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食滯吃番薯可解救? 營養師推介12大食物助通便排毒

樂活道

食滯吃番薯可解救? 營養師推介12大食物助通便排毒
樂活道

樂活道

食滯吃番薯可解救? 營養師推介12大食物助通便排毒

2023年01月08日 17:00 最後更新:01月20日 13:56

吃得飽飽滯滯,容易腸胃不適、便秘,吃番薯可解救?

註冊營養師蔡樂怡(Angel Tsoi)在米施洛營養師facebook專頁指,食滯要排毒消腸胃。她推介12種食物,有助通便排毒,減輕腸胃的負擔。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12種食物排毒通便

註冊營養師蔡樂怡指,若吃得過份飽滯,要清理腸胃排毒,增強腸道蠕動。她指出,若選擇合適的食物,有助累積的毒素排出,維持腸道健康,減少腸胃不適的機會。

Angel推介12種食物養肝排毒,並列出6大不同功用,可以為腸胃進行大掃除:

1.海藻

含豐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使糞便柔軟,促進廢物排出

2.南瓜

含果膠,能粘結和消除體內細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

3.洋蔥

含大蒜素、類黃酮、多酚類等抗氧化力強成分,可以降低膽固醇,還具有排毒、促進新陳代謝的功效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4.椰菜花

含蘿蔔硫素可幫助肝臟提升解毒能力,加速體內累積的毒素排出

5.蘋果

6.韭菜

7.燕麥

是一種纖維和益生元豐富的食物,不但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更可改善腸道細菌平衡維持腸道健康

8.番薯

9.冬菇

10.黑木耳

11.綠豆

12.番薯菜

含膳食纖維能吸收腸內水分,能使大便體積膨脹以刺激腸道、增強蠕動,有助排毒通便

同場加映:6類食物易致胃脹

註冊中醫師梁尹倩(Cinci)在「CheckCheckCin」facebook專頁表示,胃氣多的原因除了本身脾胃虛弱,飲食都是關鍵,因有些食物特別容易脹氣,導致胃脹。以下6類食物易致胃脹:

黃豆及豆製品

黃豆性平,具健脾利瀑功效,但大量服用容易引起胃脹不適,豆製品亦一樣,例如豆浆、豆腐、豆乾等,要注意不少素肉都是豆製品。

番薯

性平,有健脾胃、補氣血、通便秘的功效,但番薯含有氧化酶,腸道細菌消化時會產生氣體,容易造成胃氣、腹脹、打嗝甚至放屁。

芋頭

性平,能健脾胃及化痰散結,但因澱粉含量高,容易導致胃脹腹脹。

糯米

性溫,具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漓、止汗功效,糯米性質黏滯滋膩,不宜過量食用,以免滯氣引起胃脹不適。

牛奶及奶製品

性平,具補虛損、益肺胃、生津潤腸功效,但性質較滋膩,脾胃虛弱人士飲用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多胃氣、腹部脹滿等症狀。

有氣飲料

例如碳酸飲料、啤酒等含有二氧化碳,不易被腸胃消化,容易引起脹氣問題。

10種消滯食物 紓緩胃脹胃痛

食滯要消食導滯,梁尹倩醫師建議大家吃以下食物消滯:

舒緩胃脹胃氣食物

穀芽

陳皮

以成熟的柑皮曬乾而成。

功效:疏肝理氣、消滯助消化。

青皮

以未成熟的柑皮曬乾而成。

功效:疏肝理氣、消滞助消化。

有人說,青皮會破氣,旦如果這是壓力引發的胃氣脹,需要用青皮破氣,才能舒緩不適,根據體質飲用即可。

山楂

注意:山楂味酸,有胃酸倒流或容易胃部不適,不應空肚服用。

猴頭菇

功效:

性平,養胃健脾、助消化,適合胃脹、胃痛、嗳氣泛酸、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疡、胃癌人士食用。

蓮藕

佛手

佛手柑製成乾品。

功效:疏肝理氣、養胃止痛。

蓮子

柑橘

生薑

同場加映:排便6大迷思

1.並非每天大便一次才算正常

2.無論是一天3次,抑或3天一次,都屬正常情況

3.不必強求每天排便

4.但要注意,若一星期排便少於3次,即是便秘

5.一天放屁10至18次,亦屬正常情況

6.正常排便時間大約10至15分鐘,若過久容易有痔瘡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每天必須大便一次才算正常?台灣胃腸肝膽科醫生林相宏在其facebook專頁上指,不少人都對正常排便次數有誤會,以下6個關於排便的迷思:

糞便浮油恐胰臟有事

至於糞便沉下去抑或浮起來才算健康?胃腸肝膽科醫生林相宏解答如下:

Q:糞便是沉下去或浮起來才算健康?

