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清代東北開發靠罪犯?細數黑龍江流人文化

歷史長河

清代東北開發靠罪犯?細數黑龍江流人文化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清代東北開發靠罪犯?細數黑龍江流人文化

2025年04月14日 10:00

提起黑龍江,不少人會聯想到哈爾濱冰雕展等等。但現今大熱旅遊景點往往在古時屬犯人流放之地,如韓國有濟州島,在中國則有黑龍江。在清代,黑龍江的寧古塔、齊齊哈爾、墨爾根、三姓及卜魁等地,曾是清代著名的流放地。被流放者受盡磨難、苦苦掙扎,在有意無意間把中原先進的教育水準、農耕技術以及生活方式帶到東北苦寒之地,從而促進當地文化大力發展,在今天已被稱作「黑龍江流人文化」,更因為當地檔案館首次開設「流人文化」系列專題而開始被重新認識。

黑龍江省檔案館三級主任科員曹月 (網上圖片)

黑龍江省檔案館三級主任科員曹月 (網上圖片)

據黑龍江省檔案館三級主任科員曹月表示:「來到我們黑龍江地區的這些流人,大多數一些文化素養比較高,在此教化村民,傳播了一些先進的耕種和紡織技術,在此開辦學堂、私塾等。」

更多相片
黑龍江省檔案館三級主任科員曹月 (網上圖片)

黑龍江省檔案館三級主任科員曹月 (網上圖片)

寧古塔 (網上圖片)

寧古塔 (網上圖片)

楊越畫像 (網上圖片)

楊越畫像 (網上圖片)

東北流人主要分佈圖 (網上圖片)

東北流人主要分佈圖 (網上圖片)

流人被流放黑龍江檔案 (網上圖片)

流人被流放黑龍江檔案 (網上圖片)

寧古塔 (網上圖片)

寧古塔 (網上圖片)

古代對讀書人尤其敬重,他們雖被流放到寧古塔,但當場地官吏及當地百姓還是十分敬重。流人在寧古塔,雖是刑餘之人,尚且自由,從大將軍到副都統、協領、佐領大都願交結為友好,而文人們還可經常相聚。比如明末清初詩人吳兆騫,以「丁酉科場案」流放寧古塔,便於當地開館授徒。後來,巴海將軍專門聘吳兆騫為書記兼家庭教師,教授他兩個兒子額生、尹生讀書。

寧古塔 (網上圖片)

寧古塔 (網上圖片)

流人到了寧古塔,也帶來中原發達的商業文化,即「倡滿人耕而賈」,在這方面有名者如楊越。楊越在明末曾任京口(鎮江)副總兵,因順治年間的通海案,於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被發放寧古塔地。他被描述為大個頭、大臉盤、大眼睛、大鬍子、大嗓門兒的人,任俠慷慨。他走街串户,與人們交談,提出見解,向滿人講述耕作技術,教人們經商。剛到寧古塔時沒米下鍋,他就在街頭擺上地攤,拿自己的物品與當地人換糧食。楊越的妻子范氏烹飪技術出色,夫妻二人開了一座糕餅鋪,還製作紹興風味小吃,每天食客盈門。楊越與吳兆騫是鄰居,兩人交往密切,「談心夜夜入三更」,和其他流人也是「雪窖聯吟,冰天共酌」。當有人求藝的時候,他毫無保留。他把從家鄉帶來的布帛、絲絮拿來與人交換,教當地人把人蔘、貂皮拿到市場上交易。

楊越畫像 (網上圖片)

楊越畫像 (網上圖片)

寧古塔地盛產人蔘、貂皮,從北京、盛京(今瀋陽)等地來的商人多了起來,商業貿易活動繁榮起來,建立起了跨區域的貿易體系,並與圖們江對岸的朝鮮建立了貿易關係。《柳邊紀略》載:「寧古塔人每年一次,往高麗會寧府互市,亦以八月。然命下遣官監視,每年十一月方行。市會寧者,多以羊皮襖、布匹,往易牛、馬、紙、布、甕,而書特貴。康熙初,姚琢以《明季遺聞》易牛一頭。」商貿的繁榮,使寧古塔新城呈現出「商販大集,南產珍貨,十備六七,街市充溢,車轎照耀」的景象。為了開發交通,以利通商,發展經濟,薩布素親自丈量寧古塔至吉林的里程,建立驛站,便有了商賈絡繹不絕的景象。

東北流人主要分佈圖 (網上圖片)

東北流人主要分佈圖 (網上圖片)

吳兆騫在《歸來草堂尺牘》寫道:「寧古塔地方,鄉紳舉人俱照中國(內地)一樣優免。」為改變當地人「耕者絕少,彌望無廬舍」的狀況,積極傳播中原地區先進耕作技術,並教人們「破木為屋,覆以其皮(獸皮)」。在自己家中設立「讀書草堂」,把《五經》、《史記》、《漢書》、《李太白全集》作為教材,義務教書育人。巴海將軍請楊越到自己家中給兩個兒子講授漢學,受到啓發後,辦起了龍城書院,成為寧古塔第一所官學。

流人被流放黑龍江檔案 (網上圖片)

流人被流放黑龍江檔案 (網上圖片)

