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用谷歌監視世界」 外媒起底美國政府迫使科技公司進行海外監視

博客文章

「美國用谷歌監視世界」 外媒起底美國政府迫使科技公司進行海外監視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用谷歌監視世界」 外媒起底美國政府迫使科技公司進行海外監視

2023年03月31日 12:42 最後更新:12:56

美國政府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由,持續對TikTok進行無理打壓,3月23日TikTok首席執行官周受資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遭圍攻,讓更多人看清美國國會政客們的司馬昭之心。

卡塔爾半島電視台28日報道指出,「美國稱中國可能用TikTok開展監視活動,美國才正用谷歌監視世界」,起底了美國科技公司海外監視活動的「黑歷史」。

半島電視台報道截圖。

半島電視台報道截圖。

報道稱,在23日對TikTok首席執行官長達5小時的「拷問」中,美國議員抨擊中國可能利用這款在該國有著超1.5億月活用戶的應用「監視美國人」,但他們卻未提及美國政府本身是如何利用《涉外情報監視法》迫使谷歌等科技公司為其提供便利,對海外的非美國公民開展不受限制的監視活動的。

據悉,《涉外情報監視法》702條款允許美國情報機構對外國人的電郵、電話和其他在線通信進行未經授權的監視。為了防止這一「夕陽」條款失效,美國國會須在12月前進行投票,以重新授權該條款。

報道提到,按照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美國公民可在一定程度上可被保護免遭未經授權的搜查,但美政府堅持認為這些權利不適用於海外的外國人,這也意味著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聯邦調查局(FBI)和中央情報局(CIA)等機構幾乎可以隨意監聽其通信。相關信息還有可能被移交給英澳等美國盟友。

報道稱,華盛頓在這方面還享有一個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美國對少數幾家實際上控制著現代互聯網的公司擁有管轄權,包括谷歌、Meta、亞馬遜和微軟等。對於身處美國以外的數十億互聯網用戶來說,這種缺乏隱私的狀況恰恰就是美國官員所稱的TikTok對美國人所構成的「威脅」。

澳大利亞墨爾本的技術研究人員和隱私保護人士亞瑟·爾夫(Asher Wolf)認為,這體現了美國政府的「雙重標準」。「這是個『規則是給你定的,不是給我定的』的實例,」他說,「美國人(政客)在TikTok問題上的鼓噪不應被視為保護公民免遭監視和影響行動的真誠願望,而更應將這看作其圍堵和加強國家對社交媒體的控制的企圖。」

半島電視台表示,在華盛頓將TikTok描述為「威脅」的日漸高漲的聲浪中,非美國人的隱私權卻鮮少被提及。事實上,美國政府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針對23萬2432名「非美國人」開展了監視行動。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估計,自2011年以來,美國政府每年收集超過10億份通訊信息。

「美國近來大肆宣揚對公民隱私或監視問題的擔憂,這未免有些諷刺。他們收集數據是可以的,但他們不希望中國收集。」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美國憲法和國家安全專家喬納森·哈菲茨(Jonathan Hafetz)對卡塔爾電視台表示。

報道還指出,盡管《涉外情報監視法》702條款針對的是外國人之間的通信,但在實際操作中也會捕捉到與外國人互動的美國公民的通信。雖然美國官員堅稱其重點是國安威脅,但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表示,所謂「外國情報」實際上可以包括任何通信,包括記者、人權倡導者和普通公民的通信,這些都是美國政府感興趣的。

「問題是,從根本上說(其判斷)標準極低,這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權力。」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國家安全項目律師阿什利·戈爾斯基(Ashley Gorski)說,其「目標」不必被懷疑有任何罪行,「他們不一定要與恐怖主義有任何聯繫,他們可以是記者,也可以是國外的人權工作者」。

退一步來說,TikTok收集的數據也與其他平台沒什麼不同。報道認為,推動TikTok禁令是華盛頓在轉移問題——即美國對於個人數據的法律保護,而華盛頓顯然沒有表現出解決這個問題的欲望。丹麥哥本哈根信息技術大學助理教授韋德蘭·瑟卡拉(Vedran Sekara)表示,打壓TikTok似乎「政治性大於政策性」。