糞便沉下去或浮起來,並不一定代表患上嚴重疾病,而是與吃甚麼食物有關。

一般來說,吃較多產氣食物或膳食纖維,冀便會較容易浮起來

例如:豆類、奶類、碳酸飲料或椰菜等

高纖維食物在消化過程中,細菌發酵會增加,並產生較多空氣滯留在糞便中,導致糞便漂浮

若伴隨肚瀉,可能是細菌或病毒感染

若糞便有浮油的情況,恐是小腸吸收或胰臟出問題

有多項研究指出,即便瞓足8小時,長期保持「晚睡晚起」的習慣仍有害身體健康。

「晚睡晚起」傷身體

據《生命時報》報導指出,許多人享受夜深人靜的時光,將晚上視為個人時間,從而常常熬夜至深夜或凌晨。儘管許多人認為隔日補足睡眠即可以彌補晚睡的影響,然而研究卻顯示,即使保證每日睡足七至八小時,「晚睡晚起」的生活模式仍不可取,長期保持這種習慣可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示意圖

示意圖

睡足8小時生理節律仍可能紊亂

研究表明,雖然每天的睡眠和醒來時間固定且環境足夠黑暗,理論上看似沒有太大區別,但實際情況是,晚睡的人即便睡足8小時,其生理節律仍可能紊亂,因此依然不推薦「晚睡晚起」的生活習慣。相關研究提供了明確的證據支持這一觀點:

1. 晚睡晚起,拉升糖尿病風險

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於近期在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年會上公佈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相比正常作息的人,晚睡晚起者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高出46%。多名專家分析,改變晝夜節律可能會影響皮質醇、飢餓素、瘦素等關乎胰島素敏感性的急速系統,再加上晚睡易導致夜間進食,進而拉升糖尿病風險。

此外,美國《內科學年鑑》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也給出類似提醒,晚睡晚起者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較早睡者增加72%,同時會導致不良飲食和久坐等行為增加。經過調整後,晚睡晚起與糖尿病的相關性下降至19%,但仍呈正相關。

示意圖

示意圖

2. 可能導致「晝夜節律錯位」

除了糖尿病外,晚睡晚起還可能導致「晝夜節律錯位」。2022年進行的一項納入39個觀察性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與早睡早起的人相比,晚睡晚起的人患癌症的風險增加了18%,糖尿病風險增加了30%,抑鬱症風險增加了86%。此外,晚睡者的心血管代謝指標也表現較差,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均高於早睡者。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可能與「晝夜節律錯位」相關。當人體的生物節律(包括睡眠-覺醒週期、體溫調節、激素分泌、新陳代謝、免疫功能和細胞週期控制等)與社交活動(例如工作、娛樂)和物理環境(如光照強度)不同步時,就可能發生晝夜節律錯位,這種錯位會擾亂一系列生理過程並增加疾病的風險。

示意圖

示意圖

3. 早睡早起,不易抑鬱

一項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開展的研究指出,將睡眠中點(即入睡時間與醒來時間的平均點)每提前一小時,重度抑鬱症的風險可降低23%。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參與情緒調節的神經遞質系統(如多巴胺和血清素)的節律活動受到了影響。

人體有自己的「生物鐘」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張斌指出,人的睡眠質量受到晝夜節律系統的顯著影響。晝夜節律,即遵循人體的生物鐘,規律作息是保持良好睡眠的基礎。

從心率變化到血壓波動,從內分泌調節到腸道功能,生物鐘調控著人體各項生理活動。例如,心率通常是晝快夜慢、夏高冬低;而血壓則呈現日夜變化的模式。腸道活動運動戒律與機體晝夜活動一致,表現為白天活躍、夜間減弱,所以不建議夜晚吃太飽。內分泌系統的活動則按照一定的週期性波動,例如月經週期或皮質醇的日變化,皮質醇在清晨達到分泌高峰,到了午夜則降至最低。同時,褪黑素的分泌在夜間增加,白天則維持在較低水平,這種配合有助於調節人體的睡眠,幫助機體在夜間容易入睡並在清晨醒來。

示意圖

示意圖

多數晚睡行為是「電子產品」導致

廣東省人民醫院睡眠呼吸障礙診療中心主任醫生歐瓊提醒,目前沒有足夠證據支持晚睡或減少睡眠時間的做法,建議保持固定規律的睡眠時間。大多數晚睡行為是因使用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導致,並非「天生的晚睡型選手」,如果條件允許,建議還是保持早睡早起,以便和生物鐘相符合。

晚睡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損失

在需要晚睡的特殊情況下,諸如上夜班、出差等導致的時差,應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不良飲食習慣,並確保白天有充分休息,通常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時間是7至8小時。

保持睡眠健康應遵循的2個原則

為了維護良好的睡眠健康,人們應該遵循兩個基本原則,分別是保持規律和確保足夠睡眠。好的睡眠最直觀的檢驗標準是起床後身體舒服,精神飽滿,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好,做事有效率,能勝任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示意圖

示意圖

保持規律睡眠

1. 床只用來睡覺

盡量避免在床上做和睡眠無關的事,諸如玩手機、看書等,可以現在其他空間活動,等到有睡意後再上床,這樣有助於培養床和睡眠之間的條件反射。

2. 起床的時間盡量規律。

3. 改掉「晚睡強迫症」的習慣,避免熬夜。

保持充足睡眠

1. 晚上盡量在11點之前上床睡覺。

2. 出現失眠立即求助醫生

失眠若無法自我調整,應及時求助醫生,並通過增加白天的戶外活動和調整睡眠環境來促進夜間休息。

3. 睡前進行放鬆活動

讓神經系統鎮靜下來,可以透過如拉伸和泡腳等活動放鬆身心,以此促進睡眠。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