也可以說是因禍得福吧!流人在寧古塔不用當差,不納糧,生活困難時,還能得到救濟;流人們常常是官吏們的座上客,經常陪宴、陪飲,每當將軍、副都統有重要差事,如巡邊、作戰、進京朝見出行之前,吳兆騫都要做詩相贈。在《秋笳集》中有許多這樣的詩,《陪諸公飲巴大將軍宅》、《奉送大將軍安部海東》、《送阿佐領奉使黑斤》,描寫的大都是為官吏送行,也看出彼此間相交濃厚。在謫戍寧古塔的二十多年中,吳兆騫看到這裏物產富庶,有許多特產,多年之後,他都不能忘懷,如人蔘,飲人蔘水可以強體。各種動植物都常常出現在吳兆騫的筆下。

寧古塔 (網上圖片)

寧古塔 (網上圖片)

在《寧古塔紀略》中有這樣一段,吳兆騫南歸之後,病重之時,仍想用他在寧古塔所居的寒舍外採的蘑菇來熬湯喝。同時,他也看到當地滿族人有着十分純樸的民風民俗。關治平在文章裏寫道:「苦寒絕地的山山水水和風土民情,都收入到詩人的筆下,讀他的《秋笳集》,你會感到那漫天白雪中的金戈鐵馬,大河日落的壯麗圖景,仰望萬古悲涼中的豪邁,審視一枝一葉的情結。」

清代文人遭流放黑龍江原是個人的悲劇,但歷史有趣的地方,在於結局往往出人意表。流人在黑龍江地過上新的生活,並把先進的中原文化帶到黑龍江苦寒之地,大力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儀戲楚 表現「如簧之舌」

 

「如簧之舌」是舌頭靈巧得像樂器里發聲的簧片一樣。形容花言巧語;能說會道。他的出處在唐•劉兼《誡是非》:「巧舌如簧總莫聽;是非多自愛憎生。三人告母雖投杼;百犬聞風只吠聲。」

中國歷代每多能言善辯之士,今次想跟大家分享張儀戲楚的故事。話說在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縱橫家的門派。縱橫家有兩個最出名的代表人物,一是主張六國合縱的蘇秦,提出六國結成聯盟對抗強秦。作為對手,有以張儀為首的連橫派,旨在破壞六國結聯關係。結果是兩派各有勝負,當時齊國與楚國結盟,使秦國無處下手。因此秦王決定派遣張儀出使楚國,企圖說服楚國放棄與齊國同盟的關係。

不少張儀的作品都表現出很狡猾的樣子 (網上圖片)

不少張儀的作品都表現出很狡猾的樣子 (網上圖片)

楚懷王聽説張儀將要到楚國,顯得漫不經心。戲說︰「閣下來自偏僻鄙陋的國家,用什麼來指教我呢?」張儀知道楚懷王貪心,決定說之以利:「大王若能聽從我的意見,解除與齊國的盟約,我願意奏請秦王獻出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土地,讓秦國的女子作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間娶婦嫁女,永遠結為兄弟國家。」

張儀開出的條件十分吸引,楚懷王興高采烈地應允了張儀。大臣們來向楚懷王祝賀,唯獨陳軫勸諫楚懷王不要輕信張儀。楚懷王説:「我不費一兵一卒即可獲得秦國六百里地,大家都替我開心呢!唯獨你在阻止我,你想幹嘛?」

楚懷王 (網上圖片)

楚懷王 (網上圖片)

陳軫回答:「不是這樣的。以臣看來,商於一帶的土地非但不能得到,反而會換來秦國和齊國聯合起來。秦、齊二國一旦聯合,屆時必定會禍患臨頭。」

楚王要他繼續説下去,陳軫則説:「秦國之所以對我楚國如此謹慎,只因為齊楚二國。如今大王,則會使楚國孤立無援。秦國又怎麼會偏愛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張儀回到秦國之後一定會背棄對大王的承諾,若是向北與齊國斷絕關係,只會招來西邊秦國的禍患,兩國的軍隊一定會一起攻打楚國。我替大王想了下對策,倒不如我們在與齊國暗中合作、表面斷交,派人跟隨張儀去秦國。假如秦國把土地割讓給我們,再與齊國徹底斷交也不算晚。若他們不將土地割讓出來,那也符合我們的策略。」

齊楚結盟使秦國沒機可乘 (網上圖片)

齊楚結盟使秦國沒機可乘 (網上圖片)

楚王心裡不高興,罵道︰「閉嘴! 不要再講話了,等着我得到土地便是。」於是,楚國和齊國斷絕了關係,廢除了盟約,楚懷王把楚國的相印授給了張儀,還饋贈了大量的財物,派了一位將軍跟着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

張儀回到秦國,假裝沒拉住車上的繩索,跌下車來受了傷,一連三個月沒上朝,楚懷王聽到這件事,説:「張儀是因為我與齊國斷交還不徹底吧?」就派人去往宋國,借了宋國的符節到齊國辱罵齊宣王,齊宣王一氣之下斬斷符節,轉而與秦國結交。

影視作品上的張儀 (網上圖片)

影視作品上的張儀 (網上圖片)

秦國、齊國建立了邦交之後,張儀開口便説:「我有秦王賜予我的六里封地,願把它獻給楚王。」張儀才上朝。楚國使者則説:「我奉楚王的命令,來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從來沒聽説要收什麼六里土地。」

楚國的使臣只得返回楚國,把張儀的話告訴楚懷王,楚懷王一怒之下,興兵攻打秦國。結果秦、齊兩國共同攻打楚國,奪取了丹陽、漢中的土地。楚國又派出更多的軍隊去襲擊秦國,楚軍大敗,於是楚國又割讓兩座城池和秦國締結和約,結束戰爭狀態。

後人以「如簧之舌」形容人花言巧語,能說善道,動舌如鼓弄簧片一般。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