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劉禹錫賦詩 白居易笑言自己只得「一鱗半爪」

史空穿梭

劉禹錫賦詩 白居易笑言自己只得「一鱗半爪」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劉禹錫賦詩 白居易笑言自己只得「一鱗半爪」

2025年04月07日 20:00

「一鱗半爪」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出自於唐代高仲武所寫的《中興間氣集.蘇渙》,當中有言:「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於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爪。」然而在這個成語背後,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故事⋯⋯

作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詩王白居易少時治學刻苦。哪怕長出了口瘡,磨出手繭,都不放棄進士之夢,甚至年紀輕輕卻一頭花髮也在所不惜。可是儘管他這麼勤奮了,仕途還是沒有想像的順利。勤學數十載,白居易在29歲時才考上進士。可因為他為人耿直,又經常上書言事,讓唐憲宗感到極其不快。有次,唐憲宗實在忍不住,向宰相李絳抱怨道:「白居易這人啊,明明是朕把他提拔至高位,卻不懂得感恩,還常常無禮於朕,實在可惡!」

白居易像。(網上圖片)

白居易像。(網上圖片)

雖然李絳認為這是白居易一片忠心的表現,但後來白居易還是因為越職言事而被貶為江州司馬。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中一個具大的轉折點。之前他總是以「兼濟」為志,希望對國家做出有益的貢獻;當他見過官場的黑暗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但做事已不像以前那般雷厲風行。

白居易的晚年生活可以說是十分安逸。他沈溺待酒,醉心佛道,也常常與朋友登高涉水。有次白居易和僧人偉光相約泛舟,兩人身穿蓑笠,對坐言笑。這樣船上煙波裊裊、烹魚煮茗的情景吸引了沿途路人的注意,不少人都感嘆道:「這般情趣,何等高雅!」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小船溯流而行,很快就到達香山精舍。在香山精舍,早已有幾位相熟在等著白居易。白居易見過眾人後,便舉杯歡言:「如此良宵,我們還是以詩會友。賦了詩再飲酒吧!」當問道題目時,白居易略加思忖說:「前次聚會談到南朝興廢。不如今次就以此為旨,每人作一首《金陵懷古》吧!」眾人聽後都興致勃勃地援筆弄墨,唯有劉禹錫一人自斟自酌。

眾人見況,就忍不住嘟囔道:「劉兄,詩未成怎可先飲?」劉禹錫被指責也不怒,馬上扯過紙來。頃刻之間,一首七言律詩便躍然於紙上。

白居易讀罷,豎指讚道:「好詩!我們本來約好一起下海探驪龍,沒想到你卻先得了龍珠,剩下的一鱗半爪還有什麽用呢?」其實白居易的意思就是說,事物的主幹和精華都被你獨占了,剩下的零星片斷我們再寫也沒甚麼韻味了。其他人聽後隨聲附和,連忙把筆墨收了起來。就這樣,眾人開懷暢飲,通宵達旦。

白居易所說的「下海探驪龍」其實就是化用成語典故「探驪得珠」。網上圖片

白居易所說的「下海探驪龍」其實就是化用成語典故「探驪得珠」。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鱗半爪」這個成語,原指龍在雲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現在用來形容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即殘缺不全之物。

「一木難支」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出自於隋朝王通所寫的《文中子.事君》中,當中有言:「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

南北朝,南北分裂對立,正是世間紛亂之時。雖是南朝中國祚最為綿延、疆域最大的朝代,但其實南朝宋仍要面對政治動蕩的難題。然而,這個難題卻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得以解決,相反在劉昱登基為帝後變得更為複雜。少時聰明好動的劉昱在稱帝後逐漸暴露自己殘暴的本質,橫暴的統治加上台城大亂時在敵軍面前失聲痛哭,都令他顏面全無。與之相反的是,將軍蕭道成因平亂有功,又與權臣阮佃夫交好,可以說是在朝野中威信盡立。權勢日盛蕭道成的更是在劉昱被殺後,親手擁立了先帝劉彧三子——劉準,是為宋順帝。

影視劇中宋順帝的形象。(網上圖片)

影視劇中宋順帝的形象。(網上圖片)

其實劉準只不過是名義上的皇帝,畢竟實權都被蕭道成牢牢掌握在手中。居高已久,自然心有異心,擁立有功的蕭道成也不例外。在一手掌權的情況下,蕭道成行事越發恣肆,甚至萌生出篡奪王室的念頭。蕭道成的意圖自然瞞不過世人的眼睛,大臣袁粲和劉東一眼就識破他不軌之心。為了除害蕭道成這個政治腫瘤,袁粲和劉東兩人密謀刺殺蕭道成。可沒想到事機不密,刺殺一事被蕭道成同黨褚淵給知道了。褚淵轉頭就向蕭道成告密,惹得蕭道成勃然大怒,馬上派部將戴僧靜前往討伐袁粲。

將軍蕭道成。(網上圖片)

將軍蕭道成。(網上圖片)

當晚,蕭道成就把石頭城重重包圍了起來。眼見兵臨城下,大勢己去,袁粲都忍不住嘆了口氣說道:「我忠正一生,沒想到還是力挽不了狂瀾啊!雖然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正在崩塌的房屋,但我袁粲可不會退縮!為了名譽,為了義節,我都要死守這石頭城!」

後來黑夜潛行的戴僧靜很快就闖入城中。正在他舉刀之時,袁粲的兒子一個箭步衝到父親跟前,以身為父擋刀。一瞬間,溫熱的鮮血濺落在袁粲的臉上,而刺鼻的血腥味也在印證著兒子生命之火的消逝。只見袁粲顫著手,緊抱著兒子搖搖欲墮的身軀,低喃道:「我是個忠臣,而你是個孝子。我們死而無愧 ⋯⋯」就這樣,曾是朝廷「四貴」之一的袁粲倒在兒子的血泊中,而兩人死時緊握的的雙手也成為了正義的象徵。

石頭城破,天泛紅。不知不覺間,一首民謠在南朝宋中流傳開來:「可憐石頭城,寧為袁粲死,不作褚淵生!」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木難支」這個成語,意指事情已經到了非常艱難危急的時候,早就不是一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可以挽救的了,也比喻一個人的力量單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