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過度提升反對身體有害
最近天氣寒冷,很多人都會出動暖風機,提高室內溫度幫助保暖。然而,有醫生表示室溫並非愈高愈好,一直開暖風機令溫度過度提升反而對身體有害,嚴重者更可能會導致急性腦中風,甚至猝死。
台灣重症專科醫生黃軒日前在個人Facebook專頁撰文,指有外國研究發現,如果人體由極冷狀態(10°C以下)下的室外進入極熱狀態(23°C以上 )下的室內,會因為極大溫差而令身體難以適應,甚至會有致命風險,溫差愈大,致命率愈高。研究又指當溫差大於5°C以上,就會提升因心臟病猝死及患上腦血管阻塞疾病的風險。即使本身十分健康、無任何病史的人士,患上急性腦中風的風險亦急升4倍。
4招正確保暖方法
至於如何正確使用暖風機保暖,黃軒提出4個方法:
1.根據情況選用保暖設備
若房間内只有部分區域需要提高室溫,建議使用電暖爐。如果房間範圍較大,或每日需要開暖氣,就用冷暖空調機。因爲電暖爐的耗電量比冷暖空調機高3倍以上,這樣可更省電。如室溫超過20度,就不需要開任何暖氣。
2.選正確位置發熱
把電暖爐對著自己發熱是錯誤做法,只能短暫取暖。如冷空氣是從窗外進來,應將暖爐放在床邊,可以把房内的冷空氣變暖,才能較長時間保暖。
3.選用正確運行模式
不少人爲了想要節省電費,將冷暖空調及轉到「微風模式」。其實這種模式反而會讓電費增加,應改用「自動模式」,讓室溫上升到理想溫度,才會比較省電費。
4.使用風扇輔助
如果開了電暖爐仍覺得冷,可利用電風扇解決。由於電暖爐釋出的熱空氣會上升,此時用電風扇對天花板吹,令堆積的熱空氣散開,房間的溫度就會均和。
長期病患者房間內的安全溫度
黃軒又引述英國研究,列出不同長期病患者的房間安全溫度:
1.肺病患者
長期肺病患者在21度的環境内,逗留至少9小時,可減呼吸症狀發作的風險。尤其在夜晚的房間内,保持「9小時在21度以下」會是教舒適的環境。
2.心血管疾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者一直留在低溫的房間内,身體血壓會升高,血液濃稠增加,會增加猝死風險,因此將房間保持在18度,是較安全的環境。
日間最佳溫度建議
65嵗以上的長期病患者,房間内應保持在18度以上,有助維持患者健康。對其他健康人士,亦建議房間保持在18度,同樣是較安全的環境。
晚間最佳溫度建議
65嵗以上的長期病患者,晚間要保持在18度以上,睡覺時亦要備有保暖衣物。
黃軒又提醒,健康的年輕人只要有保暖衣物、棉被或熱毯即可,房間內是否能保持在18°C則不太重要,但嬰兒房最好保持在16至20°C左右,保障嬰兒安全,如果房間溫度過低可能會導致嬰兒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
同場加映:最暖蓋被方法
日本節目《教えてもらう前と後》早前列出3種蓋被方法,溫度可相差逾4°C。如下:
1蓋被方法最保暖
方法1:先蓋羽絨被,再蓋毛毯。
方法2∶先蓋毛毯,再蓋羽絨被。
方法3::先將毛毯鋪在床上,身上再蓋羽絨被。
結果發現,方法2的溫度為21.7℃,方法3則為25.6℃。這代表方法3更保暖,且被內的溫度更高逾4℃。實驗證明,先將毛毯鋪在床上,然後身上再蓋羽被,這方法會更保暖。
專家解釋,在身下鋪毛毯,可減少體溫流失。而羽絨被由羽毛組成,需靠體溫膨脹才能達到保暖效果,故越貼身越保溫。
若想更保暖,可在方法3的基礎上,再於被子上方加薄毛毯,更能鎖住熱力。厚毛毯則不推薦,因太重反而會令被內空間收縮,壓走熱空氣。
節目亦指出,暖包的擺放位置亦會影響保暖效果:暖包最好緊貼腹部,會比在腰間更暖。
專家解釋,由於血液大約45秒至50秒會環繞全身一周。故如果在血液集中的位置放暖包,保暖效果會更好。由於人體腹部附近全身最粗的血管及大動脈。因此緊貼腹部便可令溫暖的血液流遍全身。
戴頸巾最保暖方法
另外,節目亦教如何戴頸巾最保暖:
Q. 如何戴頸巾最保暖 ?
方法1:交叉重疊
方法2:纏頸一卷
結果,方法1(交叉重疊)是較為保暖方式。
據服裝專家解釋,交叉重疊頸巾的方法會涉及較多布料,所以溫暖的空氣較難流失。但若纏頸一圈,纏範圍較小,反而會不夠暖。
同場加映:冬季可吃溫熱食材保暖
本港註冊中醫師梁尹倩(Cinci)在「CheckCheckCin」facebook專頁表示,冬季的養生重點為「養陰益氣,驅寒保暖」,可多吃屬性溫熱的食材以收溫補之效,少吃生冷及寒性食物。她建議大家在冬季多吃以下溫熱食材保暖:
紅棗
桂圓
南瓜
羊肉
牛肉
洋蔥
薑
蔥
辣椒
肉桂
天氣寒冷宜吃補腎安神食材
除了進食溫熱的食材,梁尹倩醫師指在寒冷天氣也可多進食有助養腎、寧心安神的食物:
黑豆
黑芝麻
紅豆
小米
沙參
玉竹
天冬
石斛
枸杞子
黑木耳
太子參
百合
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