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三年的新冠疫情仍持續影響港人生活,長期關注港人精神及情緒健康的慈善團體自在社,進行一項中小學生及家長情緒問卷調查發現,無論是師生或家長,很多人不懂處理情緒以及不懂溝通,形成惡性循環。學校資深輔導主任邵芷娟建議,教育界需持續讓學生參加不同的身心靈活動,並且持續強化老師、學生及家長的正向及情緒教育,增加支援,令多方面能夠平衡進展。另外,會上又宣布成立「香港中小學正向教育專家組」,將於本月約見教育局探討建議書內容。
調查於本年10月初至11月中以網上問卷調查形式訪問了2,020名受訪者,包括356名小四至小六學生、1,180名中學生及484名家長。發現三大重點,首先,中學生較不願意與父母溝通,有33%小學生會選擇父母作為情緒困擾時的傾訴對象,但中學生只有17%;各群組尋找社工/學校社工等專業人士協助比例非常低,小學生、中學生以及父母,分別都只有3%、6%以及4;另外,各群組沒有傾訴對象比例偏高,分別為17%、19%以及6%。自在社創辦人周華山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很多人不懂處理情緒以及不懂溝通。
另外,在學生和父母對對方的期望一欄,最多小學生(24%)選擇「給我鼓勵,不是責罵」,最多中學生選擇「信任我,少點囉嗦」;而在父母方面,38%的父母選擇「減少上網及遊玩時間」。周華山笑言,此選項甚至領先於「主動與父母溝通」(24%),可見香港的父母還是比較「problem-solving 」,重視外表行為的成果多於溝通。
學校資深輔導主任邵芷娟表示,目前香港教育生態仍是考試主導,師生家長很多時不懂或忽略了要處理自己的情緒。她指出,學生每天面對無盡的功課和溫習,接受體驗式學習機會不足,普遍亦不懂處理自己的情緒和人際溝通需要。而老師因沉重的教擔,未能接受足夠培訓,也害怕不懂處理學生情緒等問題,就迅速交給社工處理。社工面對不斷增加的個案,並要負責策畫學生多元化的小組活動,疲於奔命。另外,雖然很多家長努力配合學校的要求,但卻忽略如何欣賞子女,也欠缺方法管教子女並與子女溝通。
邵芷娟建議,教育界需持續讓學生參加不同的身心靈活動,以及情緒管理、人際溝通、正向靜心的工作坊和遊戲治療,提昇學生的人際關係及溝通能力,並且持續強化老師、學生及家長的正向及情緒教育,再者,增加社工、教育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家等多方面支援,令多方面能夠平衡進展。
身兼中學教師及2位年幼女兒的Michelle表示,因工作負擔沉重,有一段時間和女兒們的對話都是「做曬功課未」、「執咗書包未」,原本有一天興高彩烈的提早回家,兩個女兒卻躲進房間,才讓她發現與兩個女兒間的關係疏離了。後來她在自在社學習了一些處理情緒的工具,家姊翹翹表示,「媽咪宜家聽多咗我講嘢,唔係佢話曬事」。Michelle 更嘗試將理念加進教學課程中,她指出,有學生向她表示和家人的溝通和互動增加,也更願意主動和她表達內心的感受。
立法會議員兼校長朱國強表示,政府應支援教育界,全方位提供情緒管理和正向教育的專業培訓。他會上宣布成立「香港中小學正向教育專家組」,現時專家包括精神科醫生黃重光太平紳士、心躍輔導及發展創辦人郭志英、自在社創辦人周華山、一家一家家庭顧問發展總監錢鋒、正向教育學院總監鍾明崇以及立法會議員兼校長朱國強。
朱國強指將撰寫建議書,並於本月21日約見教育局探討,期望共同推動全港學校情緒支援及正向教育情況,改善教育工作者、學生以致家長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