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諸葛亮「金蟬脫殼」 司馬懿中計後追悔莫及

史空穿梭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Â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諸葛亮「金蟬脫殼」 司馬懿中計後追悔莫及

      2025年03月24日 20:00

      「金蟬脫殼」這個成語乃古代兵書《三十六計》的二十一計,當中有言:「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而背後的典故可追溯到三國時期諸葛亮去世,蜀軍急於撒軍回漢中時。

      諸葛亮的北伐事業可以說是處處碰壁。哪怕他在五年間,一而再、再而三地攻打中原也未有一次成功,而多次連敗不僅讓漢軍心生氣餒,亦對諸葛亮本人的健康造成傷害。然而,諸葛亮仍不願意放棄。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諸葛亮硬是坐上了出征的車馬中。可是路途實在過於顛簸,以至於一路上諸葛亮吐血不止,一代名相終病死五丈原。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網上圖片)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網上圖片)

      不過料事如神的他似乎早預到自己事日無多,因此諸葛亮在臨終前把姜維叫到跟前。姜維掀起簾子,眼眸低垂,似乎強忍著傷感。諸葛亮無力地笑了笑,氣若遊絲地說道:「你⋯⋯過來吧⋯⋯」姜維那緊攥的拳頭泛起了數條青筋,只見他咬咬牙,強咽著淚水,一步步的往諸葛亮的位置走去。諸葛亮眼底露出欣慰的笑意,可是那抹笑意轉眼就被無盡的遺憾所取代。「我⋯⋯不可能見證漢軍的戰鬥的英姿了⋯⋯現在唯有迅速轉移主力軍隊才不會蒙受損失。接下來,你可要聽清楚怎麼辦⋯⋯」姜維深諳諸葛亮話中的弦外之音,可是他不忍心。當他正想搖頭拒絕時,諸葛亮一記眼神就把他的話堵在嗓子眼中,最後他只好低下頭,在牙齒中迸出一句:「臣遵命。」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終敵不過病魔逝世於五丈原。姜維聽從諸葛亮的吩咐,在他去世後封鎖了一切相關消息,並連忙帶著諸葛亮的靈柩開始祕密撒軍。當時蜀軍正與曹魏作戰,敵將首領司馬懿自然不會放過蜀軍任何風吹草動。在得知蜀軍正密謀退兵時,馬上就派軍追擊。

      金蟬脫殼 (網上圖片)

      金蟬脫殼 (網上圖片)

      在這之前,姜維命工匠模仿諸葛亮的樣子雕了一個木頭人,而木頭人的手里也拿著諸葛亮生前最愛用的羽毛扇。遙遠一看,姜維無可避免地看出了神,仿佛諸葛亮仍活著,意氣風盛地穩坐於車。不過僅需一瞬間,姜維便斂下心緒,冷靜地指揮著漢軍。一路上,姜維又派部下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假裝向魏軍發動進攻。眼見蜀軍步伐整齊劃一,軍神諸葛亮又指揮若定地指點軍陣,實在不敢輕舉妄動。

      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一向「詭計多端」,因此便懷疑這次退兵又是一個誘敵之計,故命令軍隊靜觀其變。姜維趁司馬懿猶豫的大好時機,立刻迅速轉移漢軍,並讓漢軍成功回到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經去世一事後,就算想再派兵追擊蜀軍也已經來不及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金蟬脫殼」這個成語,其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會留下皮殼而走;後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脫身,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風花雪月」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宋朝邵雍所寫的《伊川擊壤集序》因,當中有提及:「雖死生榮辱,轉戰於前,曾未入於胸中,則何異四時風花雪月一過乎眼也。」

      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少有好學之名,為了求取功名他徹夜苦讀。他冬天不生爐取暖,夏天不納涼避暑,就是為了磨煉堅強的意志。由於邵雍的祖父邵德新和父親邵古都堅持隱德不仕,所以世人都感嘆他的選擇和毅力。

      邵雍像。(網上圖片) 

      邵雍像。(網上圖片) 

      邵雍幼時隨父遷至共城百源,所以當邵雍長大後大家都稱他為「百源先生」。為了增長見聞,他離開了百源,到處遊歷四方。後來他拜北宋官員李之才為師,專心研究伏羲八卦,學易悟道。邵雍在洛陽居住的時候,生活雖艱苦,不但要砍柴耕作,還要照顧父母,但他卻是樂在其中。他認為在這破舊草屋生活可以讓他心胸變得更為廣博。

      宰相司馬光十分讚賞邵雍,在他不再執政後,他便連日造訪邵雍的宅子。有時兩人焚香而坐,小酌幾杯;有時則一周出遊,泛舟品茗。兩人感情甚篤,司馬光不僅出資替邵雍置辦宅院,還為其宅邸命名為「安樂窩」。當然,不只司馬光對邵雍展現出欣賞的態度。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常百姓,都被邵雍待人真誠,一視同仁的態度所吸引。因此,邵雍的「安樂窩」總是訪客不斷。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當宋仁宗下詔求賢時,有人就推薦了在民間享有盛名的邵雍。可是邵雍卻多番推辭,甚至稱病不赴任。有人疑惑,問他以前這麼勤學不就是為了求得一官半職嗎?邵雍聽後搖了搖頭,嘆了口氣解釋道:「功名利祿自然重要,可我更關心這天下民生。現在躊躇不前,是我怕我難以勝任如此重任啊!」

      邵雍病危期間,司馬光、程顥、程頤等人都輪番照顧著他。眼見眾人神情憂鬱,邵雍反而釋然地笑著說:「人總有一死,有甚麼可怕呢?我死後就不用哪些繁文縟節了,一切從簡就好⋯⋯」邵雍的一生起起伏伏,從年少抱負滿胸到年老看淡人世都是有跡可尋的,而他死前寫下一句「四時風花雪月一過乎眼」,更是讓人生如四時之景一樣轉眼即逝的感嘆盡顯無遺。

      邵雍師從李之才學習《河圖》《洛書》後,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等著作。(網上圖片) 

      邵雍師從李之才學習《河圖》《洛書》後,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等著作。(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風花雪月」這個成語,原指舊時詩文裡經常描寫的自然景物,但後來多用於比喻堆砌詞藻、內容貧乏空洞的詩文;也指愛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故今多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