「如果(美國)政客和立法者真有興趣保護人們免受『邪惡』或『不法』科技公司侵害,應該專注於規範整個科技和社交媒體行業,而非僅盯著一家公司不放。」瑟卡拉說。

更令一些觀察人士感到不安的是,美國試圖祭出TikTok禁令或為其他國家開創先例。「從本質上說,美國正在創造一個模板,以國家安全為名阻止市場競爭,要求佔有專利技術。」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互聯網治理項目駐印度研究員喬蒂·潘戴(Jyoti Panday)表示,華盛頓在限制外國公司的同時給美國科技公司一張「自由牌」,這「基本上是在向其他國家發出信號,表明主權是網絡空間監管的終極博弈」。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日前指出,美方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TikTok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情況下,一再對有關企業搞有罪推定,無理打壓。毛寧強調,專業的問題應當通過專業的方式來解決,打壓別人,不能讓自己更強大。美方應當切實尊重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停止無理打壓別國企業,為各國企業在美投資經營提供開放、公平、公正和非歧視的環境。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媒:美國在阿富汗投下超過1000枚炸彈 製造了自己最害怕的敵人

2025年01月07日 11:49 最後更新:11:57

歷經4位美國總統、花費超過2萬億美元……美軍以「反恐」爲名,在阿富汗發動的持續20年的軍事行動,是美國歷史上耗時最久的一場戰爭,却最終以美軍倉皇撤離、塔利班重新掌權爲結局,不僅給阿富汗帶來深重灾難,也讓美國自身付出慘痛代價。

美國究竟是如何失去支持和陣地的?在美國《紐約時報》看來,美軍在阿富汗的失敗,不僅是軍事上的失利,更源於其對阿富汗文化和歷史的無知和情報失誤,這導致美軍不僅沒能贏得民心,還「反復錯殺盟友」,「在不知不覺中播下了自我毀滅的種子」。

「美國如何製造了自己最害怕的敵人」,《紐約時報》日前以此爲題刊發報道,記錄其通過爲期一年多的走訪,還原了戰爭早期在阿富汗東北部努里斯坦省的一處山谷,美軍與塔利班一次關鍵戰鬥的始末。這家美媒的調查發現,這裏原本沒有塔利班勢力盤踞,是美軍的到來催生了當地反抗力量。

强勢介入,「化友爲敵」

瓦伊加勒山谷坐落於阿富汗努里斯坦省群山環繞的偏遠地帶,森林茂密、山巒叠嶂。這片原本平靜的山谷,在美軍駐扎後,迅速成爲暴力衝突的中心。據悉,這裏發生了自越戰以來美軍士兵所遭遇的最暴力的幾次襲擊。

2008年7月,在山谷口一個名爲旺特(Want,有時亦作Wanat)的小村莊,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鬥:超過150名塔利班軍事人員幾乎摧毀了此處美軍的一座新建基地,衝突導致9名美軍士兵死亡、20多人受傷。美軍後來撤離了該基地。據報道說,這也被塔利班視作「打破美國無敵神話」的一役。

瓦伊加勒山谷和旺特所處位置。《紐約時報》製圖

瓦伊加勒山谷和旺特所處位置。《紐約時報》製圖

《紐約時報》指出,事實上,在美軍進入這裏之前,這片似乎天然與世隔絕的山谷鮮少有塔利班支持者的影子。

努里斯坦省長期以來享有自治地位,瓦伊加勒山谷周邊的山脉和峽谷又將其與外界隔絕,故英國人在19世紀的遠征中避開了這片區域,一個世紀後的蘇聯軍隊也很少涉足,就連上世紀90年代統治阿富汗的塔利班也沒有踏足此處。美國却選擇在此修建基地,强勢介入當地事務。

按照《紐約時報》的說法,2003年美軍進入瓦伊加勒山谷尋找「基地」組織成員時,也曾受到當地居民善意以待,甚至是「溫暖歡迎」。一名美國士兵巡邏期間從山邊墜落,還受到村民悉心照顧。

轉折發生在2003年10月,當時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對一個疑似恐怖分子的目標發起了攻擊,武裝直升機還掃射了村民前去避難的森林,導致7人死亡,附近多個木屋和一座清真寺被夷爲平地。

儘管美方宣稱此次空襲「成功」,但事實上他們的目標不在那裏,襲擊摧毀的房屋和清真寺也屬於美國的堅定盟友——努里斯坦省前省長毛拉維•吳拉姆•拉巴尼(Mawlawi Ghulam Rabbani)。
報道說,拉巴尼所屬的政黨「伊斯蘭促進會」非常憎恨塔利班,還與美國合作推翻了塔利班的統治。就在襲擊當天晚上,拉巴尼作爲親美代表團的一員去了喀布爾,躲在美軍目標房屋裏的人是他的家人和朋友。7名遇難者中,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其中包括拉巴尼的兒子和女兒。

