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五十步笑一百步」 ,意即有人其身不正,卻嘲笑更不正的人,在現實世界,更荒謬的是「一百步笑五十步」,自己差劣到加零一,卻聲大大直斥別人,竟全無愧色。最近G7外長(包括美國國務卿布肯林)指香港23條立法,將進一步侵蝕港人人權自由,但剛巧在這時候,美國警察衝入哥倫比亞大學校園,粗暴打壓支持巴勒斯坦的和平示威,除了清除所有帳篷,還拘捕近200名學生和教職員,對他們的人權自由不屑一願,政客說一套做一套,莫此為甚。
紐約警方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以武力打壓學生支持巴勒斯坦人的和平示威,對他們的人權自由不屑一顧。但與此同時,G7外長(包括布林肯)反而指責香港23條立法限制港人自由,完全講一套做一套。
這令政圈朋友想起2019年時,理工大學被大批激進分子佔領,校園內放滿汽油彈、化學液體和攻擊性武器,與哥大的和平情況,可說牛髀同蚊髀,但港警當時嚴陣包圍,卻被外國政客和外媒指為打壓學生自由,黑白顛倒,到了極致,這到今日仍然沒有改變。
2019年理大成為戰場,校園變了「軍火庫」,哥大的示威與之相比,是蚊髀同牛髀,但當時外國政府和外媒反而斥責港警打壓學生的「示威自由」 。
以色列不顧巴勒斯坦民眾死活,陸海空強攻加沙,百萬人在煉獄中飽受煎熬,美國大學生為此大撕裂,素有學運傳统的哥倫比亞大學,一批支持巴勒斯坦人的學生和教職員,於上周三在校園內舉行和平示威,並在草坪搭起帳幕,準備長期留守。
哥大和不少名牌大學一樣,在以巴問題上不得不向「錢」看,須處處睇親以色列商界的面色,並緊跟主流政治路綫,自然會傾向以色列一邊。在這情況下,哥大校長沙菲克不可能讓支持巴靳斯坦的示威鬧下去。她隨即到華盛頓,就校方如何「應對反猶太主義」向眾議院作證,其後給紐約執法當局發出訊息,要求警方進入校園清埸。
校長沙菲克擺明車馬強硬對付示威學生,要求幾名學生臨時停學,並警告示威者,必須撤離佔領區,否則會紀律處分。
由於得到校長首肯,大批紐約市警員穿上防暴裝備,如狼似虎衝入校園,拆除在佔領區的帳幕,強行驅趕和拘捕示威學生,甚至出動化學噴劑,當時學生只是手牽手圍成人鏈,沒以暴力反抗。結果200多人被推上巴士帶走。
警方強行進入哥大校園打壓示威,今次並非首次,1987年校方就曾與警方配合,安排警員介入驅散校園示威;在60年代學生反越戰的火紅年代,過千警察於1968年4月闖入校園,以武力鎮壓佔領行動,拘捕了700多人,逾100人受傷,校園血跡斑斑。但比起肯特大學4名示威學生被國民警衛軍槍殺,警方已非最辣手。
美國警方對示威者搞佔領,從來都不手軟,不會容許「滋事分子」有此自由。2011年近千人在紐約祖科蒂公園聚集,展開「佔領華爾街」運動,抗議資本主義不公平,最後警方武力清場,驅趕淨盡,一個不留,聲稱是為恢復社會秩序,半句也不提人權自由。
政圈朋友看見今次哥大迅速清場,警察打壓和平示威乾脆利落,即想起2019年發生在大學的事,感慨很大。
他說當時大學校園成了「三不管」地帶,校長如報警要求回復校內秩序,是「罪大惡極」,立即成為批鬥目標,處境兇險,所以很少人敢這樣做。結果校園「自由」被濫用,陷入了極可怖的無政府狀態。
此外,與香港幾間大學相比,哥大的情況可算十分「小兒科」。當時理大校園成為放滿汽油彈、化學液體和攻擊性武器的「軍火庫」,校門外勇武派與警方武力衝突沒停過,而中大的情況也相差無幾。
但那時候,外國政府和外媒卻全都閉上眼,對充滿暴力的兇險境況視而不見,反指警方打壓示威者表達意見的自由,剝奪大學的「學術自主」,荒謬之程度,到了極點。
