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衛星首次成功向地球傳送太陽能 證明「天基能源」步向現實 中國「逐日工程」空間太陽能電站實驗 早已開始

博客文章

美國衛星首次成功向地球傳送太陽能  證明「天基能源」步向現實 中國「逐日工程」空間太陽能電站實驗 早已開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衛星首次成功向地球傳送太陽能 證明「天基能源」步向現實 中國「逐日工程」空間太陽能電站實驗 早已開始

2023年06月08日 11:34 最後更新:11:37

在太空中收集太陽能並傳回地球,已出現研究突破。

6月1日,實驗搭建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宣佈,1月發射的一顆衛星已將微波束的能量導向太空中的目標,甚至還將一部分能量發送到地球的探測器上。歐洲空間局(ESA)太空科學家維珍頓(Sanjay Vijendran)說,「以前沒有人這樣做過,他們通過展示這種能力,為這個夢想的實現增加了信心。」

加州理工學院順利將電力轉成微波,讓衛星能將太陽能直接傳遞到地面使用。

加州理工學院順利將電力轉成微波,讓衛星能將太陽能直接傳遞到地面使用。

長期以來,可靠性一直是太空太陽能發電面臨的挑戰。為了產生與典型的燃煤或核電站一樣多的電力,衛星需要覆蓋方圓數公里的收集區域,需要數百次發射和在軌組裝。美國太空總署在20世紀70年代能源危機期間策劃了一次任務,但以當時的技術,這項由太空梭搭載衛星升空並由太空人組裝的任務將耗資1萬億美元。費用太高,無甚可為,從那以後,就很少有人提及了。

如今,太空發生了變化。太陽能電池和微波光束更便宜、更高效。組裝機器人將很快進入軌道,SpaceX等公司已經大幅削減了發射成本。歐洲空間局和英國政府最近委託有關機構進行的研究表明,大型太空軌道發電機很快就能以與地面核電站相若的成本發電。

加州理工學院的這項任務旨在更進一步開發輕便、廉價和靈活的部件。微波發射器是一個由32個平面天線組成的陣列,排列在比餐盤稍大的表面上。通過改變發送到不同天線的信號的時間,研究人員可以控制陣列的波束。他們把它對準一對微波接收器,然後隨意將光束從一個接收器切換到另一個接收器,並點亮每個接收器上的LED。

微波發射器的發射功率很小,只有200毫瓦,比手機攝像頭的光還暗。但該團隊仍然能夠將微波束引向地球,並用接收器探測到它。加州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師夏占偉(Ali Hajimiri)說,「這是一個概念驗證,它表明了整個系統可以做什麼。」

加州理工學院的航天器還有兩個計畫中的實驗。其中一個正在測試32種不同的太陽能電池,看哪一種能耐得住嚴酷的太空環境。第二個是一塊折疊的超輕複合材料,它將展開成為一個兩米寬的帆狀結構。雖然帆上不會安裝任何太陽能電池,但它旨在測試未來發電站所需的輕薄、靈活的大型裝備。

人們對太空太陽能的興趣似乎越來越大。歐洲空間局今年委託有關機構進行了兩項關於軌道發電站潛在結構的研究。維珍頓說,能源供應公司已經加入了這項工作。日本京都大學團隊上個月宣佈,他們將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合作,在軌道上測試電力傳輸。

日本電氣工程師Naoki Shinohara說,他很高興聽到加州理工學院取得成功的消息,「但同時我也很失望,因為日本人的目標是在2025年進行世界上第一個(無線電力傳輸)衛星實驗。」

初創公司Virtus Solis Technologies也一直在測試電力傳輸,並計畫在2026年將一個試點工廠送入軌道。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包寧(John Bucknell)表示,打算在10年內向客戶提供商業電力。「太空太陽能利用技術是唯一一種清潔、可靠、可擴展的能源技術,是實現零碳排放的可靠途徑。」

在太空用太陽能發電效能有多高?專家指出,1平方米的太陽能發電板,在多霧地區每小時最多只能生產0.1千瓦電力;如果在中國西北地區,中午太陽直射時能產生0.4千瓦,如果到了太空,產生的電力會達到10至14千瓦,幾乎是地球的百倍以上。

專家表示,理論上如果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部署一條寬度1,000米的太陽能發電板陣環帶,假定其轉換效率為100%,那麼她在一年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通量,已大約等於目前地球石油儲量的能量總和。

當然,現階段太空太陽能電站還有一些困難需要克服,例如何把上萬噸的發電設備運送至地球同步軌道和組裝、遠距離傳輸中微波傳輸的衰減和效率問題,以及大功率微波輻射對人體損害等,但這些問題相信佷快會迎刃而解,例如科學家正研究利用3D打印技術在太空製作大型部件,以解決運送設備的難題。

「逐日工程」空間太陽能電站地面驗證系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圖片

「逐日工程」空間太陽能電站地面驗證系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圖片

中國對太空太陽能電站的研究始於「十一五」(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至2010年),雖然起步較晚,但在系統設計和關鍵技術方面已取得成果,相關的「逐日工程」(取「夸父逐日」之意)在2018年啟動,位於重慶的首個太空太陽能電站實驗基地隨後亦已動工,整體進展有後來居上之勢。

