檢驗,以更好地實施進口大豆溯源。
區塊鏈溯源平台被視為在大豆追溯方面能發揮作用,通過納入每批進口大豆的全程數據,包括種植地 GPS 坐標、收割時間、運輸船舶軌跡等關鍵信息,相關系統可通過技術識別大豆來源。此外,區塊鏈技術亦在物流軌跡分析中發揮作用,以實時監控全球港口的物聯網數據,識別大豆來源,避免不當轉運。
中美大豆貿易風波引發國內進口產業鏈調整,中國進口大豆主要來自巴西。中國農業外經外貿信息網圖片
總的來說,中美大豆貿易風波引發國內進口產業鏈調整,中國進口大豆主要來自巴西。對於目前中國大豆進口渠道的調整,業內人士指出,政策收緊可能在短期內影響供應和價格,但隨著時間推移,將建立新的大豆貿易秩序,形成新的循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