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問題是積極不干預抑或政治掛帥?

博客文章

問題是積極不干預抑或政治掛帥?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問題是積極不干預抑或政治掛帥?

2023年06月29日 18:47 最後更新:19:37

前憲制事務司施祖祥離世。施祖祥於1991年至1994年曾任憲制事務司時,直接參與當時的中英聯絡聯合小組的事務,特別是有關香港的憲制發展安排。

我當年專責採訪相關新聞,因而與施祖祥十分相熟。期間有兩個和他討論的場景,記憶猶新。

一個是在一家水盡鵝飛的倫敦高檔餐廳。

當年,中英聯絡小組經常在倫敦或北京開會,我去倫敦採訪也去了十多次。在外地開會,官員通常都會有較多的閒暇,我就經常約施祖祥吃飯收風。有次我們相約了在倫敦一家非常高檔的餐廳吃飯,坐下才驚覺整個餐廳只有我們一枱客人。我不禁慨歎,這間餐廳只有這樣少的生意,還能堅持下來,真是一個經濟奇蹟。施祖祥當時就有感而發話,作為政府,一家要搞好經濟。

70年代,英國工黨上台,大搞國有化政策,觸發了大量的罷工,罷工新聞無日無之,英國經濟陷入低谷。直至1979年戴卓爾夫人上台,重推自由市場政策,將大量產業私有化,英國經濟開始漸有起色,但增長仍然緩慢。我和施祖祥吃飯的時是1991年,戴卓爾夫人剛下台,還記得後來香港人均產值在1993年竟然起過英國,這一年英國人均產值回落至18389美元,而香港的人均產值已躍升至20396美元,超過了英國這個香港的殖民主。

我當時跟施祖祥說:「你是憲制事務司,主力設計香港政制,將會大搞選舉,但你認為為政者先要搞好經濟,似乎有點矛盾。」施祖祥對我的講法無直接回應,只是支吾以對。而我當時的領悟是香港在70至80年代聚焦發展經濟,經濟蒸蒸日上,而英國兩黨集中搞政治,內鬥連年虛耗光陰。

第二個場景是吃早餐時關於新加坡模式的爭拗。1996年,施祖祥離開了政府。我仍和他還有聯絡,他每天早上都去跑馬地山光道馬會會所游泳,我常常約他在馬會六化郎餐廳吃早餐,其中一次討論印象甚深。當時談到新加坡和香港發展模式的差異。

施祖祥是香港「積極不干預政策」的堅定信徒,對新加坡就政府主導發展政策不以為然。施祖祥認為由政府主導,很多時候官員決策會有失誤,例如新加坡聚焦發展電子產業,但這個行業大幅波動,新加坡的發展也不太成功,又例如新加坡在中國投資興建蘇州工業園,雖然投入了很多資源,但卻未見很大成效。他認為香港由私人企業自主投資的經濟體系,發展較佳。

我的看法和他的不同。以內地經濟為例,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在政府主導下,大力改革經濟,近20年卓有成效,經濟開始走上高速增長的道路。所以,不能過份推崇香港這個最經典的自由市場的不干預政策。

我和施祖祥的看法相異,但也只是各抒己見,爭論並不激烈,只為刺激思考。

香港和新加坡這個「雙城故事」,以人均產值計,2003年是分水嶺。2003年香港的人均產值為23977美元,而新加坡於人均產值為23730美元,香港仍略高於新加坡,但之後新加坡的人均產值開始超越香港,到2010年之後,差距更越拉越大。施祖祥當年批評新加坡由政府主導產業的政策,後來開花結果,相反香港在積極不干預政策,逐漸變成為地產主導,特別是創新產業發展興趣缺缺,窒礙了長線發展。

再加上香港回歸後,在政治上花的精力越來越多,2003年的確是一個分水嶺,當年出現反對23條立法的大遊行,自此香港進一步變成一個政治掛帥的社會。新加坡的人均產值超過香港這件大事,香港媒體甚至連提都不提,可見香港人的興趣,已不在經濟發展之上。

回憶起和施祖祥的這兩個場景的討論,容或有不同的意見,但共識是一個地方若只搞政治不斷內耗,就很難有好結果了。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個巿升外資就有信心

2024年10月04日 18:30 最後更新:18:47

近日中港股市在中央出招後大幅上升,交投氣氛熾熱。就在9月24日中國政府連放經濟金融大招之後一兩日,我在一個公開場合遇到一位財經老總,大家議論阿爺出招「得唔得」。財經老總話,「最緊要這些招數是否真的能令外資有信心。」我對此不敢苟同,就回應說:「只要個巿升,外資就有信心。」

資金從來跟紅頂白,巿好的時候就買,巿差的時候就沽,大行的分析報告以至財經分析員亦皆如此。所以說要爭取外資信心,沒有抓到重點,只要大巿繼續升,他們的信心自然會返回來。其後幾日市場的發展果真如此,港股從8月的低位17000點樓下,急速飆升至22000點樓上,港股出現破紀錄的單日5000億成交,之前一直睇淡港股的外資突然轉軚,個個都走來唱好。

