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藉「眼底相」推算患認知障礙風險 研究揭與教育程度及生活習慣有關

社會事

藉「眼底相」推算患認知障礙風險 研究揭與教育程度及生活習慣有關
社會事

社會事

藉「眼底相」推算患認知障礙風險 研究揭與教育程度及生活習慣有關

2023年08月22日 17:31 最後更新:18:42

香港都會大學與路德會研究發現,較高教育程度、有良好生活和飲食習慣或有工作人士,患上認知障礙風險較低。

本港人口高齡化問題漸趨嚴峻,長者健康已成為重要的社會議題,而在長者的常見疾病中,認知障礙症近年來備受關注。香港都會大學就聯同路德會,展開「香港55歲或以上人群認知障礙症風險之研究」,發現較高教育程度,有良好生活和飲食習慣或有工作人士,患上認知障礙風險較低。雖然男女患病數字相若,但女性較自覺身體狀況較差,傾向以較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身體狀況。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為期兩年半的研究於2021年開始,研究團隊向各區共1102名55歲或以上的人士進行調查,研究的首部分透過提供收集參加者的全自動視網膜影像分析評估服務,即俗稱「眼底相」,經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眼底血管狀況,收集參與者的健康指標數據,以推算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

研究第二部分則透過問卷了解參與者的主觀認知,包括飲食和生活習慣及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從而分析該疾病的相關因素。

香港都會大學圖片

香港都會大學圖片

香港都會大學首席研究員曾曉苓表示,「眼底相」 反映中度認知障礙症風險與生活習慣有關。約半數參與者有認知障礙症中度風險,而「低度風險」及「高度風險」的參與者則有兩成;參與者的客觀健康指標平均屬中度,他們大多有定時運動的習慣,數據支持健康生活習慣與患認知障礙規的風險有明顯關係。

研究亦發現,教育程度和就業狀況與認知障礙症風險有明顯關係。除了高齡與較高認知障礙症風險有顯著關聯性之外,參與者的教育程度和就業狀況與認知障礙症風險亦明顯相關。相對沒有工作或已退休的參與者,有兼職或全職工作的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較低。

示意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示意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團隊建議地區長者中心和康健中心,向公眾推廣積極健康的生活習慣及更多有關認知障礙的教育工作,長者心境及身體活動要保持活躍,團隊期望研究結果有助長者醫療政策及措施制定。

香港都會大學圖片

香港都會大學圖片

應用科學大學聯盟去年底成立,本港首間「應科大」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在港台節目表示,應用科學大學並非一個職業訓練場所,而是一個源於歐洲的大學類別,教學規模達到大學水平,特點是院校與業界關係十分密切,了解業界需要甚麼類型的人才再加以培訓,教授的學科不只局限於純科學,亦包括商科、心理學等。

香港都會大學。巴士的報資料圖片

香港都會大學。巴士的報資料圖片

出席同一節目的聖方濟各大學署理校長盧鐵榮說,「應科大」的定位是集中在職業專才教育,認受學生的工作經驗作為入學條件,亦可透過工作與學分轉換作為畢業條件。他指出,「應科大」的畢業生薪酬不比其他大學畢業生為低,例如護士及物理治療師,但仍要些時間改變「應科大」是「次一等」的社會觀念。

聖方濟各大學。FB圖片

聖方濟各大學。FB圖片

他又說,聖方濟各大學今年收生率增加約一成,長遠希望收取內地生。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