拉巴尼在襲擊中幸存的一個兒子回憶,當美軍前來調查損失時,「他們表現得好像什麽都沒發生過一樣」。

「曾有改進,但爲時已晚」

儘管這次襲擊在喀布爾幾乎沒有引起反響,更遑論在華盛頓,但它改變了瓦伊加勒山谷的局勢。「如果說當地人還沒有準備好完全放弃美國人,他們也已經不再把美國人視爲絕對可靠的解救者。」《紐約時報》說,那種逐漸蔓延的憤怒與不公正感,爲塔利班的壯大提供了生長的土壤。

「在此之前,這個地區非常平靜,對每個人來說都很安全,甚至對美國軍隊來說也是如此。」前塔利班指揮官穆拉•奧斯曼•賈瓦里(Mullah Osman Jawhari)說,「但在襲擊拉巴尼家族之後,塔利班接管了該地區。起義開始了。」

在接下來的三年間,對拉巴尼家族的遭遇感到忿忿不平的年輕人們紛紛加入賈瓦里的隊伍,但忙於阿富汗其他地區戰鬥和與伊拉克的新戰事的美國人並沒有察覺到這一變化。直到2006年,美軍確認「基地」組織及其盟友藏匿在這片山谷裏,才重回故地,而此時當地塔利班的力量已不可同日而語。

《紐約時報》回顧說,在尋找「基地」組織成員的過程中,美軍錯誤地抓捕了當地的農牧人,投下足以夷平一座小山的炸彈,殺害了包括青少年在內的無辜平民。隨著民衆憤怒的加劇,賈瓦里的名聲則迅速上升。他開始主動製造更多伏擊,並在這一過程中更加了解美軍的作戰傾向與弱點。

穆拉•奧斯曼•賈瓦里(中)。《紐約時報》

穆拉•奧斯曼•賈瓦里(中)。《紐約時報》

美軍退役上校威廉•奧斯特倫(William Ostlund)2007年來到努里斯坦省,接手負責此處的幾所美軍基地。報道說,奧斯特倫當時被這裏「荒凉而不切實際的布局」震驚到,「他們不得不在荒凉的峽谷中用直升機進行補給,塔利班分子可以自由地向他們開火」。

面對當地民衆日益增長的敵意,以及塔利班更爲集結有素的伏擊,奧斯特倫選擇加大火力。據作家韋斯利•摩根(Wesley Morgan)《最艱難的地方》一書記載,在爲期15個月的「巡邏」中,奧斯特倫的部隊在努里斯坦和鄰近省份投下的炮彈、炸彈數量和交火次數比整個阿富汗戰爭期間的幾乎任何其他部隊都要多。

然而,報道指出,這種暴力只會加深當地民衆對美國人的敵意,讓塔利班更受歡迎。這也讓美國人陷入了一個奇怪的泥潭:越是戰鬥,局勢就越加暴力。

「我們並不了解當地人民和文化。」奧斯特倫後來向《紐約時報》承認,「我們並沒有真正與當地人民合作,也沒有爲發生的壞事道歉。我們曾有改進,但爲時已晚。」

不過,美軍在努里斯坦仍有自己的擁躉。那是當地的拉菲烏拉•阿里夫(Rafiullah Arif)一家,美軍曾一度將其力量集中到阿里夫家所擁有的村莊。

位於努里斯坦貝拉(Bella)村的美軍基地舊址,貝拉村土地由阿里夫一家所有。《紐約時報》

位於努里斯坦貝拉(Bella)村的美軍基地舊址,貝拉村土地由阿里夫一家所有。《紐約時報》

賈瓦里的隊伍則緊隨其後,開始每天對這裏的基地發動攻擊。「不堪其擾」之下,奧斯特倫决定將部隊轉移到山谷口的旺特村,那裏更容易防守。他在2008年7月獲得了購買土地的許可。

這讓阿里夫家擔心,美軍離開後,自己將失去保護。在此之前,因爲擔心賈瓦里等人會下殺手,他們一家已經不敢在當地市場抛頭露面,美國人給出的報酬也不足以撫平他們的不安全感。美軍在旺特村連續第二天遭遇迫擊炮襲擊後,阿里夫一家人收拾好行李,和包括幾名當地診所醫生在內的普通民衆坐車逃離。