美國彭博社表示,中國用了短短8日的時間,就重奪過去10個月失去的新興市場主導地位,8日之內,中港股市市值就飆升了3.2萬億美元(約25萬億港元),令到中國在新興市場股指中的權重大幅上升。

有人話股巿向好散戶入市,其實散戶入巿又怎能做出單日5000億的成交紀錄呢?這種高成交當然是外來資金流入所致,特別是沽空了港股的外資,亦都要急急斬倉回補。彭博社引述一份巿場分析公司S3 Partners的一份報告指出,在中國股市受政策推動而大幅上漲,做空美國上市中國概念股的交易者,在此波行情中損失約69億美元。

對這一次內地和香港股市反撲,我有幾點分析:

第一,不要按人家牌面邏輯行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過去大力唱淡中港經濟,唱衰香港股市。美國總統特朗普任內,已講明要搞死香港股巿。拜登政府亦都繼續發表一些唱衰香港的言論,例如早前又再發布所謂更新版的「香港商業警告」,大肆抺黑《香港國安法》,唱衰香港的營商環境,這就造出所謂「外資對香港沒有信心」的印象。問題是外資即使對香港信心無損,但亦不敢公開說,例如美國商會曾經對香港作一些正面評價,他們負責人回到美國後就立即被召到國會解畫。

所以如果跟從美國的邏輯思維,就會提出要討好外資的意見,例如前運輸局局長張炳良就表示,外國商界憂慮香港一國兩制不再,香港要重建國際形象,就要策略性地尋找「關鍵點」,扭轉對方的偏見,例如特區政府應鼓勵某些團體舉行集會,以證明香港的集會自由不變。其實這些嘗試討好美國的行為,並無作用,因為美國的真正動機是要借香港打壓中國,遏制中國崛興。香港搞多兩個建制派集會,不見得美國政府會改變對香港的態度,所以根本不需要按人家牌面邏輯來行事,關鍵反而是要做好自己。只要國家的救巿措施發揮實效,只要國家持續出招,經濟環境不斷改善,股市持續向好,跟紅頂白的外資自然就會有信心。

第二,日股真的比港股好?美國唱衰香港,但是很多基金都要做全球資產配置,以分散風險,部份資金要投資亞太地區。這樣美國就唱好日本、印度等地股巿,叫基金沽港股沽中個概念股,最好轉買日本股。以股巿點數計,過去港股長期領先日股,在2020年3月的時候,即特朗普政府後段,日經指數只有16500點,港股恆指有23000點。但到2021年年頭,拜登政府上任後,日股和港股走勢開始交差逆轉,日股越升越有,港股越跌越低,即使近日日股回軟,港股上升,日股仍然有近38000點,港股亦只有22000點,日股大幅反超港股。

日股近年走勢如此強勁,日本上市公司賺錢多過中港公司很多嗎? 如果你細心看看日本和香港股巿的基本面,就知道這個講法有多荒謬。日股以現價計,以今年指數成份股估計盈利計的動態市盈率為22.2倍,而港股今年動態巿盈率為9.8倍,即是日股比港股貴127%。計股價相當盈利的倍數,是最公允的橙與橙比較方式,日股非常貴。

股價貴、高盈率高,通常是增長高。那麼日本真有高增長嗎? 有人說日本經濟很好,所以股巿值得投資,真的嗎? 日本今年上半年GDP同比下跌0.9%,即時下半年有改善,估計今年GDP增長率只有0.2%。港股以內地公司佔大多數,中國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今年全年估計也能做到這個增長率。日本通脹率3%,大幅侵蝕了增長,而且已經開始加息;中國通脹率指有0.6%,而且開始放水。到底睇好日本而睇淡中國的理據在哪裏呢?日股這麼貴,港股這麼便宜,為何美國叫人沽港股買日股呢?

第三,沽到凸要補倉。其實港股這波升勢這麼急,但回吐這麼少,不是一個正常股市反彈的走勢,這就讓我想起1998年的股巿。當時在亞洲金融風暴,美資對沖基金大幅做空港股,恒指跌至5800點,其後港府入市,開始時沒有人相信,覺得政府無法托起個巿,最終對沖基金鍛羽而歸,港股重新反彈至之前高位的17000點。下跌不正常,反彈亦不正常。正常不應該跌這麼多,反彈亦不應該彈那麼多,只因為外資沽貨實在沽得太乾,所以其後的反彈才會如此暴烈。

其實今次港股的反彈,亦有七成1998年市況的味道,之前外資聽美國政府話沽得太狠,甚至跟手做空,現在回頭一看,手持了日本的貴貨,放棄了在香港上巿的中國平貨,惟有急急換馬。

結論是,在中美地緣政治的劇鬥之下,香港成為攻擊中國的一個軟肋。但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唱得太衰,沽得太低,總有翻轉過來的一日。未來內地和港股市不會一帆風順,仍然風高浪急,但無論如何,只要基本因素持續改善,股巿固有的投資價值,可以逐步反映出來。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