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兩星期面對兩場颱風所帶來的惡劣天氣,第一場是受到超強颱風「蘇拉」所吹襲,對本港未有造成巨大的損失。一星期後,全港市民又迎接第二次的挑戰,就是五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全港市民在電視機上看到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情景,突如其來的洪水,造成公路上的汽車「拋錨」,有市民被洪水圍困,動彈不得,整個社會都被這場大雨弄到手足無措。這兩場因颱風所帶來的惡劣天氣所造成的影響,特區政府必須要引以為鑒,日後對預計到的颱風吹襲,甚或突如其來的特大暴雨,應該有適當的佈署。

首先,自「蘇拉」形成超強颱風後,世界各個氣象監測中心都視「蘇拉」是今年最大的超級颱風,可以與1962年的颱風「溫黛」、2018年的「山竹」相媲美,這兩個颱風對本港造成重大的破壞。有鑒於此,特區政府已嚴陣以待,希望減輕「蘇拉」到來所帶來的損害。颱風到來前夕,政府已成立專責應變小組,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負責統籌工作,協調多個部門在防風、救災應急上的工作。事實上,「蘇拉」吹襲本港,並沒有造成重大傷亡及經濟損失,特區政府應記一功,與惡劣天氣搏鬥下,戰勝了一場漂亮的仗!

「蘇拉」吹襲過後,太平洋又有一個颱風「海葵」前來。「海葵」雖沒有正面吹襲本港,其擴闊的外圍雨帶卻殺全港市民一個措手不及。持續特大暴雨,令到全港的雨水渠未能即時將雨水排出大海,導致多條主要道路,如黃大仙龍翔道出現嚴重水浸情況,更將大量洪水湧入地鐵站和商場內。今次的特大暴雨雖造成經濟損失,暫時造成2人死亡,政府有必要作出深入檢討。

有議員接受電台訪問時,指責天文台為何未能作出暴雨警告,及早通知市民最新消息。前天文台台長梁榮武解釋,今次特大暴雨是極端天氣的一種,最先進的電腦技術仍未能預測數小時後將發生特大暴雨的情況。筆者認為,議員的肆意批評,其實只是「搏上鏡」,嘩眾取寵,根本沒有真正了解事件的因由而妄下結論。

筆者認為,今次特大暴雨沒有造成極嚴重的影響,政府在過往所做的工作並沒有白費。首先,特區政府汲取了「山竹」的教訓,八號風球雖已解除,但路面情況根本未能回復正常,市民在三號風球沒有巴士、鐵路情況下,仍冒着生命危險上班,導致民怨沸騰,批評政府應該不要貪一時之快,貿然作出復工、復課安排。有見及此,勞工處其後制定《颱風及暴雨警告下工作守則》,其中一個情況,就是政府宣佈當時屬於「極端天氣」情況,即是等同「八號風球」的情況來作處理。勞工團體雖批評這只是工作守則而已,沒有法律效力,僱主可要求僱員在「極端天氣」情況下上班。不過,此守則在今次特大暴雨事件中,發揮了明顯作用,全港市民即時知道應該怎樣做,確保全港市民不會再為因交通工具的停駛而感到煩惱。

九龍市區在今次特大暴雨中,沒有廣大範圍出現「澤國」情況。本港市區以前遇到暴雨,都會出現水浸情況。政府痛定思痛,在渠務工程上投放資源,包括:更換大型地下水管、改善河道工程等,目的是在暴雨下能夠盡快疏導雨水,減少水浸的機會。今次,市區雖有部份道路出現淤塞情況,好大原因是「蘇拉」吹襲後,未能即時清理颱風時所吹斷的樹枝、樹葉所造成淤塞物,對河道的疏導造成影響。因此,政府應汲取今次暴雨的教訓,每當颱風過後,應及早清理颱風吹襲後的垃圾,將影響範圍減至最少。

古語云:「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世事吉凶難以預料,我們是不是什麼都不用做?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做的,可以在颱風吹襲前夕,做好疏導淤塞的渠道,確保暢通無阻。極端天氣的出現,實由於人類做了很多破壞大自然的事。假若減少極端天氣的出現,就必須要減少碳排放,減低天氣突變的機會。

潘偉傑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