但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阿里夫等人所在的車輛被美軍誤判爲塔利班正在集結力量準備發起另一次攻擊,美軍人員呼叫來兩架「阿帕奇」直升機向車隊開火,車內幾乎所有人都被殺害。

「拉菲烏拉失去了父親、母親、兄弟和侄子,同時也失去了自己的一支手臂、一隻眼睛,以及對美國在阿富汗戰爭的任何支持。」而在美軍通報中,這仍然是一次「成功」的襲擊。

拉菲烏拉•阿里夫 《紐約時報》

拉菲烏拉•阿里夫 《紐約時報》

「注定失敗」,自食苦果

阿里夫的家人和車隊中幾名當地醫生的死亡,掀起新的「招募潮」,爲塔利班輸送了更多新鮮血液。在手下的勸說下,賈瓦里决心「乘勝追擊」。他集結了來自9個村莊的150多號人,再從其他地區的塔利班和當地村民那裏借來武器,計劃從山頂向山谷中的美軍基地發起夜間突襲。

「旺特就像一個碗。幾乎每一面都有一座高山從山谷中拔地而起,就像一個石頭做的露天競技場。」賈瓦里說,「在那裏,我可以向美國人扔石頭。」

當然,賈瓦里的隊伍扔的不是石頭,而是高射炮彈。爲了避免被發現,他們拆開了50毫米口徑的高射炮,避開受到美國人監視的大路,偷偷運到山坡上重新組裝。

賈瓦里從過往交鋒中清楚,美軍通常預計塔利班只會發起短暫的閃擊戰,但這次他决定發起更大、持續更久的攻勢,並在美軍啓動防禦機制前,造成儘量大的破壞。在這種情况下,戰鬥的前五分鐘就尤爲重要,賈瓦里要求手下首先瞄準重型武器,並猛烈攻擊一處剛剛組建的美軍基地前哨。

賈瓦里的行動也確實讓美軍始料未及。2008年7月13日淩晨4點剛過,幾名正準備進行晨間巡邏的旺特基地的美軍士兵發現了異樣。「塔利班戰鬥人員一個接一個地卸下彈匣,機槍射擊的聲音響徹山谷。火箭推進榴彈的呼嘯聲和轟隆聲從三個方向傳來。子彈從四面八方射向基地。槍聲之響和戰鬥的激烈程度讓美國人震驚。」

塔利班人員一度推進到距離前哨只有幾米遠的地方,還有一人突破防綫,殺死兩名前來救援的軍官和醫生。據《紐約時報》說,戰鬥開始一小時後,美軍「阿帕奇」直升機和地面增援部隊才趕到支援。這場衝突最終導致9名美軍士兵死亡、超過24人受傷。賈瓦里稱塔利班方面只有3人死亡,但美軍方面的記錄要更多。

美國軍方內部調查將旺特戰役視爲「戰術勝利」,理由是塔利班部隊最終撤退,而美軍士兵抵抗了人數是其數倍的塔利班人員。但《紐約時報》指出,美軍自己的調查始終沒能回答這次衝突背後的幾個問題:一個曾經沒有塔利班的山谷怎麽會變成塔利班人員的溫床?爲什麽這麽多曾經歡迎美國人的村民,突然想殺死他們?

阿富汗塔利班政府警察部隊成員在位於旺特的前美軍基地進行晨練。《紐約時報》

阿富汗塔利班政府警察部隊成員在位於旺特的前美軍基地進行晨練。《紐約時報》

這從阿里夫的故事中可見一斑。家人被美軍直升機殺害後,身受重傷的阿里夫逃離了努里斯坦,直到美軍2021年撤出阿富汗時才回到家鄉。新上台的塔利班政府赦免了他,他還拿回了自己家的地。

報道說,阿里夫仍然害怕塔利班,但他也將怒火對準美國人。

「他們說他們來這裏是爲了幫助我們,但最終却殺了我們。」阿里夫眯著他僅剩的一只好眼睛看著陽光說道,「我們支持他們的使命,他們却背叛了我們。」

《紐約時報》總結道:「從各方面來看,美國人幾乎注定了自己的失敗:他們在這裏一再轟炸自己最親密的支持者,這充分暴露出美國對它所進行的戰爭的理解是多麽膚淺。」

「美國在一個本不需要涉足的地方投下了超過1000枚炸彈。他們非但沒有贏得人心,反而在瓦伊加勒山谷——以及阿富汗的許多其他地方——在不知不覺中播下了自我毀滅的種子,隨後又駐留多年,親手收穫了這一苦果。」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