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愛因斯坦預言成真?科學家發現黑洞周圍存「墜入區」 物質會加速到光速

大視野

愛因斯坦預言成真?科學家發現黑洞周圍存「墜入區」 物質會加速到光速
大視野

大視野

愛因斯坦預言成真?科學家發現黑洞周圍存「墜入區」 物質會加速到光速

2024年05月20日 11:20 最後更新:11:37

科學家近日利用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物質以光速墜入黑洞的景象,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所預言的「墜入區」的存在。

首次觀察到從恆星外緣剝離的電漿最終墜入黑洞中心

這項研究成果由牛津大學物理系的研究團隊進行,他們使用了NASA的NuSTAR和NICER太空望遠鏡。研究結果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報》期刊上發表。

透過觀測「墜入區」,研究團隊可以揭示黑洞和時空本質的一些基本奧秘。這是首次觀察到從恆星外緣剝離的電漿如何最終墜入黑洞中心。這一發現使科學家們能夠利用黑洞研究來研究已知最強的重力場。

科學家探測到來自黑洞吸積盤發出的X射線

活躍的黑洞周圍環繞著吸積盤,由氣體雲和恆星剝離的物質組成的巨大羽流。當吸積盤螺旋式墜入黑洞時,會因摩擦而加熱到極高的溫度。研究人員將兩架太空望遠鏡對準一個名為MAXI J1820+070的黑洞,並探測到來自黑洞吸積盤發出的X射線。

證實「墜入區」的存在

通過數學模型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只有當模型包含來自「墜入區」物質的光線時,數據才能匹配,這證實了「墜入區」的存在。研究人員表示,透過收集和研究來自這個「宇宙瀑布」的更多光線,他們將對黑洞周圍極端環境獲得更深入的了解。

助於深入理解重力和物質對最強形式重力的反應

「墜入區」位於黑洞事件視界的邊緣,事件視界是黑洞的「不歸點」,一旦越過這個界限,重力就變得如此強大,以至於連光都無法逃脫。科學家們相信,這一研究成果代表著黑洞研究中的一個令人興奮的新發展,使他們能夠調查黑洞周圍的最後一個區域,從而更深入地理解重力和物質對最強形式重力的反應。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順利撤離中國空間站組合體,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和王浩澤踏上回家之旅。

原定昨日(4月29日)返回地球的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今日(4月30日)凌晨4時與中國空間站組合體成功分離,計劃中午返回東風著陸場。

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預計4月30日中午返回東風著陸場。資料圖片

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預計4月30日中午返回東風著陸場。資料圖片

在分離前,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在地面人員配合下,完成空間站組合體狀態設定、實驗資料整理下傳、留軌物資清理轉運等撤離前各項工作,與神舟二十號乘組完成工作交接和在軌工作經驗交流,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之後會在地面指令控制下擇機再入返回。

根據計劃,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將採用5圈快速返回方案,經歷分離撤離、返回制動、自由滑行、再入大氣層、開傘著陸等階段。目前,東風著陸場各系統已準備就緒,具備執行搜救任務的各項條件。

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按計劃將在星期二返回東風著陸場。

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按計劃將在星期二返回東風著陸場。

這次返回任務因為著陸場大風天氣延後一日,並會首次降落東風著陸場東區,面對新情況新考驗,工程全線密切協同、天地聯動,迅速制定應對舉措,確保任務圓滿成功。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氣象部門較早時表示,東風著陸場近日有適宜的天氣窗口,可滿足神十九安全返回著陸的氣象要求,強調飛船返回窗口選擇,始終以航天員安全為最高準則。

神舟十九號3位航天員蔡旭哲(中)、宋令東(右)和王浩澤(左)。資料圖片

神舟十九號3位航天員蔡旭哲(中)、宋令東(右)和王浩澤(左)。資料圖片

中心人員張芳表示,在春季,東風著陸場的天氣情況複雜,根據判斷,昨日著陸場風力有超出條件的風險,原定返回時段落點區域預計有7至8級大風,風速每秒13至16米,能見度低於1公里,有可能影響神十九飛船安全返回。

神舟十九號3位航天員蔡旭哲(中)、宋令東(右)和王浩澤(左)。資料圖片

神舟十九號3位航天員蔡旭哲(中)、宋令東(右)和王浩澤(左)。資料圖片

張芳又說,目前天氣預報顯示,新瞄準的時間窗口,著陸場區域仍會有5至6級大風,雖然落點區域會有陣風每秒10至12米的西北風,但強度明顯降低,能見度保持1公里以上,氣象條件滿足飛船安全返回的要求。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凌晨4時與中國空間站組合體成功分離。央視影片截圖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凌晨4時與中國空間站組合體成功分離。央視影片截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