中國OMEGA–SSPS地面試驗驗證系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圖片

中國OMEGA–SSPS地面試驗驗證系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圖片

「逐日工程」空間太陽能電站地面驗證系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其支撐塔為75m高的鋼結構,驗證系統主要包括五大子系統:歐米伽聚光與光電轉換、電力傳輸與管理、射頻發射天線、接收與整流天線、控制與測量。其工作原理,首先是根據太陽高度角確定聚光鏡需要傾斜的角度,在接收到聚光鏡反射的太陽光後,位於聚光鏡中心的光伏電池陣,將其轉化為直流電能。隨後,通過電源管理模組,四個聚光系統轉換得到的電能彙聚到中間發射天線,經過振盪器和放大器等模組,電能被進一步轉化為微波,利用無線傳輸的形式發射到接收天線。最後,接收天線將微波整流再次轉換成直流電,供給負載。

中國專家經過論證,已提出了相關路線圖,中期目標是力爭2030年建設一座兆瓦級(兆瓦是功率單位,等於1,000千瓦)太空太陽能試驗電站,實現應急供電並開展科學研究。而遠期目標是在2050年前,具備建設吉瓦級(1吉瓦等於1,000兆瓦,本港南丫島發電廠總發電量為3,700多兆瓦)商業化太空太陽能電站的能力,滿足國家可持續發展對能源安全的戰略需求。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軍7800噸核潛艇遭挪威小漁船捕獲?官方證實尷尬真相 向當地營救海警致謝

2024年11月16日 15:53 最後更新:16:44

近日挪威海域發生一宗離奇事件,當地一艘10米長小漁船出海意外「捕獲」重達7800噸的美軍核潛艇,放入海中的漁網纏住潛艇,當地海警出動救援。事後美軍官方證實確有其事,並向營救海警表示感謝。

挪威小漁船出海意外捕獲龐然大物

綜合外媒報導,挪威一艘約10米長的小型漁船在當地時間11月11日如往常一樣出海捕魚,原本他們的目標只是大比目魚,然而卻意外捕捉到一個龐然大物:長逾百米、重達7800噸的美軍核動力潛艇。

美國核潛艇被漁船捕獲(新聞截圖)

美國核潛艇被漁船捕獲(新聞截圖)

當日這艘名為「島嶼男孩」號的小型漁船從挪威北部索姆馬羅伊村出發,在北極圈附近海域進行日常捕撈作業,撒下漁網抓比目魚。不久,漁民們就捕撈到估價為2萬挪威克朗(約1.4萬港元)的魚獲。

撒網不久收到海岸警衛隊緊急來電

當漁民們重新鋪設好漁網進行第二輪捕魚後返回岸邊時,突然接到挪威海岸警衛隊發來的緊急無線電通知,指他們放入大海的漁網纏住美軍一艘長115米、重達7800噸的海軍核動力潛艇,被拖行了幾公里。

漁網示意圖

漁網示意圖

在核動力潛艇發出求救信號後,搭乘船隻護送它的挪威海岸警衛隊成員們,將纏在潛艇螺旋槳上的漁網剪斷,幫助它從網中「脫困」。

漁網纏住重達7800噸美軍核動力潛艇

據了解,涉事潛水艇是美軍長115米、標準排水量約7800噸的尖端核動力潛艇,配備先進的聲吶和隱身技術,攜帶多種魚雷和戰斧導彈等武器,並能潛入極深的水下深度。當時,該核潛艇剛剛離開北極城市特羅姆瑟,在索瑪羅伊島東北部海域航行。

美軍「弗吉尼亞」號核動力攻擊潛艇被漁船意外捕獲(網上圖片)

美軍「弗吉尼亞」號核動力攻擊潛艇被漁船意外捕獲(網上圖片)

美軍方證實事件向挪威表示感謝

 美國第六艦隊發言人皮爾森·霍金斯證實事故確實發生及基本狀況,指事件並未導致人員傷亡,調查正在進行中。隨後,美國第六艦隊發布聲明就「挪威對美國潛艇部署的持續支持」表示感謝,並感謝挪威在解救潛艇方面提供的幫助。而美國駐奧斯陸大使館也證實,美國「弗吉尼亞」號核動力攻擊潛艇正在特羅姆瑟附近的一個港口按計劃停靠後,在附近海域被漁網「纏住」。

造成漁船損失 美方指會循既定程序進行賠償

對此,漁船船長哈拉爾德·恩根表示:「潛艇被卷入了我們撈比目魚用的漁網,並拖著它向北行駛了兩海里(約3.7公里)。我們聽說過船隻掛到漁網,但從沒聽說過潛艇竟也會被漁網纏住。」由於漁網被剪斷導致船隻受損,恩根估計,他的漁船因此損失約4萬挪威克朗(約2.8萬港元),約是他當天捕獲大比目魚所得收入的兩倍。

關於賠償問題,美國第六艦隊發言人霍金斯稱,「一般來說,當美軍對民用設備損壞負責時,都會有既定索賠程序來賠償費用。」

漁船示意圖

漁船示意圖

近年來軍用設備活動頻繁

據悉,美國海軍第六艦隊負責執行歐洲和非洲的任務,定期在北極和北大西洋開展行動。

報道還提到,今年6月,美國海軍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田納西」號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諾曼底」號被部署至挪威海,以應對俄羅斯的行動。2021年,挪威同意讓美國核動力潛艇使用特羅姆瑟郊外的一個民用港口輪換船員並補充補給。當時,當地居民擔心軍艦會干擾民用基礎設施,曾表示抗議。

隨著軍用設備在該海域的活動日益頻繁,與民用船隻發生碰撞或造成今次類似意外似乎越來越難以避免。

挪威海域示意圖

挪威海域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