政圈朋友很想問布林肯一個問題:如果他說23條立法限制港人的公民自由,那麼,他又怎樣解釋紐約警方進入哥大校園,以武力打壓學生和平示威的自由?他是否應先譴責哥大校長和紐約警方?如果他回答不到,就請他馬上收囗好了!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近日移英的「亂港派」心情極 down,皆因「35+顛覆案」判刑「一鑊熟」後,他們原以為英國政府做吓樣都會譴責兩句,不料情況比預期更差,正在巴西出席G20峰會的首相施紀賢,兩度被英媒問到該案時,竟拒不置評,遑論譴責,擺明避開這議題,而正訪港的外交部政務次官衛倩婷同樣輕輕帶過,敷衍了事。「亂港派」當然嬲到紮紮跳,大駡工黨政府無腰骨,但施紀賢救經濟要緊,和風將繼續吹。一般BNO港人亦反應冷淡,擔心參與激進行動會影響將來申請入籍。
英國首相施紀賢對「35+」顛覆案拒不置評,三緘其囗,皆因要改善與中國關係以救經濟,這表現令在英「亂港派」嬲到紮紮跳。
工黨政府上台後,被前朝留下的經濟爛攤子嚇儍,所以要急急「救亡」,但美國不可靠,歐盟又已「脫鈎」,惟有爭取打通對華財路。所以首相施紀賢不能不面對現實,以和為貴,在巴西G20峰會期間與習主席會面之後,先後被《金融時報》和《BBC》記者問及「35+顛覆案」判刑時,都三緘其囗,沒作正面回應,只遊一輪花園了事,並強調「我們需要中國這個緊密的經濟夥伴」,顯然不想影響對華關係。
對這反應,在英「亂港派」當然十分唔 likey,一直不停搞風搞雨的「香港自由委員會基金會」(CFHK)立即撲出來,其英國及歐盟總監薩巴赫砲轟施紀賢的表現「令人失望」,指「貿易及投資比爭取釋放香港政治犯更重要」。加入了工黨的BNO港人Rex ,也怒斥施紀賢「非常非常不強硬」,不過他亦無奈認為,這是大勢所趨,難以扭轉。
由一批通緝犯組成的「香港民主委員會」( HKDC)也接力開砲,其高級國際倡議主任劉珈汶(本身也是通緝犯)說,英國有近年最大的海外港人社群,政府談論中國政策時,應將人權放先於經濟,更加不應該依靠中國。
她還指,對施紀賢這表現,不只她失望,居英的港人都非常失望,而且因新政府上場後主要官員的言行,令他們感到心寒。意思是,英政府是否仍「撐港人」大成疑問,英國已非安全的「救生艇」。
了解英國情況的朋友同我講,用「心寒」來形容一般BNO港人,未必貼切,但如果說他們「心淡」和「心憂」,則較符合事實。從近年參與「亂港派」行動的港人人數看,明顯一年不如一年,今次「35+顛覆案」判刑,反應料亦不會強烈,只有一小撮「勇武手足」出來撐撐場,成不了氣候。
他分析,「抗爭」氣氛之所以每況愈下,除了因為激情已被生活問題消磨得七七八八,也有人擔心,如參加針對中國和香港特區的激烈行動,會與英政府現時的立場衝突,分分鐘被列入觀察名單,可能影響日後申請入籍。
一般移英BNO港人對激烈行動愈來愈心淡,亦有人擔心會影響日後申請入籍,故預料對「35+」顛覆案不會有強烈反應。
英政府對華對港友善,的確相當明顯,近日英國外交部政務次官衛倩婷訪港,先後會晤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以及財爺陳茂波,表現得十分客氣,其後她通過外交部就「35+案」發聲明,也只是提一提港府將異見聲音刑事化,措詞溫和,冇乜火氣。她曾經是亂港組織「香港監察」的贊助人,但新政府上場後,她明顯跟隨總路綫,與「大老闆」施紀賢同聲同氣。
看來英政府態度與2020年時比,已大不相同,對「35+顛覆案」料將不了了之。移英BNO港人還是收心養性,平安過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